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人才评价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在上海大学举行

  原标题:“双循环”新格局下人才评价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在上海大学举行

  来源:上海大学

  5月15日,“双循环”新格局下人才评价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在上海大学伟长楼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兰州大学原校长王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民建中央委员、国务院参事石勇,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柳贡慧,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中共宝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徐静,市委组织部人才处领导、市人才服务中心领导、全国各有关高校相关校领导及人事人才工作人员500余人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出席并致欢迎辞,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昌胜作专题报告。本论坛开幕式及大会报告环节由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主持。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代表学校欢迎与会嘉宾莅临上海大学,并概括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建校历史、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和成效。成书记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上海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将人才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党管人才,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破除“五唯”为导向,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学校着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双一流工程”,始终坚持贯彻“两个全面战略”,切实聚焦“两项重点内容”,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政治强、讲奉献、高水平、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书记对各位大会专家的报告表示期待,并祝此次人才评价与发展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分别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围绕“人才工作要主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作论坛报告。报告指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大进大出外向发展”到“以内为主内外兼修”的转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当为人才工作服务,提高人才工作与双循环新格局建设的匹配度、支持度。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昌胜院士,围绕“追卓越、创一流,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论坛报告。刘校长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历史沿革、人才工作思路、举措和引育实例等方面的内容并指出 ,上海大学应充分借助上海国内国际科技人才“双循环”交汇优势,形成人才集聚的良好态势。目前学校师资结构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规模持续增长、海外高层次人才聚焦效应日渐凸显、学校综合排名稳步提升。学校坚持党管人才,推进人才工作体系建设,强化思想引领,塑造优良师德师风。在人才工作中,以卓越为导向,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提升人才归属感,构建事业共同体,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在践行城市品格中彰显上大特质。

  

  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院士,围绕“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探索新格局下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作论坛报告。报告指出,在新格局、新使命的背景下,东北大学提出了育人兴邦、面向行业办学、建设研究型大学;以创新团队为牵引,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促进人才队伍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

  

  北京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柳贡慧,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人才全面成长的良好环境”作论坛报告。报告指出,在建设人才成长环境过程中,大学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正确价值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谐的制度环境;激发内生动力,打造有温度的发展空间;加强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围绕“大学是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作论坛报告。报告指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在国内循环方面,要做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要深化教育和文化交流,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下午场论坛报告分别由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民建中央委员、国务院参事石勇,兰州大学原校长、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王乘主持。东华大学副校长李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郝志峰、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陈振强、北京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杨静围绕人才评价与发展等问题为论坛作了精彩报告。

  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承办。论坛大会于5月15日在上海大学举行,分论坛报告于16日在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举行。

  本次论坛会议吸引了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到场聆听,与会者围绕“双循环”新格局下人才评价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重大战略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我们应紧抓“双循环”新格局机遇,加快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努力做好高校人才评价与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