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方法中绕不开的“患者中心疗法”(七)

  前面我们详细介绍了#心理咨询方法中绕不开的“患者中心疗法”(六)——治疗过程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

  罗杰斯曾指出:“治疗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赖治疗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1957年,他在《治疗性人格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一文中,提出咨询师应以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他认为咨询师的主观态度影响着治疗关系的质量,而咨访关系对来访者人格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咨询师所采用的治疗技术的作用。

  (一)共情式的理解与交流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的态度与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示出来。一个方面是咨询师的非言语性行为,例如咨询师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与来访者的目光接触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与理解。为此,咨询师应善用自己的身体语汇表达对来访者的关注与共情。

  共情式的理解亦表现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言语交流之中。吉利兰等人认为共情式的理解就是要理解来访者言谈话语所反映的情感和认知信息。对来访者的理解可分为表层的理解和深层的理解。例如:

  来访者:那次考试之后我感觉非常坏,我没想到我考得那么差。

  咨询师(l):你对这次考试感到很失望。

  咨询师(2):你对你这次考试的情况感到惊讶和失望,特别是因为你曾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些。

  在这里咨询师(1)的反应只是重复了来访者原话之意;而咨询师(2)的反应有助于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感的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咨询师的后一种反应有助于启发来访者对其自我、自我概念及自我体验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在这里,咨询师(2)的反应相当于我们在前面章节所谈到的高级准确的共情式反应。来访者中心的咨询师借助于对来访者体验的共情式反应,一步步引导来访者使之在自我的探索历程上不断向前迈进。而由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深刻理解,来访者更加信任咨询师,咨访关系亦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真诚地交流

  伊根曾根据罗杰斯的理论提出作为咨询师在会谈中与来访者进行真诚的交流所应注意的事项。其中包括:

  (l)从角色中解放出来:这是指咨询师无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治疗关系中都是真诚的,不必隐藏在自己专业角色的背后。

  (2)自发性的交流: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言语交流与行为应是自然的,不应受某些规则和技术的限制。而这种自然的言语表达和行为表现是建立在咨询师的自信心基础之上的。

  (3)非防御的态度:咨询师应努力理解来访者的消极体验,帮助他们深化对自我的探索,而不是忙于抵御这些消极的体验对自己的影响。

  (4)一致性:指咨询师应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5)自我暴露:咨询师应以真诚的态度,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表达其情感。

  (三)积极关注式地交流

  来访者中心的咨询师认为,要帮助来访者就必须尊重来访者个人,相信来访者具有成长的潜力,相信他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支持他们去发展自己的潜力,支持他们发展其独特的自我。准确地理解来访者的体验,突出其中积极的成分,真诚地表达对来访者的关注。上述做法都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成长。而在这一过程中,咨访关系必将日益深化。

  在具体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上述要求并非易事。这要求咨询师在任何情境中都必须做到对来访者以诚相待,而这种真诚又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当来访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他才能畅所欲言。这就形成了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咨询便取得了进展。由于咨询师对来访者采取了完全接受的态度,又由于咨询师对来访者能达到共情与理解的水平,来访者把咨询师当作是一个能倾听和接受他的思想和感受的人,他就会一点一点地与自己的内心交流,把过去完全排除在意识之外的经验或体验重新整理出来。

  而不论来访者所表述的事情的内容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咨询师始终对其表示关注与理解。来访者渐渐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也就能更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此时,其所否认或歪曲的经验、体验就会逐步减少,而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更趋向于一致,来访者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改变和成长起来了。

  (四)会谈技巧

  在来访者中心的治疗会谈中,咨询师不仅要避免将自身的价值观与偏见带入治疗过程,而且一般治疗所常用的会谈技巧如决定治疗目标、解释等方法也不予采用。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主要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方式表达对来访者内心感受的理解,创造良好的治疗气氛,帮助来访者无拘无束地表达和探索自我,进而产生某种人格的改变。咨询师所起的作用是一种能动的作用。

  非言语技巧比较好理解,就是咨询师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目光接触、语气声调表明对来访者的共情、关注与理解。言语技巧则不太好理解,尤其是对来访者的话语不作评判、说明、解释,不提供信息、建议、忠告等。那么,如何能推动治疗的进程呢?

  来访者中心治疗所最常采用的会谈技巧是鼓励、重复及对感情的反映。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谈话内容的鼓励和重复及对其感情表达的反应不是简单的回声式的反应,而是对来访者谈话涉及其内心真实的自我体验方面作有重点的突出或重复,对其尚未意识到的或仅有模糊意识的内心感受的深层次挖掘。例如:

  来访者:我父母从不认真听我说什么,好像我就不可能有对的时候……

  咨询师:你觉得你的父母不重视你的意见,你感到很委屈,你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来访者:他们不相信我,他们觉得我哪件重要的事也处理不好……

  咨询师:你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你实际上非常希望父母相信你,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好某些重要的事情。

  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师对来访者反映出的对父母的消极情感采取了接受的态度,同时对其谈话的反应不是停留在其话语的表面,而是尽可能深入其内心,帮助对方认清自己的感受。

  罗杰斯发表于1986年的一篇文章在论及对感情的反应时指出,以“测验理解程度”或“考察感受的程度”代替“对感情的反映”更好。罗杰斯晚年的这一看法,可能更好地表达了来访者中心治疗者常用技巧治疗会谈的一些特征性成分。其中包括:

  (l)完全接受来访者所体验到的任何情感、思想、变化等,对此不加评判。例如来访者希望依赖罗杰斯,希望他作为一个权威人士对自己的问题作出解答。罗杰斯接受对方的这种依赖性的愿望,但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他要以来访者希望的权威方式行事。

  (2)深刻理解来访者情感和体验所包含的个人含义。一旦咨询师能成功地进入来访者个人的精神世界,来访者心理上感到安全感增加,就能更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伴随着来访者对自身的探索。由于认为来访者比咨询师对通向其痛苦的渊源的途径更加清楚,因此罗杰斯并不试图引导来访者。他说他只是伴随在来访者身旁,“偶尔落在其后;只是当我能更清楚地看清我们正在走的道路时,当我凭着直觉的引导向前时,偶尔走在前面”。

  (4)相信“有机体的才智”能够引导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走向来访者问题的内核。“因此,作为咨询师,我愿使来访者按其自己的方式、以其自己的步伐、向着其冲突的内心迈进成为可能”。

  (5)帮助来访者充分体验其情感。罗杰斯认为来访者一旦能充分感受到其内心深处的那些令人烦恼的情感,他就向前迈进了,这是改变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

  罗杰斯在这里对来访者中心会谈中治疗者的角色和任务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经过来访者中心的治疗,来访者可达到某种程度的人格改变。这种改变的特征是:焦虑减轻,自我防御减少,自我经验或体验被歪曲或否认的情况减少,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体验更趋于一致。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关注和点赞,谢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