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辛:肿瘤发生发展本质的认识
癌症是目前医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据统计,每年我国癌症死亡人数约200万,近二十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虽然各国在癌症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投入巨大,但所取得的成果仍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本质认识不足。目前,干细胞是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在蓬勃发展的研究背后,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2012年4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肝病免疫和生物治疗研讨会上,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卫立辛教授做了有关"干细胞与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的研究与思考"的报告,该报告综述了肝脏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及肿瘤逃脱免疫监视的机制。此外,卫立辛教授还详细介绍了他对肿瘤发生发展本质的认识,并对干细胞治疗肝病提出了问题及展望。
卫立辛教授在第五届全国肝病免疫和生物治疗研讨会上演讲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重要的成体干细胞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有研究表明MSCs具有向肿瘤组织特异性趋化的特性,然而MSCs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各方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业已证明炎症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乙肝病毒相关的肝脏炎症与肝癌的关系作为炎症微环境诱导肿瘤发生发展的典型代表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那么,MSCs在肿瘤炎症微环境中通过何种机制对肿瘤生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肝脏对炎症反应超敏感
肝脏是解毒器官,同时对毒性物质非常敏感。HBV感染后,由于免疫损害及自身修复的之间的博弈,当损伤与修复达到平衡时,患者肝功能正常,即为携带者;当损伤严重而修复功能正常时,患者肝功能破坏,即为慢肝;而持续的肝损伤则会导致修复异常,形成肝癌。
肿瘤逃脱免疫监视
炎症与肿瘤密切相关,炎症能够促进癌症发生及肿瘤转移,现已达成普遍共识。研究发现,MSCs有向炎症损伤部位趋化的特性,这有可能是因为干细胞能够定向修复炎症损伤。实验表明,肿瘤局部可能有大量的MSCs,而MSCs的量与预后成反比,干细胞数量越多,预后越差。
肿瘤细胞在炎症微环境中如何逃避免疫?卫教授对此提出了两个假说:一是在炎症微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免疫抑制作用协助肿瘤逃脱免疫。二是由于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的关键环节,MSCs有可能促进了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卫教授发现,肿瘤炎症微环境中MSCs可通过免疫抑制功能协助肿瘤逃避免疫监视,并可通过表达VEGF来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还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增强其迁移能力。这表明了在炎症反应中MSCs对肿瘤的发生及迁移的重要促进作用。
肿瘤发生发展本质的认识
卫教授认为:肿瘤是因修复机制发生问题而不可愈合的炎症结果。炎症坏死持续存在可能是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发展过程的驱动力;炎症坏死能够趋化招募大量MSC 到肝脏局部,来抑制炎症和修复损伤;持续的炎症坏死不但使MSC失去修复能力,同时通过抑制免疫、促进血管生成及EMT发挥促进肿瘤生长作用。
干细胞治疗病毒性肝炎及相关肝癌的思考
目前针对肝癌进行的免疫及干细胞治疗中,炎症通过影响干细胞后对肿瘤细胞产生的间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这也是肝癌免疫治疗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对于肿瘤机制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卫教授呼吁干细胞用于肿瘤治疗更要谨慎!(生物谷Bioon.com)
(本文为根据卫立辛教授在“第五届全国肝病免疫和生物治疗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稿件)
相关新闻:
第五届全国肝病免疫和生物治疗研讨会圆满召开
生物治疗研究需严谨求实——生物谷专访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钱程教授
肝细胞移植应对肝源紧缺——生物谷专访胡敏教授
韩英:干细胞与肝脏修复和再生
王福生:慢性乙肝的免疫治疗与细胞治疗研究状况
彭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衰竭临床效果积极
卫立辛:肿瘤发生发展本质的认识
#? #? #
关于卫立辛教授
研究员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卫立辛,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军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临床》和《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审委员等。长期以来从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针对肝癌研究,先后主持科研基金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1项, 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2项、上海市基金3项。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两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学术骨干)。曾先后发表中英文文章100多篇,其中SCI收录30篇。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和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目前已获专利2项。先后被评为海军上海基地科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及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出版英文专著2部,《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参编,由国际著名Humana Press, Inc.出版社出版),《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rogrammmed Cell Death》(参编,由美国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New York 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