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诉你获得利益的秘密
“说教”是人们不愿意听的,很多人认为《论语》的内容就是说教,而且还过时了,所以,逆反心理油然而生。如果我告诉你,《论语》中包含着生财之道、升官之途、人生的出路,是不是你就有点感兴趣了?我这可不是懵你,而是实事求是。只是,孔子告诉你的那条富贵之路可能和你平常想的有点不一样,因为这条路走起来更轻松、更愉悦,所得的富贵能够保有得更长久。
——溪水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节目嘉宾:赵薇
主持人:溪水
溪水: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君子、小人之间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义、利之别。喻是什么意思?
赵薇:喻就是明白、懂得的意思。君子所明白的就是那个大义,小人所在乎的或者明白的就是那个私利。孔子在这里并不是把那个义利对立起来。要义不要利,不是这个意思。在这里想告诉弟子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能合乎良知本心,合乎大义的那些人,我们就把它称为君子。那些遇到事情想的都是一己的私利,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的就是小人,这样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溪水:就是说君子更看重义,小人更看重利。小人做事的一个标准是符不符合我的利益,君子做事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大义。这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看重大义的君子不会得到利益。实际上是义是利的基础,做好了义,利是会随之而来的。当然,也有做好了义,也有利没有随之而来的。
赵薇:那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原因,并不是君子本身的问题。而且,君子是不会以谋求私利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的。这个利没有来,他也是自得其乐,因为他本来就是富足的,他只是从为别人的服务当中来成就自己,成人达己。
溪水:我就想起了有一个人叫管宁,和他的朋友在刨地的时候刨到了一块金子,他的朋友叫华歆,就拿起了那块金子,他看了看管宁,管宁毫不动心,他又把那个金子扔掉了。管宁对那个金子就没有任何要据为己有的念头,这就是君子。我觉得要达到这个境界也特别难!
赵薇:这是他两个人从心性修养上的差别,就是管宁连动心都不动心,华歆他还动了心,看看别人又放下了。所以说君子那个心就是无我,小人呢,有私欲。
溪水:做到管宁那个境界太难了,如果是我,我觉得我会动心的。
赵薇:我看过一个王阳明的故事:有一个人来找他,想卖给他一块地,王阳明说我不要,这是你们这养家糊口的东西,我不能要。于是还给了人家几个钱把人打发走了。后来呢,他带着他一些弟子们来到一个地方,看着那个地方非常好,说,哇!这个地方的景色太好了!当时别人就说:还说太好了,这不就是那个人想要卖给你的那块地嘛!他当时哎呀一声,然后立马就坐下打坐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呢?他知道那一刻他的贪念起来了,于是他要去格物,把贪念格掉。
溪水: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按照道义来做事,他做不做一件事的标准是符不符合道义,如果这件事有意义,即使不能给我带来利益、甚至会损失利益、乃至有生命危险也会去做;小人做一件事的标准那就是不管这利益是否符合道义,只要能给我带来眼前的利益我就会去做,哪怕是伤天害理、哪怕是祸及子孙。实际上这句话也是安心之道,也是修己安人。其实,这样做就是安心呀!
赵薇:君子考虑问题,起心动念,他并不是单纯的从一己之利或者是一个单位的利益出发,他是站在一个社会的大系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单纯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到长久的利益。不单纯考虑到一件事情,还要考虑到这件事情对于后续的一种影响。
溪水:就是不要让他产生了流弊。
赵薇:对,站的角度更高一点、境界更宽一点。没有一己的私利。义利是本末的关系,义是本,利是末,一个人一个组织只有行义,得到利益的几率才会比较高,如果本末倒置,唯利是图,不但不义,而且即使得到了利益,也是短暂和一时的,是小利,不能长久,也无法成就大事。
溪水: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是主动的、自由的去选择,做不做这件事、要不要这个利益我说了算;一个是被动的、被驱使的,被利益所驱使,被利益所绑架,做不做这件事“利益”说了算。
赵薇:应该说心安之处便为道,按照道去做事你的心是安宁的,但如果说你是被利益绑架的,那你就像被劫持了一样,你是痛苦的,心做不了主的。
溪水:实际上他做了之后,心也不会安宁。生活当中很多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之后,比如很多“红通”人员,他在国外生活的非常不安宁。
赵薇:他内心充满了煎熬,良知随时在审判着他的内心。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心不得安宁,睡不着觉,惶惶不可终日!那种煎熬肯定是很难受的。,
溪水:所以其实圣人教的都是人道的、人性的,实际上是最符合个人利益的,所以利人的才是真正利己的,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实际上才是懂得真正利益自己的人,那小人他看到的眼前那点利益,说不定就是害他的。
赵薇:他就是目光短浅一点,看问题看不了那么全面,看不了那么长远。
溪水:所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啊,损人利己的事是不能做的,长远来看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
赵薇:义利之辨是古代第一辨,就是说我们先要辨明义利。
溪水:其实这个真的是特别不好辨,你觉得现代人能辨清这两个字吗?
赵薇:辨不清。之所以出现很多的问题,都是因为义利之辨出了问题。就是人一念糊涂,只考虑到自己或一个集团的利益,不惜去坑害消费者,不惜去破坏环境,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食品的、环境的等等,都是由于这个义利之辨没搞清楚造成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
孟子见到梁惠王,孟子对他说 “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有能给我们国家带来利益的好主意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总是谈利益呢?有了仁义就可以了。”大王你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的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利摆在义前面,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就永远不会满足。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以上内容来自山东经济广播财富radio《品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