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历史·新石器中期·区域文化的形成·基因技术的应用

  

  前面我们学习了新石器中期长江中游的八十垱遗址和长江下游的跨湖桥遗址。八十垱遗址的稻作农业走向成熟,跨湖桥遗址的制陶业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独木舟、漆器。

  

  这次我们从宏观角度看新石器中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承。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区系类型说”,将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域,即:北方、东方、中原、东南、西南、南方。近年来随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石器时代的分区更为细致和完善,形成了八大文化区域的划分(《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即:黄河中游中原文化区、黄河下游东方文化区、黄河上游西部文化区、辽河流域北方文化区、长江中游中南文化区、长江下游东南文化区、长江上游西南文化区、珠江流域南方文化区。

  

  新石器中期是中华文化的萌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文化各有特色,形成了区域文化,并且延续到新石器晚期、末期。全国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尤其是各文化区域内部的交流更加密切。最新的基因研究成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首先,新石器中期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文化,同一区域的文化有鲜明的特点,如北方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类型的玉器、中原文化区贾湖文化类型的骨笛。这种区域文化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晚期、末期,有明显的文化传统关系。如兴隆洼文化之后,同一地区兴起了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彭头山文化之后,同一地区兴起了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汤家岗类型、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跨湖桥文化之后,同一地区兴起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

  

  在文化传播方面,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跨湖桥文化;邻近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中原文化区的裴李岗文化等均发现有炭化稻谷或稻壳印痕。说明稻作农业的传播与分布。

  

  长江中游的皂市下层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跨湖桥文化,虽然相距数千里,它们之间的陶器却有许多相似之处。皂市下层文化的陶器也是以夹炭陶为主,纹饰流行绳纹,圈足器较多,常见镂孔装饰,特别是双耳釜,这些特征都与跨湖桥文化相同或相似。说明南方文化交流密切。

  八十垱遗址发现了绿松石环,与贾湖文化的绿松石相似。说明南北方文化的交流。

  在学术界,文化的分类和传播有许多争议,基因技术的发展为考古学提供了支持。

  根据复旦大学付巧妹教授2020年的最新研究成果,从1万年前一直到今天,中国人群的遗传演变是连续的,没有中断过。这与全国各地发现的考古遗存分布相吻合。

  

  同时,8000年前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基因差异明显,但南北方人群之间已有基因交流。这与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及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吻合。

  关于文化交流,福建地区人群的DNA与太平洋岛屿人群的DNA同源,说明远古时期文化交流的能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后面,我们对跨湖桥文化的陶器、独木舟和付巧妹教授的DNA研究作简要介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