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讲好校史里的党史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朱 虹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行?”舞台上,“钱学森”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教师党员自编自演的红色舞台剧《传承》,选取学校68载的史实片段,再现哈军工人“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家国情怀。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当时简称“哈军工”。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用活红色校史资源,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党史学习“活教材”,开展系列特色学习活动,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育人文化。
为庆祝建党百年,哈工程设计了哈军工红色文化传承路、“三海一核”特色文化体验路、“国之重器故事”宣讲创新路三条党史学习教育路线,作为学党史、知校史的校内游园“路线图”,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程序自助前往红色景点打卡学习体验。
沿着学校的“三海一核”特色文化体验路走下来,船舶工程学院学生苏伯源感受颇深:“聆听每一处历史背后的故事,犹如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让我坚定了要像先辈一样践行科技强国的理想。”
“要珍惜新时代带来的发展动力和历史机遇,投身海洋强国建设。”哈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创建者、首位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86岁高龄的李殿璞教授在哈军工纪念馆里向同学们讲起学校打造“国之重器”的科研故事,诉说了当年哈军工前辈开拓奋斗的感人故事。
在“国之重器故事”宣讲创新路线上,包括29个大国重器的科研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位科研亲历者倾情讲述,学生可以预约聆听。
党史学习教育伊始,哈工程组建了由退休老校友、院士、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等组成的老中青三代志愿宣讲团,挖掘“党的精神谱系、打造大国重器、经典党史大事”等三类故家庭片事,弘扬老一辈哈军工人忠诚报国、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范,使红色故事成为常学常新的生动育人课堂。
哈工程推出通识教育选修课《海洋中国》,通过船海领域6位名师讲述海洋强国史,为学生注入海洋强国梦,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金课”。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从这个角度,你们怎么认识中国的海洋领土?”海洋一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熊学军通过启发式、代入式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海权专家严汝建在海洋文化馆通过“钓鱼岛”等著名海防案例,现场讲授中国海洋权益,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知史爱党、知史荣校的理想信念。
哈工程注重发挥哈军工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哈军工文化园红色资源育人优势,通过讲专题党课、宣讲党史校史故事等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广大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3日 08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