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一首小令,悲凉高阔,开“苏辛”先声

  北宋的词坛,如果说晏殊和欧阳修更多地承袭了唐五代的词风,那么范仲淹在词的创作上则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创新。

  范仲淹、王安石、张先等人在词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链条。范仲淹和王安石可以说是苏轼词风的先行者,而张先则是柳永词风的先行者。

  

  范仲淹并不以词名家,他现存的词也仅仅只有五首,但几乎都堪称精品,更不乏金句。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御街行》

  御街行

  宋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本首词有它自己的名字《秋日怀旧》,可见是一首怀人之作。词的上片以环境描写为主,词人描写深秋落叶满阶,长夜漫漫,高楼空寂,上片一句“天淡银河垂地”历来被评论家们津津乐道,寻常的怀人之作,并没有困囿于玉户绣帘之内,而是将视角推至广阔的天地间,这使得本词的境界也阔大了起来。上片结句“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通过描写月光与离人,使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也由写景自然地过渡为写人。

  

  下片诗人“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本词结尾两句最佳,“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可谓是写相思的神来之笔,而这一句的诗意也为后世的旷世才女李清照所借鉴,写出了更为著名的诗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范仲淹另一首《苏幕遮》更为著名。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本词开篇即“先声夺人”,一连四句,一句一景,都极具代表性,有着强烈的感发人心的力量,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直接拿来应用“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

  像《御街行》、《苏幕遮》这一类词,从题材到风格,都是用清丽之语来书写念远伤别的凄婉感情,这些都沿袭了晚唐五代词风,要说范仲淹具有新词风的著名作品,则是这阕《渔家傲》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曾经亲临前线,抵御西夏的侵扰,当时民谣甚至传唱:“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可见范仲淹守边是非常称职的,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他能以唐人的那种“边塞诗”来入词。

  

  “边塞诗”在盛唐时期非常盛行,到中晚唐时期就逐渐衰微,到了宋朝,由于时代的巨变,再加上宋代的国策是重文轻武,至使宋代文人基本上不到边塞去了,因此就更写不出“边塞诗”了,而像范仲淹这样以边塞题材入词这是一个很大的创变,他使得词从温庭筠、冯延巳那样的宫廷豪门、从张先、柳永那种繁华市井扩大到边塞的广阔天地中去,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这样感情深厚、意境高旷的小令,这是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词风得以转变的开端,是“苏辛”豪放词的先声。

  

  当然,以“边塞”题材入词,范仲淹并不是第一个,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许多像《边塞苦》、《龙沙塞》等描写边塞的作品,但是这些都是民间作品。在唐代的文人词里面也偶然有“边塞”题材的词作,例如韦应物和戴叔伦的《调笑令》。

  调笑令·边草

  唐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爱情片

  调笑令·胡马

  唐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一组《调笑令》也是跟边塞有关系的,但是韦应物与戴叔伦并没有真正去过边塞,他们的意义只在于把“边塞”题材引入到了文人词当中,而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则是出自诗人最真实的自身体验,并且本首《渔家傲》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赞赏,因此就成为了唐宋以来边塞词当中最突出的一首。

  

  本词上片是景语,景色描绘阔大而萧瑟,刻画了在边塞苦寒之地征人久戍思乡的情感。

  下片直接抒情,但是情中有景,以景衬情。

  整首词的情调悲凉高阔,其风格沿袭了中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类边塞诗的格调——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北宋早期,词这一体制在传统上以写凄苦之情为主,而范仲淹则凭借本首《渔家傲》使得词向着悲凉高阔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紧随其后的王安石又有几首像《桂枝香·金陵怀古》这样“骨硬”的作品,至此文人词的创作一洗五代旧习,开始出现了“新风”,直至“苏辛”的出现,“豪放词”开始大放异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