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18项科研成果获奖!

  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学会公布了2022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共有20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00项,二等奖82项,三等奖22项。我校共18项获奖,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焦树强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纯钛熔盐电解精炼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发明)”项目针对我国高纯钛严重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解精炼制备高纯钛产业化集成技术,重点解决了典型杂质深度可控脱除、电解过程精准解析与调控、核心技术产业化集成与稳定运行等关键难题,建立了高纯钛熔盐电解精炼制备工业生产线,实现了低氧高纯钛晶体的连续稳定生产,并制备获得高纯钛锭和靶材,已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项目盐电解提纯、过程4D可视化和精准调控等技术经鉴定熔居国际领先水平,项目高纯钛产品有望打破国外垄断,促进我国高端钛制造产业自主发展。

  章林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端装备用高纯难熔金属组织调控方法及应用(发明)”项目针对高端装备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了大尺寸高纯难熔金属制品制备新原理新方法研究。建立了难熔金属烧结过程分阶段调控理论和“两步”烧结方法,突破了高纯难熔金属高致密化、细晶化和均匀化的技术瓶颈。产品应用于大型高纯石英连熔炉、蓝宝石晶体生长炉、高温烧结炉、MOCVD及重要装备,支撑了我国高端装备和难熔金属产业的发展。相关成果授权发明专利34项、美国1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制定国家标准3项和行业标准1项。

  张深根教授主持完成的“铂钯铑催化剂绿色循环再造技术及应用(发明)”项目围绕铂族金属循环利用的国家重大需求,首创了绿色低温铁捕集铂族金属技术,提出了循环再造研发思路,突破了低温铁捕集-电解富集、分离提纯和催化剂再造等瓶颈,实现了铂钯铑催化剂绿色循环再造。共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3件、日本发明专利2件、俄罗斯发明专利2件、南非专利2件,申请PCT专利2件、欧洲专利2件,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项目成果在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实现产业化,极大缓解了我国铂族金属供需矛盾,为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实现作出了贡献。

  谭卓英教授主持完成的“复杂铜金属矿露天-地下协同高效联采与实践”项目围绕露天-地下联采过程中存在的产量不衔接、生产规模小、开采强度低、采场结构小、贫化损失严重劳动生产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研究,创立了大断面平底式全拉底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坑底梁板墙条柱开采法以及地下硐室群与边坡协同稳定预测技术,解决了坑底节理裂隙及采空区发育、渗漏与顶柱回收难等关键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性的成果,并建立了应用示范,极大地推动了金属矿露转坑技术的发展,为我露天-地下矿山协同高效、低碳、绿色与安全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王成彦教授主持完成的“退役锂电材料精细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针对电池回收传统流程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发了退役锂电池高效转化与优先提锂、石墨废料高值化利用、污染物高效热解与氟磷产品化利用、危废渣协同处置等新技术,实现了电池废料中有价组元的高效、清洁与高值化利用。集成技术在企业建成万吨级回收生产线并稳定运行三年以上,经济、环保指标先进。项目成果显著提高了退役锂电材料中关键战略金属的回收利用技术水平,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将有利于缓解我国对关键金属资源的供需矛盾,并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明教授主持完成的“赤泥等工业固废协同材料化全组分利用研究与实践”项目围绕等固废在建筑材料中掺量低、有害离子固化难及材料制备成本高的难题,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体系、一设计和两效应”理论构架,揭示了固废中硅(铝)氧四面体对胶凝材料硬化体中Na+等有害离子的固化机理,独创了湿赤泥等固废的均化分散技术,开发了可靠性高、可造作性强的施工工艺,实现了赤泥等固废在建筑材料中的规模化应用,产品性能符合相关国家/行业标准。该技术于2018年开始先后在山西、贵州等地多项工程应用,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项目整体技术获评“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科技大学坚持研究特色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

  在有色金属采矿、冶炼、加工

  循环利用及污染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

  为有色工业全流程技术革新

  和产业升级不断贡献北科智慧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载自北京科技大学,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所发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有事请联系人民产经观察邮箱chanjingguancha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