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论坛北大“论剑” 专家学者聚焦基础研究
中新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科技强国的一个标志,是基于厚重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能力”“科技进步,也会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强大的科学是民族复兴的战略资产”……
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担任主席的创新中国论坛18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举行第13届论坛,多位科学家、经济学家、科技政策专家以及企业家代表等相聚一堂,聚焦“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主题发表演讲并展开深入讨论。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src="http://i2.chinanews.com/simg/ypt/2021/210919/71f5d391-157f-4b8e-80c1-9dc8e8654e83_zsite.jpg" title="第13届创新中国论坛,杜祥琬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第13届创新中国论坛,杜祥琬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指出,基础科学跟应用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基础科学的革命性突破,能够引领创新的方向、开辟新的领域;二是应用研究提出基础科学的问题,反哺和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应用研究中始所未料的问题,会推动基础学科的新发展”。
他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之一。做好基础研究,要培养具有基于厚重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能力;要营造宽松和宽容的环境氛围,鼓励科技人员有自己的兴趣并潜心钻研;更要从小培养孩子有兴趣、爱质疑、允许不同思想碰撞的创新素质。
北大经济学院教授、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萧国亮从经济史角度指出,对中国来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使中国成为世界一流的强国,基础科学的发展和突破是应有之义。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src="http://img.265xx.com/uploadfile/2023/0204/20230204052446903.jpg" title="第13届创新中国论坛,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发表主题演讲。
第13届创新中国论坛,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发表主题演讲。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中文昵称“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说,拉索今年7月已全部建成并投入科学观测运行,拉索的缪子探测器是100年来宇宙线探测历史上最大的同类探测器阵列,“这好比给了拉索一副‘火眼金睛’,能把混在1万个甚至10万个普通宇宙线事例中的一个伽马光子识别出来”,拉索也因此被国际同行誉为“已经投入观测运行的未来探测器”。
他还通过讲述中国四代科学家逐梦宇宙线研究的故事表示,只有扎根于祖国的科技事业,尤其是赶上建设科技强国的发展大潮,才能真正促进宇宙线研究发展,引领该领域的腾飞。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北大经济学院教授、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指出,经济社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地产品创新,这个产品创新的根源是基础研究。科技进步,尤其基础科学方面的创新对于人类的长期持续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也会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则强调,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持续动态演化的生命体系,开放、多元、自由、包容的生命体系持续不断从外部汲取或自我创造。
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吴甜认为,智能时代,人工智能(AI)开源开放平台正在成为各行业科技创新的底层基础。这方面,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强大的科学是民族复兴的战略资产,科学最重要的是精神价值。”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表示,中国科学要转变发展战略,即以自由探索为引领,以研究者为中心,以科学共同体建设为依托,以公众科学建设为基础。
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创新中国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于2010年联合发起,迄今已成功举办13届。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北大经济学院联合主办。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src="http://img.265xx.com/uploadfile/2023/0204/20230204052448803.jpg" title="第13届创新中国论坛,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致辞。
第13届创新中国论坛,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致辞。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认为,当下,人们对基础研究的关注已不再局限于科学领域,而是成为社会公共舆论场的重要话题。中国进入发展历史进程的新阶段,探讨基础研究以及自由探索的重要性十分必要。
北大校长助理、北大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指出,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比,中国基础研究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必须从基础研究做起,坚持稳定支持、鼓励持续探索,坚持创新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