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吐槽:呼吁删除朱自清的文章《背影》,我被骂了12年

  提起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可谓妇孺皆知,里面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感人至深,影响了无数人。

  作者讲述自己从南京去北京坐火车,父亲亲自将他送到火车站,自己已有20岁,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但父亲却还是把他当孩子,除了唠唠叨叨叮嘱,还特意穿过铁道,到对面的月台上给买橘子。

  当时,朱自清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胖胖的身体攀上对面的月台费了一番力气,回来时已经气喘吁吁。

  如此细腻的描写,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跃然于纸上,很多读者阅读之后,也会忍不住感叹一声,父爱真的很伟大,虽然这个是朱自清的父亲,但是情感的共鸣,却让大家想到自己的父亲。

  

  说实话,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够入选教材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可谓实至名归。

  然而,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即便是大多数人都很欣赏的课文《背影》,也有人呼吁将该文章从教材中踢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就是最有影响力的建议人。

  不过,丁教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的呼吁发出来之后,网友不买账引起了争议,12年来依然没有定论。

  日前,丁启阵在社交媒体吐槽:12年来,我承受了无数人的嘲笑与咒骂。换句话来说,就是呼吁教材将《背影》删除,丁启阵被骂了12年。

  

  《背影》是一篇有影响力的课文,还是出自朱自清之手,很多人都奉为佳作,丁教授作为高校教授,为何要逆风而行呢?

  丁启阵教授不是随便乱说的,而是根据人物和课文内容找到了一些其认为不合适的理由。

  第一,朱自清的父亲人品不是很完美,不宜作为正面人物来宣传。

  第二,朱自清父亲在火车站直接穿过铁轨到对面的月台上买橘子,其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还影响火车运行,会给学生造成不好的示范。

  第三,看到父亲的背影,朱自清作为一个男儿却轻易落泪,丁教授认为其过于脆弱。

  

  丁启阵教授列举的理由有没有道理呢?朱自清所写的事情已经有些年头了,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事情,显然站不住脚。

  正如有的网友说的那样,武松打虎算不算破坏生态平衡?司马光砸缸算不算破坏别人的财物?

  

  朱自清写的《背影》,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读者阅读的时候,并不知道其父亲的为人,也不会去考虑他父亲的为人是什么样的。其创作背景,就是根据父亲买橘子这件事来说父爱的伟大,动了真情实感,也是这篇文章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以作者父亲的为人来要求删除文章,显然不是很合适。

  穿过铁轨这种违反交通的行为,在当代肯定是禁止的,但是在以前,虽然也很危险,但并没有禁止,也没有违法,这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以现在的标准约束过去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

  男儿落泪就是脆弱,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落泪,展现的是自己的真情,被父爱所感动。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别说以前,即便是现在也依然能打动人心,这也是《背影》这篇文章不会过时,依然能够焕发生命力获得大家喜爱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丁启阵认为该删除的理由有点矫枉过正了。虽然每个人对不同的文章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作为读者,还是要一分为二来看。

  有的事情和行为放在当代或许不合适,但是放在以前的社会背景下,就没有什么不妥,我们应该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读者读《背影》感受到的是深深的父子之情,这也是最具感染力的地方。

  如果文章通篇是一些泛泛而谈的内容,没有打动读者的地方,试问,这样的文章谁又爱看呢?父爱如山,直接写父爱如何伟大,反而体现不出父子之间的感情。

  买橘子这件事,反而以小见大,让我们感受到父爱的细腻和真挚。

  

  其次,我们应该努力挖掘一篇文章的可取之处,以现在的标准去要求以前的人和事,有点锱铢必较了,也是不合理的要求。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也不会想到,后人还会去挖掘这个人物的人品,如果对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要求,教科书上或许就很少有符合要求的文章了。

  

  丁启阵教授提出这些观点,应该是一家之言,方向上出现了错误,事实越说越清楚,真理越辩越明,这篇文章是否该踢出教材,相信大家都会有答案了。

  至少大多数网友,都希望保留这篇文章。

  互动话题:你认为《背影》这篇文章,是应该保留还是移出教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