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高考作文 选择·创造·未来
今年辽宁使用全国新高考Ⅱ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草木蔓发 春山可望
沈阳市皇姑区教育研究中心 高中语文教研员 孟春华
2022年辽宁高考作文试题紧扣时代主题,选择了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典型,要求学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教育宗旨融入其中,让考生在认识、思考、落笔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构筑精神谱系,肩负时代使命。
无论是以“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攻克难关的科学家,“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的摄影家,还是要“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的建筑家,他们的人生目标不同,职业选择不同,但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祖国建设的大局中。
试题展示了新时代人才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立志而贤则贤”。既鼓励青年正视现实问题,做好个人的事业规划,也鼓励青年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
正所谓“无奇不平淡,慎思方见真”。只有勘透材料的纵深式逻辑,把握好“选择”“创造”“未来”的连贯关系,才能写出“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理解和思考。
“致力于科技攻关”的科学家仍不忘“培育青少年”,辩证看待民族传统的摄影家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立足当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建筑家在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他们都选择将自己的热爱融入到民族与国家之中,在选择后坚定毅然地把创新作为事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青年只有把小我的热爱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把创新作为时代发展的源头活水,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助力国家富强的青春使命。
最后,试题的情境任务为“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这种以浓缩的情境显示广阔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在与情境互动中生成写作内容的方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链接生活”。考生可以通过引导材料展开遐思,再由任务情境点击生活“链接”键,从而汩汩滔滔写出文章来。
辽沈晚报记者 冯美琳
鼓励青年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
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 逄劼凝
今年辽宁高考这则作文试题有效考查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试题创设情境能够切实引导考生思考,有效避免押题,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试题材料平易近人,情景创设具体,任务设置清晰,对考生表现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
试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总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引出微纪录片介绍的不同行业奋发有为人物的共同特点——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选择事业发展的方向,展示开启未来的力量。考生可以从中提取关键词“选择热爱”“选择创新”,明确取得成功的条件。
接着通过三则具体事例,引导考生思考个人成长成功的的必备条件。三则事例在内容介绍中自然明确了三个方面。用三位不同身份和职业的成功人士的话为考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第一则科学家的材料明确指出创新在科研中攻坚克难的作用,并要将创新思想落实在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育方面;第二则摄影家的材料明确了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华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第三则建筑家的材料虽然指出“改变”,但将材料落脚到赋有理想和精神的建筑才能历经长时间依然让人感觉美好的方向,这则材料明确要有思想有目标。
写作任务中有明确的情境创设,在“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中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重点要求考生抓住“认识和思考”,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材料,写出个人真实的认识和思考结果,这就为写作指明了方向。试题中具体的写作要求还是比较常规的。
试题意在引导学生战争片思考青年实现自身发展、取得学业事业成功的条件,告诉学生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选择所爱,努力创新,将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相结合,为社会、国家的发展尽力。
面对试题考生可以从个人对自身发展的角度谈自己对“选择·创造·未来”的认识,也可以深入思考,无论是科学家、摄影家还是建筑家,他们虽然人生目标不同,职业选择不同,但都选择了个人热爱的事业,并且通过创新努力将个人的发展放在国家建设中,展示出对社会的作用。
作文试题展示出新时代人才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祖国的建设中发挥青年的力量。既鼓励青年正视现实,做好个人的事业规划,也鼓励青年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试题能够体现出坚定考生理想信念的功能,发挥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考查情境中得到品格的浸润和熏陶,帮助学生提升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突出语文学科试题的育人功能。
辽沈晚报记者 王冠楠
青春面临诸多选择 青年创造美好明天
铁西区骨干教师、沈阳市第31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邢崇
今年辽宁使用的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试题紧扣时代主题,作文考查更是关注青年的成长。
今年的作文背景尤其体现命题人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
作文材料第二段,给出三个典型人物,这比较像2015年全国Ⅱ卷的作文,但是又有不同之处。相似的是,2015年给出的三个人是科学工作者、大国工匠和摄影师,而今年的三个人也是科学家、摄影师和建筑家,三者行业相似,既有大国工匠,又有文艺青年;既有指向科技进步的科学领域,又有关注个人内心的社会科学方面。
2015年大李的“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和今年的“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表述相似,但是今年又提出了“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2015年的小刘赢得网友赞叹,与今年的摄影师职业相似,但是今年提出“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辩证看待民族传统和世界思潮,似乎格局更开阔高远;2015年的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今年则提出了“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立足当下,勇于改变。
不同的是,今年的作文材料不再是模糊的,今年的三个人物也不是要求“思考、权衡与选择”,而是给出了似乎更为不加限制的思考角度。
仔细审题,我们不难发现,材料中所给出的三个人物,虽然个人选择不同,职业身份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但是都能将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发展、时代的呼唤联系在一起,这就引导学生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在“致敬榜样”的同时“反观自我”,所谓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要学习他们将“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既要满足个人选择,实现个人价值,又要自觉担当重任,置身祖国发展的洪流之中,让青春绽放异彩。
“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今年的作文题,学生不会觉得很难,贴近生活,能看得见“小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不容易跑题,但需仔细体会材料指向,力求立意高远。这样的作文试题充满正能量,无疑是立德树人思想的具体呈现,贴近时代要求,注重价值导向,引导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坚定选择,传承过去,放眼未来,担当使命任务。辽沈晚报记者 闫柳
责任编辑:冯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