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逝世他曾说:年轻人要进步,必须要提问题
新华网上海7月18日电(记者 吴振东)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杨福家同志因病于7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追求卓越”,是杨福家一生的信念。他始终深耕物理学前沿科研,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在原子核能谱学、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开创了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他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积极倡导多元评价体系,鼓励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职业高校等各类高等院校协同发展,推动中外教育国际交流。
图为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同志 (复旦大学供图)
心怀家国的科学家
“一所好的学校,会给你一个好的氛围,让你不知不觉地接受到好的素养教育;而好的老师能发现你的长处,能够引领你走上一条科学的道路。”
1954年9月,杨福家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入学复旦,杨福家聆听王福山、周同庆等教授的谆谆教诲,也切身感受到老复旦的传统——名师上基础课的终生教益。大四那年,一级教授卢鹤绂开设了富有色彩的原子核理论课,并担任杨福家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这使他领略到绚烂的“物理之美”,从此一生钟情于物理学,并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深耕。
1963年9月,杨福家被选派韩国剧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方面研究。进修期间,杨福家与来自世界各国的50多位学者不舍昼夜地开展科研,仅用一年时间就做出了重要研究成果,验证了研究所两位诺奖学者对一种核运动状态的预言。
身在世界一流实验室,却无时无刻不心怀祖国的科研工作。杨福家憧憬着自己的“炼钢炉子”,即在中国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让中国在世界的现代科学殿堂里占据一席之地。
1985年2月,杨福家(左)在复旦大学和同事研究物理科研工作 新华社记者王子瑾摄
1978年,杨福家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系主任,并升为副教授。在复旦,他建立起中国第一流的实验室——“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同时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
1979年6月,第四届国际离子束分析会议在丹麦举行,杨福家就其与同事的最新研究在会议上发言。报告一结束,一些国家的代表上前向他表示祝贺。加拿大著名科学家戴维斯对杨福家说:“四年前,贵国同行对这项研究只表示感兴趣。想不到四年后的今天,你们不但拿出了研究成果,而且有相当的水平。”
1980年,杨福家升为教授,1981年成为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
青年师生的知心人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校训中,杨福家最欣赏博学的“学”、切问的“问”。“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年轻人要进步,必须要提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
杨福家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他形容为“火种”。他告诉学生,找准优势与特长比片面注重分数更重要,要认清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分数是表象。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一旦找到自己的火种、特色,就能腾飞。”
1993年2月,杨福家任职新中国第五任复旦大学校长。他难忘1960年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任命24岁的他为原子能系副主任。校长杨福家决定: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不久后,复旦开始涌现出20多岁的教授、30多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复旦大学教师、干部的平均年龄,为当时全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校园呈现出活力盎然的面貌。
“老校长提出‘给年轻人机会,给复旦人关怀’的理念,给了当时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崭露头角的机会,复旦为年轻教师的发展开通了专门渠道,同时给予老一代教师关怀保障。”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回忆说。
2005年11月26日,“浙江人文大讲堂”在浙江图书馆报告厅开课,杨福家对中外教育七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讲解。 摄影:潘良干
教学、科研、服务并重是杨福家倡导的作风,也是他本人的身体力行。他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计划,要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他本人的课堂也深受学生欢迎。卸任复旦校长后,时年六十多岁的杨福家仍接受邀请,坚持为2000级本科生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原子物理课程。
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杨福家担任校长期间的一番变革在当年堪称“石破天惊”,而复旦的本科教研,也由此布下“先手棋”。1998年,复旦大学参与李政道设立的“政学者”计划,开始本科生科研学术计划,这是国内首个在本科生中以“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为模式的科研计划,其目的不是让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而是让学生全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后,复旦大学在“政学者”计划基础上,发展出“望道”“曦源”等项目供本科生参与,进而完善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体系。
作为与欧美同行有大量学术交流的学者,杨福家国际视野突出。他推动成立复旦发展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主动邀请杰出校友回到母校向年轻师生讲学,尤其关注年轻校友的发展。金晓峰认为,这是对年轻人的莫大鼓舞。
如今的复旦,正为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而努力,而“追求一流”,在杨福家就任校长期间就已被提上日程。
合作办学的先行者
2021年7月10日,已感身体不适的杨福家坚持主持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毕业典礼。作为这所大学的校长、奠基人之一,他几乎参加了每一次大型典礼。
杨福家自1996年起担任世界大学校长执行会执行理事,并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是第一位在英国大学里担任要职的中国人。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学,年近七十的杨福家出任首任校长,这所中国首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筹办和创立,离不开杨福家的构想、推动。
2001年2月17日,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举行欢迎仪式,热烈欢迎中国著名学者杨福家到诺丁汉大学担任校长。新华社记者 侯少华 摄
“在‘以生立校’的教育理念上,我和杨先生完全一致。”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徐亚芬回忆,学校创立前,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急需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而中外合作办学尚处在一片空白之中。经杨福家牵线搭桥,到访宁波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执行校长柯林·坎贝尔被杨福家先进的理念和发展教育的诚心打动,赢得了英方的认可。
“学生的头脑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种。”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杨福家亲自阅览并回复学生来信,让学生走上课堂讲台,开展小组合作调研,鼓励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徐亚芬说,学校接待厅上曾有一句标语“一流的学术造就一流的人才”,在杨福家建议下改成了“一流的学术成就一流的人才”。由“造就”变“成就”,正是从批量培养毕业生的模式转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舞台的努力,这与“点燃火种”的理念一脉贯通。
“杨先生是一位精力旺盛、平易近人的学者,不管面对管理人员、教师、校工还是学生,他总是十分亲切。”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沈伟其说。
【来源:新华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