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除了习惯培养,在数学方面孩子可以做哪些准备?
幼升小阶段,很多家长都会开始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倾听力、表达力、自控力等。除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之外,0-6岁是孩子的一个敏感期,也是培养孩子数感的一个最佳阶段。
如果在孩子更小的时候,你没有带孩子做数学启蒙也没关系。在幼小衔接阶段,也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游戏来进行数感培养。特别提醒,培养孩子的数感绝对不是让孩子去超前学习。
培养孩子的数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数感?这期,团妈和有着七年小低教学经验的陈老师、正在教授一年级数学的温老师聊了聊。
学龄前培养孩子的数感,不仅可以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还能帮助他们进入小学后更好地适应小学的数学学习。
团妈曾经采访一位知名小学的数学老师,据她介绍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害怕计算或者计算老是出错,很大的原因在于在上小学前和刚进入小学的时候,他们没有建立足够的数感去支撑和应对小学更难阶段的计算。
“数感可以理解为对数和量之间的感悟,孩子需要在入学前就认识和熟悉量,基本建立起来数感,为入学后学习数概念做必要的准备。"教一年级数学的温老师说。
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孩子们需要对10以内的运算进行学习,此时量感好的孩子,很快就可以通过与数表象的结合,理解计算的意义,学起来就会非常容易。如果孩子的量感不好,数感没有培养起来,孩子在学习计算时就会非常吃力。
数的大小理解不清楚,数之间的关系搞不懂,通过死记硬背来做计算,这种机械性的学习数学,只会让孩子学习吃力、痛苦,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
除此之外,大家都知道数学需要进行连续性学习,一个知识点没有学懂,没有学扎实,是会影响到孩子接下来的学习的。小学阶段,三年级是数学学习的一道坎。因为到了三年级,计算的数变大了,方法增多了,量也增加了,如果一二年级计算没有打扎实的孩子,此时就会出现数学学习跟不上。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是先教孩子有序数数,还是先让孩子理解每个数代表的“量”是多少?让孩子做练习题?
数感的培养,并不是从教孩子数数开始,而是先让孩子熟悉“量”。那到底什么是“量”呢?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当我们看到两个苹果时,会马上知道哪个苹果更大,哪个苹果更小。这就是我们对于“量”的认识。在做比较时,我们可以快速判断多和少,长和短,轻和重,快和慢,并且我们也都知道,多和少这样的“量”是不会因为我们换个时间、换个场地比较就发生改变的。
“孩子在发育过程中,3岁左右是开始有“量”的意识的。比如一堆多的苹果和一堆少的苹果,孩子会本能选择多的那堆,这就是她对“量”的初步感受,我们大人需要做的,就是去帮助孩子强化对量的感觉,熟悉谁比谁多、多多少,这是生活中的递增递减,也就是加减法。”温老师介绍说。
在帮孩子强化量感的过程中,可以用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做引导,和孩子玩“谁吃的多谁吃的少”的游戏,让孩子先感受到多、少、一样多。温老师还建议,“在孩子理解一样多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玩一个“找帽子”的游戏,让孩子给水彩笔盖笔帽。”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量感?温老师也给了几个小建议。
01“量一量”
让孩子用自己的小手,去测量一下玩具、喝水的杯子、家里的饭桌等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东西,通过动手,让孩子更直接的感受长短。
02“比一比”
可以把孩子的彩笔先全部放在一起,让孩子观察数量,第二天再问孩子彩笔是否变多或减少?也可以将彩笔分成两堆,让孩子感受总共的数量是没有因为时间、位置发生改变的。
03“分一分”
将买回来的水果让孩子去分一分,先把所有的水果分的每一堆都多一点,堆数少一些,再将每一堆都分的少一些,堆数多一些,让孩子看到,总数是可以进行拆分的,并且不管怎么分,每一堆的水果都会比原来总共的水果要少。
孩子的量感培养起来了,就可以开始建立数的概念了。
怎么建立孩子数的概念呢?不是坐在书桌前,口头反复念叨“1、2、3、4……”,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数字到底代表的是什么?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数玩具,5个娃娃比4个娃娃要多一个娃娃,5就比4大;娃娃多1个,数就只可能大1,绝对不会大2。用具体的东西让孩子看到,感受到。家长需要把数和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孩子会记得更快,建立起数的概念。
“数的概念建立起来了,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的数感了,用‘生活’做教具。”陈老师拿“掰手指”做计算举了个例。孩子的手指,是孩子身边最熟悉的具体的、物化的数,所以大多数孩子在计算时,基本都是通过这个方法,“掰”的过程就是孩子在建立数感。培养孩子的数感,我们可以从孩子身边熟悉的物体出发,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孩子身边熟悉的,具体的东西。
想要在家培养学龄前孩子的数感,玩准游戏是非常关键的。陈老师建议家长们在为孩子设计游戏环节的时候,一定要将趣味性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不要强迫孩子玩哪一个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不要有任何的说教,更不要因为孩子出错而训斥孩子。
陈老师也为学龄前儿童在家培养数感推荐了几个小游戏。
1
“开小卖部”
让孩子来当店老板,货物可以有真有假,爸爸妈妈到孩子的店里来买东西,让孩子自己定价,爸爸妈妈也可以和孩子讨价还价。让孩子不觉得是在学习,而是在玩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乐趣放在首位,这不是数学课,不要用加法的计算来为难孩子。同时,这个游戏也不需要每天玩,更不要强迫孩子去玩。
2
“零食管理员”
将家里的零食交给孩子保管,让孩子负责给家庭成员分吃的,让孩子掌权。比如有8块饼干分给爸爸妈妈,可以分为1块和7块,也可以分为3块和5块,分法有好几种。1和7,3和5,都比数字8要小,合起来也都等于8,让孩子感受数其实是可以拆分的。
3
“数座位”
在孩子坐公交车,或者坐汽车的时候,让孩子先数有多少个人,再数有多少个座位,问问孩子会有多少个人坐不上位置?或者空了多少个座位?让孩子用生活中看得见的东西感受做减法。
4
“以物易物”
和孩子玩交换的游戏。设定一个情景,比如1根香蕉可以换3个小圣女果,那2根香蕉可以换几个小圣女果?带着孩子一起动手,让她拿水果来试一试,培养孩子进行成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