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促进体教结合再上一个新台阶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整合社会体育资源,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条件,近些年来天津市体育局会同教育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可喜成果,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极大满足广大市民的健身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开放工作的全民展开探索了宝贵的经验。

  一、基本情况:

  早在90年代中期我市为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市体育局、市教委就意识到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是解决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场地问题的重要途径。组织专家对此项工作开展调查论证。1998年在天津南开区天拖学校召开了全市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的现场会,并提出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的倡议和要求。随着,我市学校场地设施开放工作正式启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抓住了广大群众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学校基础建设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策鼓励、资金补贴和市场引导等措施,在天津市的大专院校、中专技校及中小学校等各类院校中,建立了一大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试点学校,带动和推进了天津学校场馆的开放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局面。2006年我市河西、红桥两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批准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试点单位。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约有30余所大专院校的体育场馆已向社区开放,约占总学校数的60%以上。其中,坐落城区学校的开放率高达95%以上。中小学城区学校向社会开放率约占总学校数的40%。

  二、几点做法

  1、体教结合,组织推动。

  多年来,我市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精神,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密切配合,不断提高认识,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发工作纳入了发展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中,作为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条件,增强国民素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专题推动会,提出部署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宣传发动等工作,使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2、抓好试点、树立典型

  为确保我市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的稳步有序地开展,我们分别在18个行政区县选择体育设施较好,体育工作有基础的54所中小学校和4所大抓院校作为我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试点学校。为使试点工作取得成功,体育、教育部门对试点校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经费上给予补贴、人员上给予培训、工作上给予指导。市体育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资助试点学校场地设施的建设,平均投入每所学校50万元。试点工作非常成功,为全市学校场馆开放工作探索了的经验,树立了榜样。

  3、搞好建设、服务社区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校园改建、扩建、新建成为我市教育大发展中最显赫的成绩。几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了校园建设的契机,积极倡导学校建设高标准、大规模的体育场馆及设施。特别是引导学校在建设体育场馆规划中,把面向社区群众开放的因素纳入场地建设的设计中。近些来,我市改建或新建的近百所学校,大多数的体育场地的建设实现了布局科学,面向社区,教学和开放“两兼固、两不误、两推动” 功能,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体育活动开展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目前这种模式已在我市的校园体育场地建设中普遍采用。

  4、整合资源、实现多赢

  几年来,为使学校场馆开放工作得到科学、持续的发展,使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呈现了资源共享“多赢”的良好局面。我市在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利用场馆开放的时间,满足了本校学生课外体育健身和个性化的体育技能培养的需求。二是与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根据国家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精神,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活动熔融与场馆开放中,使社区的青少年充分享受到健身的乐趣。三是与社区体育发展相结合。把社区的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纳入到场馆开放的重点,极大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健身条件。四是与学校的“以场养场”相结合。通过开放场馆的有偿服务,可收取一定资金,补充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经费。

  三、存在问题

  1、目前,一些学校和部门在体育场馆开放工作上仍然存在着“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本位主义严重的现象,以至大批学校的体育场馆打不开大门。

  2、许多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设计上相对封闭式,不具备向社会开放的条件。

  3、缺乏学校开放的政策约束力和法律的保护力。在收取服务费的依据、标准;税务政策;伤害保险;法律责任以及法人机构设置等方面尚未出台相关的政策。

  4、此项工作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开放过程中学校普遍存在着缺少营运经验、缺少管理人员、缺乏体育指导人员。

  5、在对学校场馆开放工作的新闻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缺乏社会的感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