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居家以“孝悌”,是一个尊老爱幼的人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孝,指敬爱父母;悌,指友于兄弟。孝悌关乎“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不孝悌,不可谓君子。有位之君子能够厚爱父母,百姓就会滋生仁爱之心。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孝”须“敬”,不敬,无以别乎犬马。“孝”,不是仅供衣食之需,还须奉之以敬。“敬”不只是供其驱使,还须和颜悦色。“养”是外在的表现,“敬”是心底的情感。和父母对话,要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不能声色俱厉。人生的幸福是一种感觉,让父母感觉到幸福是儿女的义务。有吃有穿不一定幸福,有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侍奉父母要既养且敬。“养”,使无衣食之忧;“敬”,使有心灵之乐。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子曰:“父在观其之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孝”须“顺”,不顺,不可谓“孝”。孔子主张,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要言听计从,父母有了过失,当婉言规劝。父母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仍然尊敬而勿忤逆,心忧而不怨恨;父母去世以后,仍遵父母之道,三年无改。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孔门弟子,子路、曾参,闵子骞都是至孝之人。

  只有敬爱父母、友于兄弟的人,才有可能“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一个连自己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不可能“泛爱众,而亲仁”。

  孝悌,是君子做人的第一步,有了孝悌之情,走出家门,步入社会,进而成为一个尊老爱幼的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