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美预备学堂到中国顶级高校:清华大学的蜕变与校长的才华横溢
说起清华大学,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会升起敬畏之情,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自豪之感。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级高校,正和北大一起竞逐世界一流大学。
不过,国人引以为傲的清华大学,最开始只是一个留美预备学校,经过100年的发展和蜕变,才发展成为今天这所享誉世界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大学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的投入,离不开诸多学者教授的付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那些才华盖世的清华校长。
从最初的清华学堂监督周自齐,到国立清华大学时候的梅贻琦,到建国之后的顾秉林,清华大学的校长以他们过人的学识,儒雅的气质,高尚的人格,既名垂清华校史,也影响世人。
今天,顶礼膜拜一下这些校长。
清华大学标志01揭百年源流之始
1911年,清华依托庚子赔款成立,作为“清华学堂”,不过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为国效力,清华的领导、教师可谓是费尽心力。
当时,作为清华创始人之一的周自齐,出任清华学堂首任监督(相当于今天的校长)。这位晚清时期的学者和官员,出生于书香门第,又为官宦世家之后,曾出国留学,接受过中西方教育的洗礼。后来,他亲手创办了清华学堂,是带着改革传统教育体制的思想的。
周自齐不仅投身教育,同时也是民国初期的政府官员,不仅曾经担任教育总长,还曾经担任过民国的中国银行总裁、陆军总长,甚至还当过短暂的民国大总统。创始人拥有这样的地位,能够为清华带来更多资源。在周自齐的带领下,清华开启了百年辉煌的渊源。
周自齐雕像02从清华学校到完全大学
清华学堂创办的那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宣告结束,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次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教育改革随之而来,清华学堂也改为“清华学校”。
时任清华学堂监督的是清末民初的外交家、教育家唐国安,随着清华的改制,他也成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具有渊博的学识,长期致力于教育、外交和新闻事业,作出了许多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他晚年时在清华主持工作,积极推动清华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也被誉为是清末民初国内教育事业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人。
唐国安卸任后,由周诒春出任清华改制学校后的第二任校长。周诒春早年留学美国,专攻心理、教育,对于现代教育有独到的见识。担任清华校长之后,他积实施了多项重要的措施,除了极推行“早就完全人格之教育”,提倡学生全面发展之外,同时还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改革留美学生的选拔机制,为清华后来形成优良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要让清华向完全大学过渡,他也因为多个重大贡献而被称为“清华大学奠基人”。
唐国安后来,清华学校又陆续有数任校长,在他们的带领下,清华的影响力逐渐提升。1922年,曹云祥出任校长之后,便开始实施将清华建成完全大学的计划。在他的主持下,清华上报北洋政府外交部,将清华改为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三部分。1925年,清华成立了国学院,四大导师齐聚;同年,大学部成立,17个系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成为清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清华最终成为完全大学迈出了重要一步。
直到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成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他对清华管理体制进行深刻改革,推动清华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大力进行院系改革,增聘教授,增设科学研究院,并结束了清华作为留美预备部的历史,使清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03大师云集,清华始大
清华改成完全大学之后不久,就迎来了校史上迄今最重要的一位校长——梅贻琦。这位从1931年开始陪伴了清华从国立清华大学,到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到抗战胜利后的国立清华大学,长达17年时间的传奇校长,为清华大学成立国内强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正值14年抗战,梅贻琦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带着战时清华虽然举步维艰,但却从未止步。他的至理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迄今依然影响着清华大学。正是出于对教授、大师的敬重和信赖,梅贻琦广纳贤才,斥重金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清华任教。面对风雨飘摇的局势,他“慢、稳、刚”的性格却能够四两拨千斤,激流勇进,把清华治理得井井有条。
梅贻琦之后,清华又迎来了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在他们的带领下,建国初期的清华大学已经开始名扬四海。
梅贻琦、叶企孙、冯友兰等人04走向世界一流
建国之后,清华大学去除“国立”二字,又在1952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中,被定位为“多学科工科大学”。此后,蒋南翔在掌舵清华大学。他在任期间,充分发挥了他作为教育家的博大胸怀,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以及作为实干主义者的实事求是,成为备受清华人尊敬的良师益友。一直到文革开始之前,他一直担任清华校长,加快了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文革之后,刘达主持清华大学工作,开始拨乱反正,清除"文革"对清华大学的破坏。同时,他着力调整学校的布局,将清华重新调整为综合性大学,恢复和增设了工科之外的理、文、商、法等学科,使清华大学作为一流学府的教学、科研工作重新回归正轨。
改革开放之后,清华大学开始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经费,取得大量科研成果,领跑国内高校。进入21世纪之后,顾秉林任清华校长,由于他同时是北京市科协主席,更加注重科学、创新,对推动清华大学科研和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
清华大学校门05清华校长的担当
建国以来,清华大学已经先后有11位校长,他们身先垂范,领导国内最好的大学,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巨大的担当。
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就必须发挥“龙头”的作用,继往开来,再创新高。因此,要成为清湖大学的校长,必须在学术领域有很高的建树,同时必须拥有突出的管理才能,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赢得清华人,乃至全国人民的信服。
值得一提的是,从1983年至今,清华大学的校长全部为校内提拔。他们或者求学于清华,或者在清华教学、工作多年,思想有清华人的傲气,骨子里融汇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举手投足间尽显清华“行胜于言”的风范,因此,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带领清华大学,骄傲地立于世界高校之林。
清华大学二校门我们也希望,清华大学能够在新一任校长的带领下,在全体清华人的共同努力下,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