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在全国的一次整体亮相
新百年 新征程
在新中国美术展览史上———
四川美术学院在全国的一次整体亮相
文/叶 笪
在新中国的美术展览史上,有一次轰动全国美术界的展览:
1984年3月31日上午9点,由中国美术馆和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版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了。
父亲(油画) 罗中立
青春(油画) 何多苓
山村小店(油画) 朱毅勇
余晖(油画) 周春芽
手(油画) 杨谦
我爱油田(油画) 高小华
雨过天晴(油画) 王大同
基石(油画) 龙全
“虽然程丛林、何多苓、罗中立、张晓刚、朱毅勇、秦明、杨谦、高小华等人的作品已经驰名全国,但这是改革春潮催生的四川美院赴京展,也是四川美院油画、版画给全国一次整体亮相的重要展览,是当代美术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也是一次新生力量向“红、光、亮”、“高、大、全”、“假、大、空”创作思想的一次宣战和较量。”当时负责此次赴京展览的吴应骑教授如是说。他又说:“当时我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来到四川美院,明显感觉到罗中立等人及叶永青、刘虹、邵常毅、周春芽、龙全、钟长青、庞茂琨、康宁、翁凯旋、张杰、徐仲偶、代加林、顾雄、瞿幼林、……等是一批新生力量。他们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为人民大胆鼓与呼,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叶毓山此时已接替龙实老院长的职务,也想给学院做些德政,他知道吴教授和刘开渠师生情谊很笃,(吴应骑现任北京刘开渠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院长由原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央美院党委书记盛扬担任)而此时的刘老担任着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中国美术馆的终身馆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界唯一的一级教授,(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的作者,也是1949年后杭州市第一任的副市长。)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文艺界两个“人民艺术家”之一(另一个是老舍)。叶毓山想在中国美术馆办一次由中国美术馆和四川美院联合举办的展览,把四川美院推向全国。因为只是在策划时期,不知能否得行?还在保密状态,派吴应骑到北京去和刘老联系。吴应骑详细地给刘老介绍了川美的创作情况,在他诚恳的态度下,刘老经过认真考虑,并听取了有关意见,愿为四川美院开先例,十分热情支持中国美术馆和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版画展”。叶毓山听到刘老同意与中国美术馆联合办展览之事(这是任何当时美术学院都没有的特殊待遇),十分激动,就给院里党政领导通气,大家一致支持此事。全院师生也十分高兴,上下齐心,创作热情高涨,很快一批新作品就汇集到陈列馆,等候评选。
但当时正值全国的政治背景十分严峻,在“清除精神污染”,重庆的知名画家李X X已被报刊点名批判,所以评委们心存顾虑,“文革”的教训深刻,心有余悸。评选下来,一大批作品落选,包括罗中立的《红白喜事》。(后吴应骑在由他创办并主编的《当代美术家》杂志创刊号发表的时候,给此画更名为《金秋》)、叶永青的《晨》、杨谦的《黄昏》、《牧归》、马一平、刘虹的《阳春三月》、高小华的《布拖人组画》…等纷纷落选。许多师生纷纷来找吴应骑,要他“给院长说说”。(因为吴应骑是此次赴京展览领导小组组长)。由于学院的领导鉴于当时的背景,十分谨慎,举棋不定。吴应骑出了个主意:让这些落选的作品也送到北京,能否参展,听听北京的意见,他们站得高,看问题把握得准确些。北京说可以,我们就展出,北京说不行就拿下。叶毓山认为此意见甚好,同意吴应骑的主意,这样一则可以减轻院领导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这批作品有展出的机会,不至于挫伤大家的创作热情。
于是,吴应骑以跑步的速度赶到陈列馆,当时已经将通过的作品装上了车,绳子都捆绑好了,正要出发,他赶紧说:“等等,把落选的作品都装上,不行就再装一车。”果然又装了整整一大车。
吴应骑带着邵常毅和高小华到了北京,请他们帮助布置展品。他们也和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赵俊生、小王等人打得火热,很快就将作品布置好。吴应骑还叫他的大女儿(当时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读大二)来帮助接待,还准备了笔墨纸砚。
过了两天,吴应骑以忐忑不安的心情陪着刘老来审查(邵常毅和高小华陪同,科研科的赵兴素作记录)。吴应骑一一给刘老介绍作品,介绍作者,刘老听后就说:“好,好!”经过两个多小时逐一审查,一个“好,好!”到底,全部落选的作品都通过了刘老的法眼,最后吴应骑拿出了一张彩照,给刘老说:“还有一张罗中立的作品《红白喜事》,因他人在比利时进修,现在作品已寄在路上,明天就可能到京,请刘老审查一下这件作品。”刘老也知道罗中立,他看完后说:“画得很好!这个人画农民很传神!”
吴应骑一送走刘老,就赶紧从美术馆小跑到了电报大楼(那时没有出租车,公共车也没有直达,凭着他熟悉北京,就用腿跑),跑了好几公里的路到了电报大楼,但是排队打长途电话的人很多,他只好挂了加急,当电话接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说:“全部作品都通过了……。”当叶毓山听后说:“叫你去负责这次展览是对的,当时有人反对,我坚持住了!”然后,吴应骑又告诉了叶毓山开幕的时间,请他准时到京。还叮嘱叫科研科把罗中立的作品寄来。同时量好作品尺寸。问清尺寸后,吴应骑又请中央美院木工房把内框、外框做好,作品一到,就可将画装好,以利及时参加展出。
离开幕时间很紧,吴应骑去请了《人民日报》社的马克,《中国日报》的王迦南、《经济日报》陈铁军、《美术》的何溶、《美术研究》的佟景韩、《文艺研究》的汪易扬……另外,他还请了《美术史论》、《红旗》、《人民中国》、《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中国建设》……等杂志媒体,还请到了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重要媒体。他还电报邀请了香港“天龙影业公司”的壘怀(开幕式时他赶到了)。恰好在北京访问的美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科恩夫人等人,吴应骑也通过他的导师把她们一行人邀请到了,增强了整个展览的国际化气氛。
更为重要的是,吴应骑跑到母校,请到了院长(著名版画家)古元、副院长(著名油画家)侯一民、副院长(著名国画家)刘勃舒;还把著名油画家靳尚谊、詹建俊、闻立鹏、李天祥、杜健、韦启美、潘世勋……著名版画家李桦、黄永玉、伍必端……著名的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美学家金维诺、李春、王琦、邵大箴、程永江、汤池、冯湘一、孙美兰……等等请到;他还去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朝闻、陶咏白、郎绍君、水天中、张蔷……等著名的美术理论、美术评论家;也把文化部艺术教育局的局长王柏华、丁世中、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华君武、党组书记刘迅请到。又通过刘老把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还有肖华、魏传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林默涵、外交学会会长郝德清、中宣部副部长曾德林等领导同志和文艺界老前辈请到。
开幕式空前隆重,上千人济济一堂,中央美术学院为表示对兄弟院校的尊重,以院长古元、党委书记洪波(著名版画家)带着队列队进入会场,掀起了高潮,增浓了氛围,当看到我国美术界的这些大师和巨匠们,观众十分兴奋。开幕式由刘老主持,叶毓山致答谢词。各大媒体的记者们的镁光灯闪烁不停。张爱萍看完展览后,十分高兴,吴应骑女儿米洁请他题词,他当场挥写了“巴蜀艺风”(当时重庆还属于四川省)、魏传统题了“点染天府江山,刻划巴蜀风情,富有民族特点,反映时代精神。”表示了他对整个展览的评价,也代表了与会观众对整个展览的心声。
张爱萍、肖华、魏传统同志在观看展览
在展出期间,还接待了文化部部长黄镇、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吴作人、中国美协副主席蔡若虹、著名油画家艾中信、秦征、郁风……等领导及著名画家。各兄弟院校都纷纷派出代表到会参观和祝贺:有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张中克、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任梦璋、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院)院长肖锋、副院长王德威、广州画院的林墉和苏华、敦煌研究所的段文杰、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军事博物馆创作组的高虹、北京画院的著名画家石齐、史国良等。日本艺术教育界代表团由文化部艺术教育局丁世中(后为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陪同,专门来看了展览。
该展览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会议室举行,由吴应骑主持,叶毓山致词。在会议上发言热烈有序,高度评价了此次展览。刘开渠发表了题为《在艺术探讨上新的努力》;华君武副主席作了《创作和教学经验值得总结》;中央美院院长古元作了《以真挚的感情反映人民的生活》;副院长侯一民作了《反映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反映美》;文化部干部学院的冯湘一教授作了《强烈的责任,崇高的感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室主任华夏作了《新的成绩在出现》;《文艺研究》主编汪易扬作了《感受世界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思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蔷作了《能激起人们美好的联想》;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党委书记、著名版画家洪波教授作了长篇发言《扎根在沃野之中》,他说:“生活是艺术之源,四川美院的教学法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也是延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现在强调这点很重要,因为在学习美术的青年学生中,比较重视主观感情的自我表现和形式美的追求,也比较重视古代文化遗产的学习,但忽视长期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扎根在广阔无垠的沃野之中,用艺术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表现人民的感情、思想与追求。单纯追求艺术形式是创作不出有价值的作品的。四川美院较好地解决了‘艺术之源’的问题,有机地把基础训练和创作结合起来,作品‘势如泉涌’,这也是艺术规律在起作用。”他高度评价了这次展览。
在展览期间,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杂志主编邵大箴数次来观看展览,吴应骑将他带到当时的大三学生庞茂琨的《苹果熟了》、张杰的《斑斓的世界》、翁凯旋的《村庄》、师范系大三学生侯荣的《织》、袁敏的《远方的地平线》……等作品面前时讲到:这是继罗中立、程丛林这批学生之后的又一批后起之秀,是四川美院从附中到学院培养出的技法过硬、眼界开阔、艺术修养甚高的美术新星,他们接过了老一辈及校友的优良传统,深信他们将在油画创作上会更上一层楼,再创历史的辉煌,为中国的油画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金秋(油画) 罗中立
一九四四年中国沿海口岸——码头的台阶(油画) 程丛林
游行的队伍(油画) 秦明
昔日火把节皇后(布拖人组画,油画) 高小华
阳春三月(油画) 马一平、刘虹
梨与辣椒(油画) 张声显
黄昏(油画) 杨谦
晨(油画) 叶永青
晨(油画) 朱毅勇
草原节日(油画) 张方震
乡情(油画 徐仲偶、刘扬
苹果熟了(油画) 庞茂琨
早晨的太阳(油画) 翁凯旋
斑斓的世界(油画) 张杰
远方的地平线(油画) 袁敏
织(油画) 候荣
宋庆龄和孩子们(套色木刻) 江碧波
生生息息的土地(木刻长卷局部) 徐仲偶
牧坊的早晨(石版画) 邵常毅
潮流—— 1937年冬(石版) 张明
征服草原的人们(套色木刻) 钟长青
老屋(木刻) 胡名
新松(木刻) 康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