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打造青年学子筑梦成长的摇篮

  今年5月,四川文理学院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这是对学校多年办学成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充分肯定。四川文理学院从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以来,经过46年的发展,师资力量不断提升,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现开设了5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医学10大学科门类,先后累计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人才,毕业生在各条战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姜仕华 (图片由四川文理学院提供)坚持“四圆同心”办学思路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急速上升。作为川东北地区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四川文理学院始终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学校提出了“四圆同心”的办学思路,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积极探索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555电影网、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学生通识核心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复合素质培养等5大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具有“三心”(高度责任心、持续进取心、强烈好奇心)“四能”(良好的表达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基本的创业能力)“五复合”(有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有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科多考”,即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新模式,实施多元化学习效果评价。这是四川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具体实施中,从考试次数、试卷命题、评价类型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探索教学改革中“教”与“学”的核心问题,建立考试评价、认证评价、审核评价、成果评价等多维方式,由此带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变革。实施“一科多考”,从传统的“结果导向”向过程性评价转变,学生通过社会认可度高的等级考试和资格考试后,根据等级或成绩申请认证为对应的课程成绩;学生获得的研究成果、作品、专利、知识产权等,也可以用来评定课程成绩,有效减轻了学生“为考而学”的压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四川文理学院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学校始终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前进。  学校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自2017年9月起,启动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构建起以党员干部、教师、青年学生“三条主线”,校内育人阵地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两翼阵地”,协同创新机制与考评运行机制“两轮驱动”的“322”大思政工作体系;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线上微党课、线上“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党委书记与学生面对面”,以及单月教师与校长、双月学生与校长座谈会,组织青年学生参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使线上与线下育人资源和载体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协同创新育人。  成绩来之不易,荣誉鞭策前行。目前,四川文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一项、四川省精品项目两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成端主持申报的《以“322”大思政工作体系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养“双创”人才  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不断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学生成长,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改革。  四川文理学院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形成了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化工环保、教师教育、康养旅游、财经管理、政治法律、生态建筑等8大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全力加强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教育、艺术等4个重点学科建设。建设省级实践教学平台4个,获批1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应用型示范专业,有40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近5年来,学校组织青年学子参加数学建模、电子信息、挑战杯等学科专业竞赛捷报频传,获国家级奖励近100项、省级奖励400多项。  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双创”人才,助力青年学生创业圆梦。四川文理学院大力实施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大学四年,通过“通识型”“嵌入型”“专业型”“职业型”四大步骤,分别为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科学思维与方法》《创造学》等课程,采用基于企业行业、基于应用问题、项目深度研发、实践基地创新创业等方式深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四川文理学院校长刁永锋主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获批2021年度“省级众创空间”称号,培育的实体企业四川阿凡可可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大学生及科技人才创业典型,获得省委组织部1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自然体感式机械臂系统”在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中获4项全国一等奖。  下一步,四川文理学院将围绕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现代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以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持续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高校,四川文理学院始终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在服务社会民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积极贡献力量,同时也促进学校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一系列政策落地,一个个项目开展,一个个计划实施。四川文理学院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人才结构和布局,走过的步履坚实有力,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川文理学院全力做好人才“稳、育、引、用、服”工作,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现拥有一批治学严谨、潜心从教的优秀教师。为了聚合优质师资,还柔性选聘了一批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学术院长、名誉院长,全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四川文理学院不断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拓宽办学思路,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积极为达州及川东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2020年6月,四川文理学院发起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并当选理事长单位。2022年1月,达州市人民政府与四川文理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市校合作、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四川文理学院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打造面向社会开放的“秦巴讲坛”学术活动品牌,建有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包括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巴文化普及基地、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乡村低成本环境治理技术实验室、智能光电感知系统及应用实验室、四川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近30个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学校获得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200项,获省、市科研成果奖近300项。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文理学院将牢记责任使命,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新要求、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深入落实市校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落实政治建设“培根铸魂”、队伍建设“人才强校”、学科专业“递进培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发展“城校融合”5大标志性重点行动,推动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在服务达州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中,在服务“双一流”“双万计划”建设等重大项目中追赶跨越,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加快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