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漫漫援青路 教育大爱永绵延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这是一场真情大爱的绵延传递,这是一次思想理念的突破更新,这是青海大地从草原到山川、从乡村到城市、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次次殷切期盼和一句句感恩的话语。

  自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援青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教育部、各支援帮扶省市和支援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浓厚的感情来推动落实,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支援帮扶,合力开创了教育支援帮扶工作“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为推动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漫漫十年援青路,凝心聚力援青海,不仅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饱含着各支援方对青海高原人民的特殊关怀,更凝聚着青海各族群众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玉树学子感恩北京。

  

  江苏职业技术院校定向招收的海南州中职班。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英语教师王静到兴海支教。

  

  乌兰县幼儿园中班的同学们正在校园里学习“安吉游戏”课程,该课程是对口援建中从安吉县凤凰山幼儿园引进的特色课程。

  教育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青海方案”拓宽援青路径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育援青工作,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持续推进教育援青工作。2011年、2013年、2018年,先后三次召开教育援青工作会议,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出台加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教育对口支援青海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教育援青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历任部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多次来青海调研指导,推动教育援青工作落地见效。十年来,教育部通过中央专项下达青海基本建设项目资金190亿余元,统筹协调6个支援帮扶省市共下达青海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4.76万个。2014年又将青海纳入西藏中职招生计划范围,每年面向我省招收一定数量的中职生,并实施全免费教育。

  教育部始终将支持青海高等教育发展作为深化教育援青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开创了省外16所高水平高校“组团式”帮扶青海高校的新模式。我省在教育部和各支援高校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认真学习推广清华大学等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成功经验,实现了我省本科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全覆盖。确定内地发达地区12所民办高校对口帮扶我省六州6所中职学校,重点帮助和支持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学科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等工作。2017年,在上海市、江苏省的支持下,建立了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对口帮扶青海开放大学的新机制。各支援高校倾力支持和帮助青海省高校提高办学水平,青海省3所本科高校分别与支援高校开展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推动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援青省市:强化责任担当聚焦短板弱项不断提质增效

  十年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六省市全力支持青海改善办学条件,累计落实六州教育援助项目近260个,援助资金12.7亿元,这些项目紧贴受援地区实际,针对性、实效性强,有效地发挥了补短板的作用,成为教育援青工作品牌。北京市援建的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天津市援建的黄南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上海市援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职业学校和西宁果洛中学、山东省援建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职业学校、江苏省援建的兴海县中学、浙江省援建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项目等。

  十年来,六省市为受援地区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和骨干教师8000余名,安排各支援帮扶省市370余所中小学校与我省各市州中小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选派1300余名支教教师和支教研究生团队赴青海各市州有关学校开展“团队式”支教帮扶,每年定期“传经送宝”、实地传帮带,积极拓展帮扶项目,丰富援助内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北京市统筹调动优质教育资源,助力玉树州异地办班计划顺利实施,学生升学率明显提高;天津市深化“组团式”支教帮扶,黄南州幼小中高职“五位一体”校际结对联姻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上海市重点实施教育援青提质工程,支持果洛州建成西宁果洛中学,并与上海大同教育集团结成联盟,共同打造果洛教育“升级版”;山东省突出内涵建设,深化山东省、海北州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中小学结对全覆盖;江苏省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协调江苏本科高校定向招收海南州学生120余名,江苏高职院校对口招收海南州中职学生750余名;浙江省着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紧盯海西州产业发展需求,协调浙江省10所重点中高职院校“10+1”组团帮扶海西州职业教育,5所重点中学“5+1”组团帮扶海西州高级中学,推动海西州教育改革发展;南京市、无锡市分别与我省西宁市、海东市在深化教育内涵建设,促进交往交流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

  十年来,各支援帮扶省市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部署,坚持把推动青海教育发展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六州省外异地办班工作,先后在省外20余所中学和中职学校举办异地办班,选送青海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1.8万余名,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设了良好环境,异地就读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成绩、民族团结意识有了显著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为民族地区学生升学就业、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与支援帮扶省市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帮扶活动,增强了全省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支援高校:组建帮扶团队聚焦教学科研提升办学水平

  在教育部和有关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省高校主动争取支持,逐步形成了高水平大学团队式支援合作的新格局。清华大学联合西北农林科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形成了6所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团队式”帮扶模式。青海师范大学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青海民族大学相继与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青海开放大学分别与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实现了国内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我省高校全覆盖。

  各支援高校倾力支持和帮助青海省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推动青海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学科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突破,成为部省合建高校;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先后获批,从而实现了青海省本科高校博士授予单位全覆盖;青海开放大学顺利更名,在原有基础上,即将与国家开放大学等7所开放大学签订“1+7”支援帮扶协议,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迎来新机遇、实现新发展。这些务实举措,抓住了青海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有效解决了受援学校力所不能及的关键问题。

  十年来,对口支援高校为我省高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我省高校有300余名教师到对口支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比“十二五”末增加了1倍多,引进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0余名。对口支援高校与我省高校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共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采取“2+2”“1+2+1”等联合培养模式,累计有3000余名学生到对口支援高校学习。对口支援高校与我省高校加强科研合作,全面提升我省高校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青海大学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10个“国字号”教学科研平台,推广农作物品种50余个,转化种养殖技术40余项,治理黑土滩、荒坡地1000余万亩。青海师范大学与省内外31家单位共建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高原应急培训基地”,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青海基地、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落户学校。青海民族大学建立天津大学王静康院士工作站,支持学校盐湖化工学科专业升级,引进天津大学“有机光电应用项目”研究团队,助力我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青海开放大学在国家开放大学帮助下,实施“春雨乡村教师学历能力提升资助行动”项目,资助六州1000名乡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职提升学历。

  援青人物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领路人”

  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现任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高原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首次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技术组组长、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8年7月,史培军踏上援青之路,挂职担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结合青海师范大学办学实际,经多方协调,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全力支持与省委组织部的牵引下,精心选调了8位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教授担任青海师大相关学院的院长和博导,对培养人才起到显著作用。近3年来,他胸怀帮扶青海师范大学跨越发展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讲政治、顾大局、重责任、打基础、抓落实,身体力行,夙夜为公,积极推动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战略合作协议落实落地,开花结果,引领青海师范大学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学校在2020年中国软科排名中居全国第342位,较2019年跃升118位。在2020年艾瑞森中国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居全国第310位,较2019年上升34名,用鲜活丰实的发展成果开启了新师大高质量发展之路。

  做服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助力者

  汪翔,天津市开发区第二中学副校长,现任黄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副局长、州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2019年7月,汪翔踏上支教行程来到黄南州,在工作岗位上,他兢兢业业,攻坚克难,心系黄南藏族自治州教育事业发展,与援青教师共同寻找民族地区学校课堂教学策略,帮助教师释疑解惑。主动参与黄南州中学援青教师学科教研活动,帮助提升教研能力,推进远程教育项目,创新开展培训交流项目,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天津招收黄南学生到天津高中、中职学校就读,主动做好送考上门、教学教研等工作,落实并扩大了黄南民族高中班的招生,开拓性的与泰达社会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教育全面合作交流协议。援青以来,他协调发挥各方力量,加强多媒体设备、课桌椅和实验室建设,帮助当地建成新幼儿园,改造校舍,建设州职校新校区。同时,通过结对提升教学质量,抓专业培训强化教师能力,不断使黄南州教育开创新局面、提升新水平。在智力援助、异地办班、培训、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

  无私奉献教育援青路上的“播种者”

  黄兴安,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淮北师范大学国培班导师、无锡市滨湖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现任海东市民和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钻山沟,涉河滩。朝霞出,星月还。”这是黄兴安下乡指导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2019年8月,他主动报名来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工作,根据安排担任县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兼东垣小学副校长。为了让乡村学校的老师们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黄兴安经常按照学校划分片区通过两节连上的方式,完整地呈现一篇课文如何教,示范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展开学习的过程,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关键能力。上完课,他再结合执教课例开设讲座,一点一点地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高原语文教师们心中扎下根来。近两年,他足迹踏遍了民和县的每一个乡镇,帮助当地老师们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倾心组建民和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牵头制定出台《民和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八项要求》,通过举办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活动,提升了当地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