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

  来源:正心正举微信公众号(bjzxzjyjy) 文丨Hewie

  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双重职能:一方面,教育可以塑造人,使每个人都能更好的生活在世界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之一,在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的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蔡元培先生就曾指出,教育见远效而非求近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用的发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立刻见效。教育的这种远效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在立足当下的同时应该面向未来,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

  从古至今,教育都肩负着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由齐国政府主办的一所高等学府,通过讲学、著述、育才为齐国培养未来的人才,目的在于为培养政治军事人才,使齐国在未来的兼并战争中取胜。

  古希腊时期的城邦雅典最早产生了民主政治,要求教育培养有实德实才的公民,带领城邦向前发展。

  当时,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用欺骗的方法窃取公职的人是可耻的,教育就是培养有能力有道德的治国人才,使未来的雅典城邦更加民主。可见,在古代时期,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

  今天,我们更加注重教育的社会作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未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2019年,我国新出台了《教育现代化2035》,构建了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目的在于以教育现代化推动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以人才带动社会向前进步。

  从教育家的思想来看,无论是先秦诸子百家还是近代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都主张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

  墨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主张培养“兼士”,即理想社会中有兼爱品质的人才。墨子认为,兼爱的人多了,人与人才能之间和谐相处,家与家之间才能互帮互助,国与国之间才不相攻。在墨子眼中,教育就是为未来理想的兼爱国家培养人才。

  梁启超先生也曾经提出“教育救国论”。1840年,随着西方列强的舰艇利炮打开了我国国门,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探求如何挽救中华民族。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先生提出教育的作用在开民智,兴民权。他认为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可以使我们的孩子未来有参与民主政治,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能力。

  孩子拥有这些能力才能改造社会,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暂时不评论教育救国论是否有一些偏激,虽然在实践中证明教育救国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是用辩证的观点看,在国门大开的社会背景中,康有为选择教育救国救民的方式,能够充分表明当时的教育家对教育改造未来社会的作用的肯定。

  跳出教育领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同其他物质资本一样,是可以通过投资来实现效益的。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效益的实现过程长,但是却远高于其他资本投资产生的效益。

  人力资本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教育是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但是为了弥补其效益产生时间长的不足,我们应该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通过现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来达到满足未来社会效益的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同样应为未来社会做准备。

  探讨教育如何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更好的发挥其远效作用,我们应该从教师、技术和制度三个角度来分析。

  每个教师都应拥有未来教育的理念

  作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曾经开创了五步教学法,被广大教师所认可。五步教学法分为新课导入,讲授知识,课堂练习,作业巩固和评价性测验。

  由于五步教学法有十分标准的操作流程,因此配合班级授课,一度被认为是适合每个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五步教学法的影响之下,教师更加强调培养能够掌握知识、在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五步教学法所代表的思维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思维,强调教育的现实作用而忽视了未来作用。要使教育面向未来,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用未来教育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未来教育是指教育既要兼顾教育的当下目的,又要为未来的社会做准备。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首要就是学会创新,因为知识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很可能今天习得的知识明天就已经落后了。这是未来教育所关注的。

  为了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五步教学法,避免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使问题不止步于答案。孩子生来就是好奇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如何解答题目,得到答案,就会使孩子解决问题之后停止思考。明智的教师应该是鼓励孩子在找到答案之后继续探索。

  例如,

  凯文十分喜欢昆虫,他总是问老师这种昆虫叫什么?那种昆虫叫什么?老师对他说:这是蜘蛛,因为它有八条腿,会吐丝。但是随着我们对蜘蛛认识的加深,我们可能会根据他的特点为它起一个新的名字。说不定这个人就是你! 凯文的老师就是拥有未来教育观点的老师,他让凯文的问题不止步于答案,保持对昆虫的好奇并探究昆虫新的特征,凯文的创造性思维也就在这种对事物持久的好奇中得以培养。这使得凯文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未来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万物互联,人机共生的时代。如今,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轻松的将人和物相互连接起来,例如可以在下班的路上,还未到家就可以通过手机操作使家中的热水器开始烧水。科技使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顾远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技术的进步对教育的影响却很小呢?顾远教授答到:因为我们还在用19世纪的教育方法,教授20世纪的知识,来应对21世纪的挑战。科技进步,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未来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教育技术推动了学习的自主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应运而生。在线学习使得学习突破了时空的桎梏,使学生随时随进行学习。传统的教育通过课堂将师生联系起来,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教师可以把丰富的资源上传到云端,学生在等公交等课余时间依旧可以产生学习行为。

  未来社会要求的是主动学习的人。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融合,每天都在创造出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学生想要适应未来社会,必须是自主学习的人,主动了解新知识,探究新问题。教育技术就为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教育技术的巨大作用,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未来教育。

  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制度

  终身教育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强调教育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并且生命中的每个活动都有教育意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国民教育制度,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制。

  教育为未来社会做准备,那到了未来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继续为未来的未来做准备呢?终身教育制度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既应该为未来社会做准备,又应该为未来的未来做准备,这是一个破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通过终身教育,我们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让教育持续引领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永远运转动力系统。这就是终身教育制度的意义所在。

  最后,我们要兼顾教育的当下目的和未来目的。

  我们强调教育对未来社会的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下的作用,所以就涉及到了“适应性”这个词。教育适应性是指注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盲目的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忽视学生当下的愉快生活。

  传统教育之所以称之为传统,是因为其见与不见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今,我们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同时也要兼顾取中,避免我们的教育偏向另一个极端。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当下愉快学习的同时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

  但是平衡未来社会与当下生活是非常难的,我们注重一方很可能就会忽视另一方。如何兼顾取中,这依旧需要我们用不断前行的姿态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