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里听刘亮程老师讲《寒风吹彻》
2018年1月4日,农历小寒的前一天,刘亮程老师作客自治区图书馆尚书品读活动现场,和到场的60余位读者一起,在诗意的语言、朴实的意象、深刻的观点中,一起感受寒风吹彻,现世温暖。
刘亮程,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长篇小说《虚土》等。 《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创建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及木垒书院,任院长。
1996年,34岁的刘亮程老师辞去农机管理员的工作,来到了乌鲁木齐,写下了《寒风吹彻》这篇散文,曾被列为语文教材篇目。他描写了四场寒冷,第一人称“我”所感受到的寒冷;在村庄中一个老人在寒冷中孤独的离去;属于姑妈的春天没有到来,她的生命之花永远停留在冬季里;母亲在寒冬中的无能为力。在对人生终极命题的思考中,刘亮程老师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生命意识,我们都在经历别人的离去,而自己的离去却远在天边,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从刘亮程老师的叙述中透露出的是舒缓和从容,是对人性的朴素理解,在充满诗意、充满暖意的诉说表达出对温暖的追求,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对于死亡命题的不同理解。
在谈到刘亮程老师经典作品《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虚土》再版时,他谈到了自然文学的概念,同时对东方与西方的自然文学概念做了的对比。虽然是来自西方,但中国人有自成一派的话语体系,中国的自然文学是建立在天地间的田园生活,从山水画中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自然理念。
在谈到如何运用好新疆文化这个宝库进行文学创作时,刘亮程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新疆进行文学创作,会涉及到多语言、多文化共存的问题,每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共同点和差异,每个民族都有情感的承受力,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进行视角切换,我们同处一个时空,只有相互借鉴、相互理解,才能有更好的创作。
在活动现场,两位朗诵嘉宾在现场朗诵了《寒风吹彻》的片段,在他们悠扬的声音中,我们就像作者一样充满着悲凉,眼前是一片雪景,在寒风吹彻中里感受着对语言和生命的深刻体验。
刘亮程老师还为读者列出了他的私人藏书单,为读者解读了推荐理由。在重读《老子》《庄子》时,他又有了新的感悟,老子的语言严谨、周正、简洁;而庄子是散文家,拥有神游天地的情怀。他也是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纪才读懂了老子。活动最后,现场读者也积极地与刘亮程老师交流,提出了如何才能获得写作灵感、关于木垒书院的发展、散文和诗歌的造诣、文学个性等问题,刘亮程老师也就读者的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作者贾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