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2月19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市长 姚高员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新一届市开局之年,也是极具压力、极富挑战、极不寻常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围绕“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统筹打好疫情防控、稳进提质、除险保安组合拳,交出了一份“难中求成、干中有为、稳中有进”的厚重答卷。全市生产总值18753亿元、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1亿元、增长2.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7043元和45183元,分别增长3.1%和5.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1;连续16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特别是,我们聚焦3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深谋实干、取得了显著成绩: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杭州超重力场”“杭州极弱磁场”2个大科学装置加快推进,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10个省实验室杭州占7席,“1+2+11+7”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不断健全,蝉联省“科技创新鼎”,在杭单位荣获190项省科学技术奖,全球创新指数城市排名跃升至第14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力筹办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全部竣工验收。抓住亚运机遇、政策窗口,重大工程实现历史性进展,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城西南排等一批多年想干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铁路杭州西站、萧山国际机场三期、湖杭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精彩亮相,地铁三期建设圆满收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16公里、居全国第六,城市快速路全面成网、通车里程达480公里。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八个方面高质量融合发展,开启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蝶变跃升新实践、推动城东智造大走廊迈出新步伐,东西并进的产业发展布局初步构建。实施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设立杭州科创基金、创新基金、并购基金等3支单个规模超千亿基金。出口首破5000亿元大关、达5141亿元,占全国比重2.15%。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成果丰硕,签约项目89个、投资总额1100亿元。
一年来,我们着重打了“八场硬仗”:
(一)打好疫情防控硬仗,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以“五快”为核心的“七项机制”,建立“平战一体”指挥体系,创新“五个一小时”工作机制,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打赢283场疫情防控遭遇战。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突出“保健康、防重症”,最大限度扩容发热门诊和重症救护能力,落实2139张重症床位、2500张定点医院床位、16270张亚定点医院床位,做好农村地区、养老福利机构防疫工作,全力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切实保障城市正常运行、人民正常生活。
(二)打好经济稳进提质硬仗,高质量发展基础有效夯实。助企纾困政策全面落实。“最顶格+第一时间”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政策,率先出台“杭十条”“服务业四十条”“抢先机、拼经济30条”等举措,大力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强化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为企业减负降本1196亿元。在册市场主体167.8万户、增长9.7%,新设企业数和增速均居全省首位。新增境内外27家、总数达283家,总家数和总市值均居全国第四。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1家、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实施数字经济“1248”计划,启动建设中国视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076亿元、增长2.8%,占GDP比重达27.1%。以“链长制”为牵引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规上工业增加值4198亿元、增长0.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2%和6.6%,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12787亿元、增长2%。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比89.7%。粮食生产喜获丰收,“菜篮子”考核再获全国优秀。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全年落地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96个,其中制造业项目289个,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6.4%、工业投资增长2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0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88.8亿元、完成率142.4%。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45万亩、增长24%,出让工业用地1.28万亩、增长9.9%,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土地16.5万亩。发行地方专项债券303亿元,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67亿元,有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出台首店经济等12项促消费政策,发放10轮5.5亿元数字消费券,举办数智生活节、杭州仲夏夜、宋韵杭州奇妙夜等248场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4亿元、增长5.8%。
(三)打好科技自立自强硬仗,创新发展动能更加澎湃。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浙大脑机智能实验室被列入首批2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飞机复合材料等3个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参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4项,承担省“尖峰”“尖兵”等重大科技攻关13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75%。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夯实。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三年翻一番、预计总数1.27万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三年翻一番、预计总数2.3万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家、“独角兽”企业39家、“准独角兽”企业317家。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深入实施“西湖明珠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举办首个“杭州人才日”系列活动,人才净流入保持领先,新认定高层次人才2.5万人,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6.4万人,连续12年入选“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四)打好改革攻坚硬仗,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数字化改革水平全面提升。推进城市大脑2.0建设,杭州城市大脑被评为省数字化改革“最强大脑”,承担的“浙医互认”“关键小事智能速办”成为全省数字化改革标志性应用成果,法治数字化转型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法治建设示范项目。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在国务院办公厅综合评价中位居全国第一,首席数据官、数字专员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扎实推进。完成153项509条改革措施,获省改革突破金奖。实施《杭州市社会信用条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连续4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位列全国第一。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加快“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精简50支市县执法队伍,191个镇街全部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组建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上线交易平台。
(五)打好亚运筹办硬仗,城市发展能级持续提升。亚运筹办基本就绪。优化完善场馆运行等方案编制,推进智能亚运建设,迭代升级“亚运在线”,亚运村、无障碍环境完成建设,举办各类测试赛14项,圆满做好亚运延期后各项工作。深化亚运场馆惠民开放,参与健身人数达660万人次。深入挖掘城市“金角银边”,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2243片,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编制完成《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三区三线”划定方案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和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完成39个入城口改造项目,复绿301块闲置空地,新增绿地1043万平方米。大力推进现代社区建设,全面实施“五社联动”提质增效攻坚行动,完成首批29个5000户以上大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建成社区服务综合体220个。建成未来社区40个、美丽乡村特色村30个、数字乡村100个、未来乡村38个、城乡风貌区25个。安全发展水平持续提高。高质量完成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各项任务。常态化数智化开展“城市体检”,聚焦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城市运行、危化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实施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9.4%、25.5%。加大隐性债务处置力度,实现橙色风险等级地区清零。健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体系,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六)打好文化软实力提升硬仗,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进展。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杭州人文精神,巩固提升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红十字“救”在身边等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市域全覆盖,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62个、城市书房33个、文化驿站18个。千年文脉传承保护取得新成效。深挖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内涵,推进钱塘江古海塘、新登古城墙、天目窑遗址等综合保护和申遗工作。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南宋皇城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以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文旅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诗路文化·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启动建设,之江艺术长廊、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和诗路文化带加快建设,西湖博览会、中国动漫节、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宋韵文化节等活动成功举办,文化产业增加值2420亿元、增长4%。
(七)打好绿色低碳转型硬仗,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魅力彰显。污染防治持续攻坚。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市区PM2.5平均浓度29.6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断面水质III类以上比例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居全国大型城市第三位,“无废指数”居全省第一,连续第6年获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连续第7年荣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萧山区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桐庐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14项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涉杭3项问题均已完成整改。生态系统承载力有效提升。推进西溪湿地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湘湖综合保护和利用水平,加强钱塘江综合保护与发展,在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实施全国首部生态特区条例。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28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4个。碳达峰碳中和扎实推进。加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作,建德、桐庐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积极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全力保障电力供应。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碳排放监测试点。
(八)打好保障改善民生硬仗,幸福美好生活共创共享。十方面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①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5所,新增学位70680个。②完成回迁安置13213户,新增公租房货币补贴保障家庭4.7万户,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37.3万平方米。③新增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308处,开放免费或低收费全民健身场地11933片。④实施政策性特色农业保险扩面,惠及农业主体16482户。⑤新建社区级公园71个,新增乡村(社区)博物馆50家。⑥规范化改造避灾安置场所300个,新增应急救护持证人员9.9万名。⑦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42个、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1070台、二次供水设施改造69个。⑧新辟优化地铁接驳公交线路50条,新增地铁出入口非机动车停车位14695个。⑨新增普惠托位8358个、婴幼儿成长驿站185个、老年大学(学堂)16所、康养联合体24家。⑩完成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145处,规范化残疾人之家68家。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加快构建。落实稳就业举措,城镇新增就业32.65万人。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先行试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基本医保实现同城同待遇,社会救助实现市域同标。加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低保、特困及孤儿养育标准提高10%以上。深化美好教育建设,22所“公参民”学校顺利转公,西部区县(市)公办普通高中名校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高水平推进健康杭州建设,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获批建设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城乡居民“三免三惠三提升”健康行动全面铺开。共有产权房保障制度试点启动,无物业管理小区全面清零,成功创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启动新一轮区县协作、联乡结村活动,创新开展“百社百企结百村”,安排协作资金4.1亿元、协作项目85个。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累计培育强村公司500家,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5030”目标全面完成。
同时,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双拥、退役军人、军民融合、外事、港澳台侨事务、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气象、慈善、红十字、爱国卫生、工会、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青少年、社科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们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最鲜明态度,高质量推进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杭州落实落细。健全市党组集体学习制度,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实施“办实事、解难题、减负担”专题实践活动和“民呼我为”主题活动。坚持依法行政,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6件,制定修改规章4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97.6%。坚持重大问题向市委报告,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代表建议406件、委员提案603件。狠抓“七张问题清单”整改落实,彻底肃清周江勇案影响,深入开展影响亲清政商关系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的关心厚爱,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向全市人民和城市建设者,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直驻杭单位和省级各部门,向驻杭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关心支持杭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对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的殷切期望,对照“两个先行”头雁担当,对照广大市民美好期盼,杭州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受疫情冲击、部分大企业增速回落等因素影响,去年GDP、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等部分经济指标未完成年初目标;发展效益质量有待提高,对全国全省引领示范作用还不够突出;重大项目储备不足,产业新赛道还在培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存在,群众反映集中的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难题仍需下更大力气破解;城乡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城市运行、经济金融等领域还有不少风险点;数字变革重塑引领发展能力有待提高,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系统干部担当意识、斗争本领不够强,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等。对此,市高度重视,将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也是“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的关键一年,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前进,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对照省委“六个一流杭州”要求,以“再展雄风、再创辉煌”的志气勇气豪气,全面深化“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系列变革性实践,更好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内涵式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更好结合,全力打好经济翻身仗和亚运攻坚仗,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率先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在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中展现头雁风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范例。
新时代新征程,工作要着力强化三个导向。一是更加突出世界一流、全国领跑、全省龙头的争先导向。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竞争态势,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大力推动杭州在更大范围内争先进位,牢牢把握在全省当龙头、作示范的职责定位,突出彰显在全国敢领跑、立潮头的战略地位,着眼提升在全球有影响、有美誉的城市品位,提振大干之志,狠下实干之功,以干就干一流、当就当先进、争就争第一的壮志豪情,打好翻身仗,再创新辉煌。二是更加突出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发展导向。坚定不移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改革优化制度供给,以开放拓宽发展空间,紧紧抓住多重约束条件下“难而正确”的关键事项,迎难而上、迎考而进、迎战而胜,努力到没有遗憾、拼搏到毫无保留,以干部敢为、地方敢闯带动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进一步厚植引领未来的发展胜势。三是更加突出根植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导向。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政策向民生倾斜、财力向民生集中、精力向民生聚焦,全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能源环境指标计划目标。
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
(一)聚焦稳进提质,全力打好经济翻身仗。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提振市场信心、稳住基本盘。
深入实施政策绩效提升行动。精准高效落实省“8+4”经济政策体系,安排480亿元用于新出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8方面64条措施,实施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专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源要素支持,力争地方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储备申报占全省比重均在15%以上、10个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范围。新增建设用地3万亩,其中报省独立选址项目用地1万亩,争取省重大产业项目用地2000亩。
深入实施项目促进提速行动。坚持项目为王,对标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年度计划,千方百计抓好重大项目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制造业投资增长15%,力争工业投资1100亿元。建立完善双月调度招商引资、单月调度重点工程及要素保障等机制,加快积海、信达生物、菜鸟总部等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中欣晶圆、富江能源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投入试生产。省重大项目开工率一季度达到30%、二季度达到65%、三季度达到85%。安排市重点项目858个、年度投资2060.9亿元,安排投资1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77个。
深入实施消费激活提振行动。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网络零售额增长6%。实施消费券促消费行动,开展“免费游杭州”“宋福杭州年”等活动,一季度全市国有A级收费景区首道门票免费,鼓励非国有A级景区免费开放,吸引市民和游客住民宿、赏民俗、游乡村。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绿色家电、住房等消费,拓展体育消费,打造后亚运时期体育经济新场景。积极推动武林、湖滨商圈打造成为世界级地标商圈群。办好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国字号展会。
深入实施拓市场抢订单引外资行动。大力开展“双百双千拓市场”行动,组织150个外贸团组,参加100个以上境外展会,实现出境企业3000家,新增外贸订单1000亿元,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份额稳中有进,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6%。办好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积极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模式,数字贸易额达1800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5500亿元。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深化浙商回归、杭商回家工程,做大做强总部经济。组织开展“杭州·全球招商季”活动,大力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高质量制造业项目,新招引1亿美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资7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15亿美元以上。
(二)聚焦实体经济,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水平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全面落实“1248”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5%。积极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加快视觉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网络通信、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布局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机器人、未来医疗、柔性电子等新兴数字产业群,争创国家视觉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产业数字赋能,加快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建省级未来工厂2家,培育市级链主工厂5家、智能工厂20家、数字化车间50家。
加快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围绕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大力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着力培育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产业,五大产业规模分别突破8000亿元、1200亿元、6500亿元、1700亿元、2200亿元,加快打造中国视谷、中国医药港、国际软件名城等产业地标。积极探索“基金+基地+招商”产业培育发展模式,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00个,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扎实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600家,腾出用地1万亩、用能5万吨标煤。
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对照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围绕“两地四中心”建设,制定出台服务业综合支持政策,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标杆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壮大研发设计、数字服务、检验检测、标准计量、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一批国内外顶级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咨询公司等,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创新高地,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9家,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推动10个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提质增效。提升健康、养老、餐饮、住宿、家政、物业、租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业态。
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520”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5%。加快“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实施市级农地提标改造4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3万亩、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38.1万亩、粮食总产量10.6亿斤。扎实做好“双非”整治后半篇文章。
发展壮大一流企业梯队。着眼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优化布局,进一步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分行业完善企业培育机制,做强一批新势力企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家、省隐形冠军企业1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0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家。实施新一轮企业培育行动,新增“雄鹰”企业4家、境内外25家、规上企业1000家。打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收官战,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78万户。
全面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坚持科创西拓、智造东联、创新成网、平台集群。加快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地能力提升和城市第三中心建设,推进城市功能、科创集群、生活体系、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构建“一廊四城两翼”发展新格局。全面启动临空经济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腾出产业空间2850亩,招引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加快“2+3”临空产业集聚,带动城东智造大走廊加速崛起。支持杭州高新区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支持钱塘新区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排位中争先进位,提升钱塘江金融港湾能级,加快“国际零磁科学谷”建设,进一步推广滨富、滨萧合作模式。突出“一园一主业”,形成更多“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盘活“三块地”12万亩以上,出让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加快1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形成一批用地100亩以上、楼宇10万平方米以上产业新空间。
(三)聚焦创新制胜,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1个国家实验室和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中科院医学所、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西电杭州研究院、智元研究院等13个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建设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00项以上、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实施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8%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达7%,技术交易总额1500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组建创新联合体10个,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4500件。
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西湖大学三期建设,支持西湖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开工国科大杭高院主校区,加快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主校区建设,推动北航中法航空研究院(学院)正式设立并运行。深化与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战略合作,支持杭师大争创全国一流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创建全国百强大学、杭职院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形成梯次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校矩阵。
加快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落实国家和省级海外引才等重大人才计划,新引进“西湖明珠工程”顶尖人才培育对象15名,新引育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各150名,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打造全谱系人才雁阵。扩大企业等用人主体自主评定人才试点,加大创新支持保障力度,探索实行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包干制”。
(四)聚焦“两个健康”,全力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促进“两个健康”,坚定不移做企业最坚强的后盾、最温馨的港湾、最信赖的伙伴,让广大企业家放心干事、放手创业、放量发展,努力续写杭州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传奇。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扎实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谋划出台新一轮试点改革事项。争取国家级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深化“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活动,吸引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做到“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让“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常态,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深化“信用+监管”“信用+惠民便企”等应用,打造“最讲信用城市”。支持建德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千名干部助千企”等活动,加快落地国家和省降本减负惠企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500亿元。深化“减证便民”行动,推进电子证照互通共享,深化拓展企业年报“多报合一”。探索建立优质杭产品“白名单”制度,采购项目预留给中小企业比例不低于40%。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新增贷款增长10%以上,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新增贷款增速,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800亿元,性融资担保支农支小余额200亿元,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逐步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等成本。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涉企司法积案化解力度,依法保障企业权益。办好杭商大会。
大力支持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完善支持引导平台经济的政策体系,鼓励平台经济二次攀登、扎根杭州、做大做强。深化与重点平台企业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秉持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健全创新容错发展机制,运用合规指南、行政指导等预防提醒措施,引导平台经营者依法竞争、合规经营。
(五)聚焦文化兴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一步唤醒城市记忆、打响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认同,不断提升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
厚植历史文化底蕴。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加强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放大三大世界遗产综合效应,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西湖世界爱情文化公园建设,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创造更多可亲可观可感的城市文化IP。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管控,保护好“老村、老街、老宅、老字号”等活态遗产。
打造文化文明品牌。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弘扬感恩文化,推动红色基因成为城市精神最鲜明的标识。全力创建第一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推进“浙江有礼、最美杭州”市域文明实践体系,深入开展“做文明使者,迎亚运盛会”文明好习惯养成等十大专项行动,让“志愿善城”成为最美杭州的闪亮名片。实施新时代文化地标工程,优化文化场馆设施布局,谋划推进杭州美术馆、杭州音乐厅、杭州艺校、杭州群众文化中心等项目,高质量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建设,高水平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等文化平台。强化文化产业科技融入,持续做强动漫、游戏、影视、电竞、网络文学等文创产业。深化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探索建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高标准开发“诗路文化·三江两岸”文化旅游带,谋划打造世界级旅游乐园,培育3家千万级核心大景区,文旅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4.5%。
(六)聚焦亚运牵引,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和开放水平。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相信杭州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的千钧重托,举全市之力“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确保亚运后的杭州发生质的飞跃。
高水平办好亚运会、亚残运会。对标“简约、安全、精彩”要求,按照“五最”目标,向世界呈现一届“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深化“亚运在线”2.0建设,构建扁平指挥、属地负责、高效运转的赛事指挥体系,统筹做好赛事组织和城市保障。精心打磨开闭幕式、火炬传递、亚运歌曲,加强亚运吉祥物策划传播,打造让人眼前一亮、终身难忘的美好瞬间。精益求精做好抵离接待、餐饮、医疗、亚运村服务,坚决守好安全底线。全面浓厚亚运氛围,深入开展“我爱杭州,奉献亚运”主题活动,实施“匠心提质绣杭城”行动,动员市民共绣美丽家园、杭韵街巷、畅行交通、花满杭城4条风景线,让杭州更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坚持全民共享,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新增群众身边体育设施300处以上、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35.4万平方米以上,举办赛事活动1500场以上。
高起点规划城市空间。开展规划编制攻坚年行动,编制完成195项各级各类重要规划,加快构筑“一主六辅三城”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推动空间要素向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等重点区域倾斜,以XOD理念开发钱江新城二期、大城北地区和会展新城等重点区块,谋划建设未来城市地标、产业地标、区域地标。
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推动地铁四期全面开工。开工建设钱塘高铁站,加快杭温、金建、建衢等铁路建设,提速中环、杭淳开高速、钱塘江“四改三”、沪乍杭铁路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文一西路西延、留石快速路西延。完成市区水务一体化整合,亚运会前完成江南片区取水口上移工程一期。加快城乡区域有机更新,新创建未来社区100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40个,新建改建城市公园60个,建成城市风貌样板区10个、县域风貌样板区6个。
高标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夯实基层队伍,在26个执法领域制定“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告知承诺清单,促进行政执法提质增效。加快提升城市大脑2.0实战实效,全面推进智慧交通、数智宜居、“一老一小”等领域建设,启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智营商建设,构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的特大城市数字治理系统解决方案。
高质量推动对外开放。抓住“开放办赛”机遇,深入实施国际投资贸易、国际城市魅力、国际公共服务、国际传播能力等专项行动,健全海外社交平台矩阵和国际传播全媒体矩阵,办好“杭州国际日”活动,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实质性推进国际“赛”“会”之城建设,争取更多国际航线、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国际组织在杭州落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创新资源溢出,谋划打造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扎实推进杭甬“双城记”,联动发展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推动杭嘉、杭湖、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促进杭州都市区同城化、夯实杭州都市圈基本盘。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和对口合作工作。
(七)聚焦绿色发展,全力打造全域美丽新杭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江南园林。
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实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中度污染天气消除三大行动,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于88%、PM2.5平均浓度低于28微克/立方米。深化河(湖)长制,打造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升级版,推进5个城镇污水厂新扩改建项目,新建市政污水管网67公里,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保持100%达标。完善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杭州模式”,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150个,持续推进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率先建成国家级“无废城市”。
加强生态修复。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申报,完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复评。深入实施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推进千岛湖沿湖湿地和钱塘江、苕溪流域湿地群生态修复,启动京杭大运河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申报杭州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实施绿色生态兴林富民行动,新增造林更新1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0万亩,完成扩绿700万平方米。启动第二植物园建设。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深化开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作三年行动,积极推广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成绿色低碳工业园区2家、绿色低碳工厂80家。提速各级电网设施建设,加快临平、江南等500千伏电网工程落地,做好临安、淳安、富阳等抽水蓄能项目前期,支持建德打造浙西储能中心。推进城市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建设,新增光伏并网装机60万千瓦,在开发区(园区)建成5个以上综合能源项目。推进天然气高压、中低压管网建设,加快高压管网向西部县市延伸。
(八)聚焦共同富裕,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持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市从市民群众、“两代表一委员”等层面广泛征集、初步遴选形成13件民生实事,分别是“抚幼育苗”在杭州、“稳岗乐业”在杭州、“银龄关爱”在杭州、“弱有众扶”在杭州、“‘救’在身边”在杭州、“舒心就医”在杭州、“安居焕新”在杭州、“美好家园”在杭州、“低碳畅行”在杭州、“一路畅通”在杭州、“绿地碧水”在杭州、“强文健体”在杭州、“除险保安”在杭州。待市人大代表票选确定后,市将把民生实事纳入数字化平台,建立清单、压实责任、强化督导、形成闭环,全力办实办好。
持续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就业创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有序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和慢性病管理机制,稳妥实施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优化提升“浙里惠民保·西湖益联保”。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快设立“杭州慈善奖”,打响“善城杭州”品牌。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深化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设老年学校71所,新增家庭养老床位4800张,打造康养联合体20个。创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新增托位5000个、其中普惠托位3000个,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个。以超常规举措推进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统筹建立西部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补短专项资金。依托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平台,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建成中小学和幼儿园72所、新增学位6.1万个。深入实施教育共富专项行动,建成投用杭州第十四中学青山湖学校,开工建设学军中学桐庐学校。持续深化“健康杭州”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中医院丁桥院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快建设市一医院新院区、西溪医院二期等重点工程,建成投用市七医院浙西院区,加快三甲医院向区县(市)延伸覆盖,实现规范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成回迁安置2万户,发放公租房货币补贴8万户,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筹建共有产权住房1万套。集中化解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办证难问题。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启动和美乡村建设“1312”工程,创建和美乡村示范带3条,建设美丽乡村特色村30个、未来乡村30个、数字乡村100个,培育打造12条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整治项目10个,低效用地再开发120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700亩。实施强村富民五个“百千亿”工程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双千万”工程,培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东部地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0万元,西部地区75%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增长10%以上。
(九)聚焦除险保安,全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坚决筑牢安全防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稳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科学开展疫情监测评估,精准实施分级分类防控,确保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运转。深化“除险保安·平安护航亚运”行动,开展道路交通、危化品、消防、建设施工、工业生产、城市运行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加强企业风险监测预警,依法稳妥处置企业债务风险,稳步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闭环监管,巩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织密基层平安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做优做实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发挥党建引领下社区、物业、业委会三方协同机制作用,夯实村(社)最小治理单元。构建立体化智能化法治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推进社会治安乱点整治,健全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
深化韧性城市建设。整体推进城西南排、西险大塘、海塘安澜三大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山塘动态清零,完成青山水库防洪能力提升、萧山五堡泵站和浦阳江治理等工程,完成113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调用机制,规范化改造避灾安置场所,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57处,进一步提升极端天气、台风洪涝、森林火灾等应急处置能力。老旧燃气管道、污水管道、供水管网分别完成更新改造120公里、40公里、30公里。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打造人民满意。
筑牢政治忠诚。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完善“两个维护”制度机制,扎实推进第一议题制度,深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闭环落实机制,推动“八八战略”综合评估成果转化运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最真挚的感情感悟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最坚决的行动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始终自觉坚定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在系统蔚然成风。
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尊崇宪法权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效能,让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在系统蔚然成风。
恪守为民宗旨。始终牢记前面“人民”二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访贤于百姓、问计于基层、求知于实践,将心比心体察群众安危冷暖,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创新完善“民呼我为”长效机制,把群众想干的事当作要干的事、在干的事变为群众支持的事、干成的事成为惠及群众的事,让为群众办实事、为企业解难题、为基层减负担在系统蔚然成风。
强化实干担当。完善“领导带头、全员攻坚”的责任机制,强化“多跨联动、紧密协作”的闭环管理,树立“实绩说话、实效奖惩”的鲜明导向,锻造“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的工作作风,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忘我无私的境界、有我必成的作为,把不易做成不凡,努力干出新时代第一等工作,让担当尽责、真抓实干、敢闯敢试在系统蔚然成风。
永葆清正廉洁。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建设节约型,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统筹整合部门预算5%、专项资金10%,把更多财政资金用在科技创新、企业帮扶、产业升级、民生改善、西部地区发展上。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让廉洁用权、干净干事、甘于奉献在系统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忠诚尽职、奋勇争先,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