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自媒体”:邸报、朝报与小报,都报些什么?谁来约束管理?

  人民日报、钱江晚报…现在看看你家垫桌脚的说不定就是这些报纸。早些年街道上常有报刊,一个小屋子坐着个正在打盹的人,屋子里外挂满了报纸、杂志。行人路过便会拿份报纸再走,在互联网信息还没广泛传播的早期,报纸成了人们接收外界消息的主要来源。

  只不过报纸不是近代才有,“邸报”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这中间改朝换代,自汉、唐、宋、元、明、至清代,邸报从未中断发行。宋朝时,邸报的发行走向正轨,有专人管理还会固定时间发行。并有了邸报以外的报纸,例如小报、朝报。但这些报纸都报道些什么?是由谁来管理的呢?

  报刊亭

  朝报和邸报是一种报纸吗?

  1、朝报?进奏院报?谁才是“老大”

  谈及朝报和邸报的关系时,进奏院报是不可避免的。水有源头,而朝报和邸报的源头便是进奏院报。

  这个词首次出现是在宋太宗时,王禹上疏:“臣淳化二年任商州团练副使之日,故团练使翟守素两曾夏州驻泊,守素与臣同看报状,见李继迁进奏事,因谓臣曰:此贼未是由衷,必恐终怀反侧。”文中的“报状”所指“进奏院报”。

  宋太宗

  由此,宋代最先出现的不是邸报也不是朝报,而是名不见经不传的进奏院报。而后,邸报的“身影”首次便出现在了一位名人的信中,范仲淹守边陕北时写给秦凤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的一封信:“顷接邸报,某有恩命改值增轶,诚为光宠。”

  《宋史·王安石传》载:“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因为王安石一提,朝报这个词就此“走红”,史书中朝报的“身影”很是活跃。

  如在北宋时期的:“诏:进奏院朝报非定本事辄传报者,今尚书省检会以降指挥,别行措置,约束取旨。”以及南宋时期,臣僚言:“朝报逐日自有门下后省定本,经由宰执始可执行。”

  王安石与皇帝

  上述两段话信息量很大!看似枯燥但是蕴藏了进奏院报和邸报的关系。一是朝报由进奏院发行的。二是朝报在进奏院发行前必须经过“定本”。

  再回想一下刚提到的进奏院报,虽然说老婆饼里没老婆,夫妻肺片里没夫妻,但是进奏院童叟无欺,进奏院里有进奏院报。

  所以其实绕了一大圈进奏院报和朝报是同一种报纸的不同叫法,就好像你知道南京但不知道它古时候叫金陵,这俩是一个地方,只是改名了而已。它们也分不出谁是老大,因为是同一种报纸。

  邸报

  2、告状时“说漏嘴”,这才是“朝报、邸报”的关系

  宋光宗时期,有个大臣,他慷慨激昂、洋洋洒洒的写了一长篇。大概意思就是中央有进奏院来管写报纸的,地方上也有地方官吏来朝廷进奏的,凡是朝廷下达执行的命令,消息绝对传达四方,这就是“邸报”。但是最近有关部门监管不严格,有些没有实行的命令也写了出来,写出来就算了,还到处传播,这就是“小报”。

  宋光宗

  之后,大臣进入了他这个告状书的主题,咱们都有邸报了,要小报干什么呢?而且小报中写的东西都像极了现在营销号“…疑似”,全是未经证实而被传播开,以及朝廷不想让百姓们知道的新闻。最后霸气的结尾:“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

  观察到重点没有?他说的朝报都没报道的事,说的可不是邸报。但这个人从头到尾说的都是邸报是什么,邸报报道什么东西,最后说的却是朝报。没错!他们俩其实是一个东西。

  宋朝官员

  3、新闻报纸管理人员和邸报的“自我管理”

  给朝廷办事的邸报怎么可能没人管呢?好歹算公家饭碗。邸报不仅有人管,还专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有属于自己发行新闻一套完整的流程。数次提到的进奏院就是管理邸报的地方。

  拿了俸禄当然不会虚度时间。进奏院的官员每天的任务有点像如今在报社工作的编辑,编辑需要对接作者的稿件审核后再发出去。进奏院的官员也这样,每天接收地方上来的文书后,先得整理稿件,进行审核后传递出去。

  进奏院

  传递到哪?邸报是官家的报纸,所以邸报仅仅流通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今天皇上派这个人去巡视某个地方,明天皇帝和大臣商量科举制改革,或者过段时间皇帝要设立一个什么职位。

  这些消息会在第一时间内传播在官僚之间。当然皇帝干的好人好事会适当透露给百姓,来保持他们忠心耿耿,别每天没事干就想着造反。

  邸报的“自我管理”意识很强,当代年轻人说要减肥、戒熬夜、好好学习,结果过几天再看还是整天抱着手机,邸报就不是这样,它极其的“自律”。

  邸报

  邸报戒“灾异之事”、戒“告密”。邸报就像小时候绝对不找老师告状的那群人,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你小时候可能很讨厌那些时不时找老师告状说这个同学今天没写作业,那个同学和别人打架。

  虽然长大后会理解这种同学告密或许是为了你好,但是邸报是无论你在童年还是长大都不会讨厌并且佩服的那种“人”,说到做到,极其自律。

  邸报不报道灾异之事,比如哪里闹蝗灾,哪里发洪水,哪里干旱。这是它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它的主人是天子,皇上能允许有自己的负面报道吗?

  邸报内容

  他已经是天子了,除了天命他什么都不惧怕,所以一旦哪里有灾事就是在说他这个皇帝做的不称职。这时候那些内心怀揣小九九想谋反的人就正好有理由造反了,这怎么行?所以邸报管住自己的“嘴”,表示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是无辜的。

  邸报也不“告密”,什么是密?大臣上疏的文书每天能堆一桌子,皇帝也不是做慈善的,不可能你上疏提什么意见,他就大手一挥全同意了。有些没有通过审批的奏章如果传播出去就算虚假谣言了,邸报理所当然的扣下这些虚假留言。

  还有一种秘密,称得上算是惊天大秘密—军机文书。军机文书是什么?全是军事机密,地方上的具体兵力、驻守边防的有多少人?

  大臣

  还是那句话,百姓看个热闹,想谋反的可全都记心里了,知道了一个国家的兵力和分布,他要是已经运筹帷幄了,他就只差插个旗子准备起义了。所以邸报表示我很忠心,这些秘密就烂在我的“肚子”里了。

  朝廷编制外,在夹缝中求生的“小报”

  1、八卦之魂燃烧

  宋太宗时期,那位大臣告状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比来,有司防禁不严,遂有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播,谓之小报。始自都下,传之四方,甚至凿空撰造,已无为有,流布远近,疑悟群听。且常程小事,传之不实,犹未害也;倘事干国体,或涉边防,妄有流传,为害非细。乞申明有司严行约束,应妄传小报,许人告首,根究得实,断罪追赏,务在必行。”

  大臣告状

  这位大臣旨在告状,实则也解释了小报是干嘛的。就是刚刚表示自己不告密也不报道灾异的邸报,这些秘密到它这没守住,小报全抖出来了,典型的大嘴巴。但是人类的本质就是爱吃瓜,虽然人不该多关心别人的事,但是“吃瓜”真的很快乐,不然微博搞个热搜干什么?不就是给众多网民一个跟上时代吃瓜的平台吗?

  人最好奇的就是自己没接触到的生活,如果你是个整天坐在办公室的工作者,会不会偶尔好奇滑翔伞教练或者以画画为生的人是怎么工作的?或者你是个自由职业工作者,会不会好奇那些朝九晚五的工作者每天在做什么?

  民间小报

  宋代百姓也是这样,尤其宋代时印刷术传播广泛,印刷报纸不是什么难事,邸报上都是点官方又客套的话,况且还是在官僚内部传播,偶尔透露点消息给百姓。所以“大嘴巴”的小报出现了,“皇室秘辛”、“竟然颁布了这种政策!”这些一看就吸引人的标题,瞬间吸引了宋代百姓的注意力。

  那些被皇帝pass的大臣提案一夜之间就进了百姓的耳朵里,还有不想被百姓们知道的天灾全都散播出去了。皇帝虽然急的焦头烂额,但是百姓高兴啊,原来大家聊天只能说:隔壁王婶家女儿要出嫁了、城南卖菜那家涨价了。但是现在可以说什么?“你看今天的小报了吗?发蝗灾了,真是罪过呀!”。

  印刷术发达

  就此,小报传播的消息成了南宋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小报也成了百姓了解消息的重要途径。

  2、官方“辟谣”

  大臣们一个个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这可怎么办?不该播的新闻全传出去了,真假混着乱写,这不行,于是连夜写奏章。

  第二天给皇帝上疏:“ 臣僚言, 朝廷大臣之奏议、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士子之程文,机谋秘划,不可露泄,今乃传播街市,书坊刊行,流布四远,事属未便,乞严切禁止,诏四川制司行下所属州军,并仰临安府、婴州、建宁府照见年条法指挥,严行禁止。其书坊见刊板及已印者,并日下追取,当官焚毁,具已焚毁名件申枢密院,今后雕印文书须经本州委官看定,然后刊行,仍委各州通判专切觉察,如或违决,取旨责罚。”

  给皇帝上疏

  一长篇都在控诉小报泄露了多少秘密,请求皇帝下旨整治这些发刊报的人和印刷的人,皇帝点头答应了,只要发现再乱写的人就会领罚。所以商人真是无利不起早,富贵险中求啊。但是官方已经亲自下场辟谣了,想挣钱的商人夹着尾巴做人了。

  总结

  邸报小报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报纸,按现在作比较,邸报的新闻像官方发布,而小报就是各种各样的爆料,来满足人们的八卦心理。邸报也是有人管的“小孩”,小报野蛮生长,看到商机的商人才会印刷小报。但邸报和小报都是获取新闻的途径,宋人通过这两种途径了解外界的生活。当然,那些八卦和爆料图个乐就好,千万别信以为真。

  参考文献:

  1、《简论宋代进奏院报与邸报的关系》

  2、《宋代邸报的“禁区”及其邸报与官员之关系》

  3、《邸报、小报与宋代新闻传播的发展与繁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