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一次医院,让56岁女人看清现实:无论靠谁,都是有条件的

  01

  人生无常,那些守在你身边的人,或许会有一天,在你生病老去的时候离开你,而你却没有任何能力挽留他们。

  有一句老话大概的意思是:

  富人独自藏在深山里,都能有100个“亲戚”找上门来。

  所以当你老了,手里没有钱的时候,那些曾经因为钱而绕在你身边的人,肯定会在这时候离开。那么,你还能依靠谁呢?

  56岁的王阿姨(化名)生病住院,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依靠,这时候她才看清了现实。

  

  02

  王阿姨是23岁的时候和丈夫结的婚,现在她已经56岁了。

  60年代出生的王阿姨,和那个时候所有的平凡人家的姑娘一样,心思是比较单纯的。

  那会儿,父母们多半都是在工厂里拧螺丝,孩子们在学校读书,将来多半会上个技校、大专之类的学校,学一门手艺,出来之后也是在厂里打工。

  谁家要是能出一个读大学的,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而王阿姨就是这个非常厉害的人。

  王阿姨家经济条件比当时的一般人家好一些,因为父母祖上是做生意的,有一些家产。

  王阿姨比同龄的同学们多读几本书,晚上也能点得起灯,可以熬夜学习,所以当她考上大学的时候,周围人都很羡慕,却也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

  或许就是因为从小受到身边人的善意对待,所以王阿姨这人

  性格朴实,为人也很热情,喜欢热心帮助他人,整个人乐观、积极向上。

  王阿姨的丈夫是一个踏实、勤奋的男人,待人接物情商很高,夫妻俩情投意合。

  结婚之后,王阿姨生下一子一女,毕竟是普通人家,又没有家族产业,所以孩子还是得好好学习。王阿姨婚后一心扑在孩子的学业上,认真教导他们学习。

  但是这两个孩子很调皮,还贪玩,对于枯燥的学业很抵触。

  

  王阿姨自身比较好学,她不能理解孩子们为什么这么贪玩,所以非常发愁,她也不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时间一长免不了吵架,然后就上手打骂。

  有亲戚支招,让王阿姨采取

  奖励机制,

  用零花钱来

  诱导孩子好好学习。

  这一招起了作用,但是王阿姨对教育是一头雾水,不懂得奖惩要有节制,也意识不到过度的奖励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这两个孩子越来越重视物质了,他们懂得用学习成绩来换钱的道理。

  王阿姨不仅不担心,反而以为孩子是懂得上进了,就算多花一点钱奖励孩子也是值得的。

  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王阿姨自己的三观也发生了改变,她觉得其实自家比较有钱,夫妻俩赚得多,即便是拿一些钱来帮助亲戚朋友,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负担,而且还能博得一个好人缘。

  现在因为给孩子金钱奖励,孩子跟自己的关系都变好了,那么这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和亲戚朋友的来往。

  王阿姨果然还是

  太天真了。

  她这一辈子

  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

  30来岁的人了,可能经历过的打击和挫折还没有一个运气不佳的小孩多。

  

  王阿姨想当然地开始散发她的友好,朋友问她借钱,她就痛快地把钱借给朋友,如果是几千块数额较小的,她还会说不用还了。

  日常请客更不用提,聚餐经常是她抢着买单。

  王阿姨坚信:自己善待身边的人,将来大家也会善待自己。

  就这样一晃20多年过去,王阿姨近来却觉得身边的人对自己越来越差了。

  50多岁的王阿姨已经退休了,每个月能拿到6千元的养老金,但是身边的人还是不断地在向她索取。

  丈夫已经过世,王阿姨自己的身体也有一些老毛病,都是三高之类的老年病。

  所以她希望子女能对自己更多关注,亲戚朋友也可以多来往,毕竟年纪都大了,到了养老的年纪了,互相关心也是正常的,说不定还可以约着一起去养老院。

  她这么想,可是别人却不这么想。

  王阿姨主动联系亲戚朋友时,别人都说最近很忙,忙着照顾子女、帮忙养孙子,就连跳广场舞都不和王阿姨一起。

  而且只要王阿姨联系他们,他们就开始

  哭穷。

  王阿姨觉得很奇怪,她想:我又不是要找你们借钱,怎么连玩都不和我一起呢?

  有一次,王阿姨突然心悸难受,连忙打了120,幸好没有发生意外。子女早就接到医院打的电话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来王阿姨的病床前尽孝。

  王阿姨沉默了,一个人坐在床上不吭声。

  

  她想不通为什么子女不搭理自己,亲戚朋友也都躲着自己。

  那些人动不动就哭穷,而王阿姨早就把家里的房产和存款分给两个孩子,每个月只拿6千块的养老金生活,时不时还给两个孩子发红包。

  她突然明白了:

  “原来是因为我老了、没钱了,所以他们根本不会让我依靠他们!”

  王阿姨坐在病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医生和护士看见了,不知道她什么情况,只能说一些宽心的话安慰他。

  56岁的王阿姨长长地叹了口气,对护士说:“无论是靠谁,都是有条件的,现在我手里没钱了,没有人会在乎我的死活!”

  

  03

  一段关系的经营需要付出感情,深入去理解彼此,要有共同话题,在一些问题上有同感。

  而且在彼此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互相帮助,

  而不是只有一方帮助另一方。

  这样互相体谅、互相表达好意的关系,才是正常的健康的,能够长久。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只有一方向另一方给予金钱帮助,那么这种关系很容易让受帮助的那一方感到自卑,或者受帮助的人从来就没有付出过真心。

  一:不要和他人形成供养模式

  通常来说,供养关系只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

  父母作为地位更高的人,掌握着家里的财富,有权力决定给不给子女花钱、花什么钱,这是因为子女小的时候阅历不足、知识不多,也没有赚钱能力,所以必须由父母来管理。

  但是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肯定不应该存在这种供养关系。

  每一个成年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这就与

  人的尊严

  挂钩了。

  成年人正常情况下向他人

  借钱时,会觉得很羞愧,

  而且成年人

  也不太愿意把自己的钱借给别人,

  会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被打乱了,可能会对未来的计划有影响。

  因此,如果和他人形成了这种给钱、借钱的供养模式,对于成年人来说,非常容易让他们的尊严受到侮辱。

  有一些人格卑劣的人,他们从别人手里得到金钱的时候非常高兴,但同时,他们也很在意尊严,这种人

  得了便宜还卖乖,拿了别人的好处却不念别人的好。

  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提防的人。

  

  二:别总是用物质表达善意

  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人生顺利的人和人生坎坷的人价值观差别可能会非常大。

  没有经历过痛苦和打击的人,可能很难感受到别人接受他人赠与的物质时,毕竟是怎样的心情,同样的,在学习上自主奋斗的人,也很难理解那些厌恶学习的孩子。

  所以在上述案例中,王阿姨使用了错误的表达方式,她用金钱向孩子和身边的亲戚朋友表示自己的善意。

  结果却是

  把孩子养成了拜金物质的人,

  也用金钱

  激发出了亲戚朋友人性中恶的一面。

  用物质表达善意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手段,至少它不适合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我们。

  讲究修身养性的我们,更注重内心精神,所以在大家都不缺钱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刻意地用物质表达善意。人们更重视互相陪伴的时光,更重视彼此心灵上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