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第五代传人走进社区、公园将兔儿爷的故事讲出去

  今天(9月13日)上午,泥塑兔儿爷第五代传人张忠强在月坛公园支了个摊位,为游客讲述兔儿爷和中秋的故事。中秋之夜,老北京人会摆兔儿爷祈福。张忠强,在中秋前夕走进学校、社区制作教授传统手工技艺,讲述传统文化和民俗故事。在他看来,手工兔儿爷再次焕发活力,回归老百姓视野,是传统文化逐渐被重视,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

  张忠强手里拿着两个最近新捏的兔儿爷其中一个身上有70字样的是为国庆捏的。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中秋节兔儿爷到 老北京人的精神念想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中秋节场景中提到了兔儿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张忠强小时候从广播里听到这段,寻思着“兔儿爷”到底是个什么物件儿,到底是不是兔子,到底和兔子有什么关系。新中国成立后,街面儿上已难寻兔儿爷的踪迹,张忠强按照老舍先生的描绘,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个小兔儿爷的形象,像不像,他自己也不清楚。

  张忠强有一手捏泥巴的好手艺,沙土里挖出胶泥,照着平时常见的小鸡小鸭、自行车、大钟表一捏,有模有样,在玩具匮乏的年代,这小手艺让张忠强成了杨寿寺街闻名的“孩子王”。 后来,他磨了父亲一年讨要了两块钱买到一本《芥子园画传》,购置了颜料,泥捏的小物件儿上色儿换新颜,张忠强靠着这捏泥的手艺换来了零花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老手艺人让兔儿爷重回到大众视野,张忠强拜师学艺,并开始专门制作和经营泥塑兔儿爷,打坯、合模、起模、沾水、刷边、修饰、压光、扎耳朵到晾晒十几道工序过后,一只可爱灵气的小兔儿爷呈现。

  这对于自幼手巧的张忠强来说不难,但如何把兔儿爷的故事讲开,把它承载的民俗意义传下去才是更难、更重要的事。

  张忠强为兔儿爷“上妆”。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兔儿爷回归 传统技艺和文化自信凸显

  西城区大百顺胡同一间20平米左右的平房是张忠强的工作室,东墙贴墙并排摆放的3米多长的书架上,摆了几百个形态各异的兔儿爷。屋子中间两排长条凳和操作台容得下十五六个人同时操作。在这里,张忠强将兔儿爷传说讲了上百遍。

  “八月十五,月儿圆;兔儿爷家住月里面;采百草,做良药;去病除灾保平安。中秋节当晚,四九城儿的孩子们要把家里小桌子摆当院,桌子正中间放上小兔儿爷,前面放上五贡、香烛蜡台、应季水果、月饼、鸡冠花,小孩子们还要磕头拜兔儿爷,做仪式,祈求国泰民安、家庭祥和。”

  张忠强继续介绍,“这个习俗已经有超过四百年的历史,相传有一年京城闹瘟疫,郎中无药可治,是广寒宫中嫦娥身边的玉兔下凡给京城百姓医治好疫病,用灵芝仙草各种植物种子捣碎了医治好京城百姓,而当时玉兔所制的药即是我们今天的自来白、自来红(北京传统月饼)。”

  2014年,泥彩塑北京兔儿爷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兔儿爷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张忠强明显感觉得到,以兔儿爷、纸风筝、宫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地方民俗代表物件儿越来越得到重视,而这些物件儿背后的故事,流传百年的老手工艺和民间文化被唤醒,正是国家繁荣后民族自信的表现。

  5年前,张忠强开始为北京实验二小大兴实验学校低年级的孩子们教授泥塑兔儿爷课,定期还会去其他中小学开展民俗文化的讲座。中秋节临近,张忠强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受邀到多个社区、街道开展兔儿爷制作的教学和文化讲演。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故事听得入迷,兔儿爷做的认真。

  尽管还经营着两家售卖泥塑兔儿爷的门店,但张忠强几乎忙得无暇顾及,但店铺却没有因此冷清,从过去的口口相传,到现在他的店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热衷的“打卡”网红店。

  过去来店里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对这东西熟,小时候摆弄过,里面有记忆,有寄托。有些老华侨专门找上门来买。不过现在,找上门的顾客35岁以下年轻人居多,这让张忠强感到欣慰,“年轻人也爱上了传统文化,愿意主动去了解,去深入。好多孩子出国留学前来买一些带走,把兔儿爷当做礼物送出国门。”

  作为泥塑兔儿爷第五代的传承人,张忠强也经常受邀到国外交流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看到外国人对于兔儿爷也充满好奇心和赞赏,他有种自己孩子在外受到褒奖的荣耀。

  小小的工作室中,摆了很多形态各异的兔儿爷。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传统与创新碰撞 传承任重道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兔儿爷的形象也更加丰富多样,色彩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搭配,有的看上去更加俏皮,有的显得更新潮,有的还可以根据场景和节庆自由变换。

  “青砖灰瓦代表南城,红色代表北城,金色代表内城,这是我前几年的一个创作,把四九城囊括在一个兔儿爷的身上,北京人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张忠强又拿起另外一只,有着红色数字70装饰的兔儿爷,寓意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祝福国家祥和,简单的造型,孩子们也能懂,应时应景。

  最传统的兔儿爷是泥塑而成,但现在兔儿爷的材质五花八门,金银饰品,门店造型、网红食物,兔儿爷被遍地开花。这些在张忠强眼里是个好事儿,尽管自己还忠于传统造型和制作手法,但只有这些创意尊重本地的文化和习俗,不要破坏文化的精神内核,兔儿爷的表示形态越多说明被传播得越多。

  “对于传统手工技艺来说,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张忠强说。国家重视,老百姓的热情回归,给传统手工技艺者生存和施展的空间。目前他有一个小团队进行兔儿爷的纯手工制作,一个拳头大的兔儿爷,打坯塑形放置七天后,再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绘画上色,售价在30到50元不等。

  但作为传承人,他考虑的远不只这些,除了制作,他要寻找到一个真正能把兔儿爷文化内核传承下去的人。从学手艺的徒弟们中间他还没有找到,有点失落,却也能理解,“这是一个枯燥而且需要耐心的事儿,也不是一份挣得了大钱的事业。”连从小看着自己拿捏把玩兔儿爷的女儿,也对做兔儿爷毫无兴趣,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上班。

  不过,在张家,月圆之夜摆兔儿爷、拜兔儿爷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每逢在外讲座授课,张忠强也会把这个习俗告诉孩子们,“通过小兔儿爷了解到北京文化,乡俗,孩子们应该知道,中秋节不仅仅是要吃月饼,更是一个拜兔儿爷,祈求阖家团圆,平安健康的节日。”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 李劼 校对 郭利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