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想身体形象内化是否会引起青年女性的社交焦虑?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手机的使用和网络的普及化,使每个人与信息基本上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接触程度达到了24小时的空前高度,他们可以随时从网络检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而不再依赖传统的电视和杂志来获得信息。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绝大部分信息以前所未有深度和广度在网络上传播。
目前,国内媒体所宣扬的审美观呈单一化。演艺界各路“小鲜肉”迅速蹿红;众多的“网红脸”充斥着手机屏幕。
并且社会文化中女性客体化的现象比较严峻,大众把女性的身体形象当成物品一样去消费,极大程度上促使了“天后”、“锥子脸”、“网红脸”等等畸形观的形成,导致了女性自己也会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身体。
另外,微整形技术的发展使得改变容貌的风险降低,而女大学生依然处于自我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她们的自我观念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外界的信息,过分单一的审美会妨碍她们形成正确审美观和价值观,由此对她们造成身心伤害和社交困扰。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使青年女性能够正确理解和接受身体形象的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身体观,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实证依据和理论依据。
研究基于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旨在探讨国内媒体所的理想身体形象内化所导致女性对身体的不满意以及其它严重的后果。
一、女大学生媒体内化、负面身体自我、负面评价恐惧、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以上各变量的相关分析得知,女大学生的媒体内化分别和负面身体自我、负面评价恐惧、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负面身体自我也分别和负面评价恐惧、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
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大部分关于身体意象的实验研究和与外貌相关的社会比较文献都调查了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接触媒体化的身体形象对女性身体不满意的影响,比如杂志,电视,音乐视频。
除了对身体不满意的影响,接触媒体理想瘦也会导致消极的情绪,如降低自尊。青春期的女生正处在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生活中面临着同伴的参与和评估,也是形成的重要阶段。
有研究支持接触媒体和媒体理想身体形象内化会导致身体意象担忧和降低自尊。低自尊的人会更加内化媒体的标准。越内化就越容易把自己和不可企及的标准相比较。
另外相关分析表明除了负面评价恐惧这个变量外,其它三个变量都分别与上网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意味着平时上网的时间越多,媒体里所描绘的理想身体形象标准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也更在意自己的身材外貌是否被社会认可,一旦发现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前社会畸形的单一审美标准之间有缝隙时,就会对自己失望,产生一列不良的情感和行为。
这和实际生活相符合。大学校园里,关注上网时间超过课业学习时间的女生相对来说更注重外貌打扮,也更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关注学习的女生有明显不同。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传统媒体的流行度在青少年中间已经被更加互动的媒体的普及和存在所超越。
年轻女性大约每天花2小时在在脸书上。接触到媒体里理想化的形象和看到别人在Facebook上的理想的形象和资料很可能会对女性的自我评估和健康有消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看他人的资料是为了和那些个人进行比较,花费更多时间在Facebook的参与者认为别人比她自己更快乐,有更好的生活,尤其是当参与者有一个较大的朋友圈时,而且他个人并不认识这些所谓的朋友们。
Facebook也包含了其他可能影响身体形象问题的因素,比如别人的评论。已经有实证调查表明频繁使用网上社交平台会造成或加重年轻女性的身体认知紊乱的问题。
二、负面身体自我和负面评价恐惧在媒体内化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
媒体内化并不会直接导致社交焦虑,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媒体内化会导致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消极认知,进而有可能会产生饮食障碍,抑郁,害怕他人消极评价等消极体验,而饮食障碍通常都伴随着社交焦虑。
负面身体自我、负面评价恐惧分别在媒体内化和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另外负面身体自我在媒体内化和负面评价恐惧之间起中介作用,进而影响社交焦虑。这个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和佐证了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根据Higgins自我差异理论,自我差异指现实自我与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该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现实自我与他人应该自我之间差异使个体确信自己当前的品质与重要他人认为个体履行责任义务应该拥有的品质不相符。
个体极易产生与焦虑相关的情绪。个体确信自己不具备重要他人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的品质。感到害怕、受到威胁。应该自我对应的是媒体理想身体形象内化为自己的标准。这个基本假设得到大部分实证研究的支持。
根据自我差异理论,当媒体的理想标准内化为应该身体自我后,应该身体自我和现实身体自我进行对比后的差异会令个体产生对身体的不满,从而导致焦虑类的情绪。
社交焦虑者预期别人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有很高的期待(即应该自我的标准很高),所以社交焦虑应该与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的差异有关。Fredrickson将性客体化理论进行了演绎,提出了客体化理论。
他认为我们的文化提供了一个性客体化的环境,人们把女性的身体当作一个物体来看待,而脱离了其本人。
这种性客体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也通过现在的媒体大肆渲染,这使得女性内化了第三人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身体,变得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表。
这种效应称为自我客体化。这种观察的视角会导致习惯性的身体监视,因此会加重女性的羞愧和焦虑。这种消极体验的积累会导致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女生把媒体的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后,会以这个标准,以观察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当成物体来评判,而忽视了内在的自我,而产生消极的认知,并且导致焦虑。
三、研究启示
通过回顾文献和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女大学生的媒体内化、负面身体自我、负面评价恐惧、社交焦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在全网络的时代,无处不在、无时不触的媒体渲染的时代对年轻女生的价值观的影响令人担忧。
作为一名有着较长生活经验的女性,笔者深刻体会过不恰当的身体认识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为了有助于大学女生理性地面对和了解的自身,冷静地分析周围的畸形审美的诱惑,找到自己的个性美,提高自尊,享受生活,特提出以下启示:
(1)创建丰富的社团活动,拓宽社交范围
由研究结果得知,本科院校的女生相比高职院校,在媒体理想身体形象内化和负面评价恐惧方面得分都显著高些。因此高校应该帮助加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了解,应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
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业学习之外,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活动,人只有在从事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再采取行为改善自我,提高自尊,更好地适应社会。
现在大部分学校虽然已经相比之前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资金投入更大了,但同北欧和北美相比,每个人在校内能够被分配的资源还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社交范围,也就是限制了学生发展正确自我观念的机会。
(2)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各种体育项目的设置
研究发现,由于媒体理想身体形象内化影响了负面身体认知,从而导致个体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恐惧,进而引发社交焦虑相关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参考相冒险片关的文献得知,已经很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经常进行运动健身的人心理品质更好,并有着更强的身体自尊。
高校在课设置上,应该切实地增加运动项目。帮助学生在从事各项运动中了解并接纳真实的自己,从而抵御外界单一的审美观的影响。
(3)有目的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展讲座
针对大四女生的负面身体自我最为严重的情况,作为学校的老师,在面对这些孩子时,应该本着包容和耐心倾听的原则,多去了解和关爱她们,竭尽所能及时提供给她们所需要的心理知识,求助常识。
应该有规律地组织心理辅导,帮助疏导压力;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开展与审美有关的知识讲座,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身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