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写一件事作文,不妨向《散步》学习
初中生写作,常会写到叙述一件事的记叙文,很多同学,尤其是七年级同学,往往会出现选材不恰当、内容不具体、中心不明确等问题,这个时候,不妨向教材上的例文学习。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都是写亲情的文章,《散步》就是其中一篇,《散步》就非常适合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来学习模仿。
为什么这样说呢?
1.从选材上看:
《散步》写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选材比较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散步》写的是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产生了分歧,又顺利解决的故事。通过这一件小事,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互爱,也表现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生,十三四岁的年龄,对于社会生活接触不多,而对于家庭生活则比较熟悉。但是,写作的时候,却往往对生活中的素材无感,大事不会写,小事看不见。其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生活小事更真实更接地气;我们对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也比较熟悉,写起来也会更容易一些。
2.从篇幅上看:
《散步》全文只有近七百字,与那些一两千字的课文比起来,是一篇小文,显然和我们初中作文要求的六百字以上字数更相近。
那么,写一件事的记叙文,除了刚才谈到的选材,我们还应该向《散步》学什么呢?
戚老师认为,主要应学习以下这几点:
1.开头:快速入题
对于六七百字的叙事短文来说,开头一定要简洁,不能拉杂。
有的同学开头会写很多“正确的废话”,啰里啰唆,拉扯了半天,写了一百多字,五分之一的篇幅过去了,还没有扯到正题上。比如,这位同学写的《这件事真叫我难忘》的开头:
“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有的让人高兴,有的让人伤心,有的让人忧愁,有的让人难忘。不管什么样的事,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体验。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难忘的事呢?在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难忘的事,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闪烁在我记忆的夜空。其中有一颗最亮的星,就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看看吧。一百多字,五分之一的篇幅,几乎全是正确的废话,扯来扯去扯半天,勉强扯到题目上。
再看看《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话,二十多个字,交待清人物、地点、事件,而且,为了便于下文叙述散步产生的分歧,特意交待了这四个人都是谁。
这样的开头,直接切入事件,简洁,明确,开门见山。对于扯来扯去入题太慢的同学来说,不如就用这样简单直接的开头。
2.生活小事,也能写出波折。
事件再小,也能写得精彩,秘诀之一就是写出波折。
我们很多同学,写生活小事,往往平铺直叙,对于事件中的转折或变化,缺乏足够的敏感度,没有重视,也没有花费笔墨去描摹,这样当然就会显得平淡无味了。
我们来看看《散步》是怎样写出事情的波折的:
第一处波折,是在散步的起因。第2段中交待,我们要去散步,“母亲本来不愿意出来,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而“我”呢,并没有顺从母亲,而是劝她“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就“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一处波折,表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的关心、母亲对儿子的信服。
第二处波折,是在散步的中途遇到岔路口而产生的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分歧虽然不大,但是很有意思,它很考验人,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分歧的最终解决,是“我”作为家庭的主心骨、背负着对家庭所有成员的责任感、经过内心的矛盾和权衡之后,做出了“走大路”的抉择,主要是考虑到“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这一处波折,表现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中华传统的孝道和敬老尊老的美德。没有明说、暗中表现的,还有妻子的贤惠、孩子的乖巧。
事情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第三处波折又出现了。母亲有改变了主意,她说:“还是走小路吧。”
这一处波折,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主题——奶奶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奶奶心里想着孙子啊!
有了这三处波折,散步这件小事,就显得波澜起伏、意蕴丰厚了。
3.两笔景物描写,渲染烘托。
很多同学,受思维和笔力所限,在写事的时候,便只能专注于写事,兼顾不到其他巧妙的用心,往往忘记了来一两笔景物的点染。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2%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