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除名“海不归”背后
2月的太原,天气丝毫没有转暖的迹象。太原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刘光焕还在家过寒假,但整个假期他都在焦虑之中度过。
2011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宣布对103名公派出国进修、多年逾期不归的教师解除编制。虽属校方“最后通牒”,但作为人事处处长的刘光焕仍旧期望:也许有人会在截止日期前回来?
事实并非如他所愿,直至放假前也没有一个教师或家属找他,要求采访的记者反倒不少,这让刘光焕有些无奈。
其实,大学对滞留国外的教员解除编制的做法在国内并不罕见,在诸多类似的事件背后,存在着制度、政策甚至国情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怎么这么多人滞留国外?”
公告是在12月15日下发的。当日,太原理工大学人事处在校内贴出公告,内容为“根据太原理工大学《关于不再保留田有亮等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公职的决定》(校人字[2011]21号)文件,请下列103名同志本人或委托亲属于2012年1月15日前到校人事处办理离校、档案转移等有关手续(后附名单)”。
很快,公告被人拍下来传到网上,其后一周多时间里,这张照片被网友广泛传播。103人的数字让一些不熟悉大学编制的网民觉得太庞大了,“怎么这么多人滞留国外?”“教师的爱国热情哪去了?”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纭。
在刘光焕看来,这个数字并不吓人,太原理工大学属于211工程重点大学,有着4000名教职员工的编制,目前有教员1900多人,103人的比例不算太高。而且这些人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学习深造后逾期未归的,是二十年间积累的结果。
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太原工灾难片业大学材料学院三校合并,成为新的太原理工大学。“合并成立太原理工大学前,三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出国逾期不归人员存在,合并后这些人汇总到一起就显得人数很多。”刘光焕特意解释。
据记者了解,列入名单的103人基本上为1984年至2001年间公派出国进修后逾期未归,其中一多半滞留美国。也有极少数是自费出国的和探亲的。
“学校一直在想办法让这些人才回来”
“学校一直在想办法让这些人才回来”,太原理工大学外事处负责人吴长建说,之所以到现在才取消编制,和太原理工大学采取的感召政策有关。
为了给滞留国外的人一个“台阶”,太原理工大学一直保留着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编制、档案和公职,但是工资停发。
吴长建说,1986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一年内停薪留职,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职,视不同情况由派出单位决定。“当年往发达国家外派留学生时,最担心的就是‘人不回来’,所以这些限制规定一般都执行得较严。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保留编制‘吃空额’的事情。”
在人才资源远不如北大、清华的太原理工大学,最终选择了争取这些滞留海外的人才回归学校的做法———长时期保留公职。
逾期不归的现象1996年以后开始改观。
吴长建说,1996年,国家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出国留学要按照“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制度化程序进行,留学前要缴纳好几万保证金,违约还要缴纳好几万违约金,再加上国内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快,大环境好了,滞留国外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从2001年开始到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公派人员几乎没有滞留国外的情况发生了。”
教育部官员的讲话证实了上述说法。
据中国网报道: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刘京辉秘书长在教育部2009年第6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中国公派留学生规模从1996年的每年不足2000人已增至2009年的每年12769人。在应回国的45553人中,实际回国了44555人,按期回国率达到了97.81%。
太原理工大学的“怀柔”策略并非完全没有效果。据记者了解,该校一些滞留人员至今仍和学校保持着联系,有的甚至回到母校讲学,为太原理工大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学校坚持怀柔策略还有一个原因,1996年前出国的滞留人员的学费资助多来自教委和省教委,而真正太原理工大出资的几乎没有。
“其实每一名滞留者有着各自的原因”
2012年1月5日,面对记者采访,1991年就从理工大学出国的谷丰收教授并不避讳他曾也是长期滞留英国的经历。
1991年,34岁的太原理工大学讲师谷丰收被公派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一年,专业是机械工程。谷丰收是带着老婆和上小学的孩子一起去的,一年的期限很快到了,“这么短时间能学到什么呢,拿到博士学位至少三年。而且孩子的英文刚有点基础,至少应该在英国读完小学吧”。
谷丰收选择了留在国外继续读书,结果没想到自己这一待,就在英国待了将近20年,孩子不仅读完了小学,甚至读完了大学。他本人先是拿到博士学位,接着又获得了博士后,目前他已是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高级研究员(终身职位)、博士生导师。“其实每一名滞留者有着各自的原因。”谷丰收说,除了自己和孩子的学业,让他最终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学习的,还有英国看重能力的风气,在他所在的研究所,只要有能力就能竞争重要职位。而当年的太原理工大学还相对闭塞,很多职位都要靠资历。
谷丰收早就把自己公费留学一年的学费——— 2000多英镑交到了中国大使馆。
在英国,谷丰收见到了不少像他一样滞留者,有些人甚至获得了帝国理工大学的教职。从2002年开始,谷丰收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带领自己和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副校长共同组建的研究团队到国内与中科院和同济大学等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他甚至差一点接受了在中科院担任教职的聘请,但是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的老同事王铁专程到北京邀请他回去。“母校真的变化很大,你一定要回去看看。”
2011年5月19日,谷丰收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并担任机械学院的教授。因为目前还在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担任教职,经常要飞回英国,谷丰收提出担任兼职教授,不要编制。在当天的太原理工大学网站“校园新闻”里称:谷丰收的到来,让太原理工大学“车辆与动力机械方面的试验测试水平比较低的缺憾”顿时得到改变。
“除名不是最终目的,吸引才是最重要的”
2012年的第五天,当记者来到太原理工大学时,校园里已见不到解除103名滞留者编制的告示。人事处处长刘光焕说,虽然过去三周了,也通知到了家属和部分个人,但是103人里还是没有一个人回校办手续。
谷丰收第二天就要从北京飞回英国,他有些担心取消这些人的编制,可能会造成一些人的失落,更不利于这些人的归校。“毕竟对于一些海外游子来说,这也是个精神寄托。”
虽然觉得编制没什么用,但是在103人名单上没看到自己和几位经常回母校讲学的滞留者的名字,还是让谷丰收感到高兴。
刘光焕告诉记者,现在太原理工大学的一位院士一年校内岗位津贴能拿到20万元,一名刚入校工作的博士月工资3000多元、校内岗位津贴每年3.5万元、住房补贴每月1200元,科研启动费(视科研业绩定)、安家费等等全部加下来,“收入不菲”。“除名不是最终目的,吸引才是最重要的。”刘光焕说,“学校生活、科研条件的改善,是吸引出国人员返校工作的一个主因。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能使人才流失的状况得到不断改变。”1997年三校合并之后,该校先后公派391名人员(合作研究或攻读学位)出国学习,截至目前,除11名出国人员滞留国外,其余都已返校。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