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线上团组交流项目顺利结营

  2月25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北京交通大学项目组承办的“汉语桥”——“中国交通”线港台动漫上团组交流项目顺利结营。此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师冯蕾主持,是北京交通大学首次获得和主持的“汉语桥”项目,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泰国、卢旺达、尼日利亚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海外友人参与。在为期11天的线上课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之间、师生之间以汉语为桥,通过友好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共融。本次“汉语桥”线上团组活动薪火相传,圆满落幕。

  阿不扎尔·阿布里克木 供图参与学习的学员们通过“云端授课”和“录播课程”的方式,对与中国交通有关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项目组精心设计了13门文化类课程和7门语言类课程。文化类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课程包括:“百年学府”“校园观光”“中国交通”“中国物流”“北京地铁”“北京地铁景观”“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中的交通”“中国交通书法”“交通中的数学”。以“北京地铁景观”为例,在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何丽教授的带领下,师生通力合作,打造了“北京地铁景观”精品课程。课程中的图片资料均来自实景拍摄,课程向国际友人详尽展示北京地铁内部、走廊、车内的景观特色,如“无人驾驶技术”“艺术创意展览”“便利设施”“国际化建设与服务”等,充分挖掘北京地铁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力图引领学生“云体验”北京地铁,并真实、全面地展示北京地铁的“人文性”“现代性”与“创意性”。此课程引起了一众好评,也为中国地铁文化的走出去迈出了坚实、有意义的一步。语言类课程让学习者进一步感受和了解汉语的博大精深,课程包括:“汉语中的交通”“中国交通(汉字)”“中国交通(汉语中的铁路运输)”“中国交通(汉语中的公路)”“中国交通(奔跑中的快递小哥)”“中国交通(汉语中的水上交通)”“中国交通(成语中的交通)”。本次“中国交通”系列课程不仅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解中国的渠道,更将中国“交通文明”这一璀璨的火种和中华民族的智慧载至世界各个角落。

  阿不扎尔·阿布里克木 供图本项目由严谨专业的教师团队讲授课程: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虹英、院长耿纪永、副院长刘凯和何丽教授、冯蕾副教授、董乐贤老师,交通运输学院罗斯达教授、土建学院教师贾英杰教授、体育部杨亚丹副教授以及校外专家邱云海老师、冯林老师、阿依努尔?依干木老师和王世忠老师;敬业的教学助管团队完成本项目的技术支撑和教学管理: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阿不扎尔·阿布里克木同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刘晓、成棠、王琦、夏钟毓同学。

  成棠?供图夏钟毓 供图此次项目认真贯彻“和谐、发展、交流、互通”的发展理念,创造了“流畅、安全、活跃、人文”的教学环境,学员大受裨益。新颖的选题视角,活泼生动的授课方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很多同学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外兼修的太极”一课,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产生极大热情,并积极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学习;有些同学通过对“百年学府”的学习,画出北京交通大学的大门,生动形象;更多的同学认真完成每节课的作业,正确读出汉字以及句子,发音标准;同学们克服时差影响,积极参加课程直播学习,并及时收看录播课,按时主动提交作业。同学们所提交的作业视频拍摄清晰,体现出学员对于汉语和汉语文化的热爱。学员们齐聚云端,以语言、文化、视频的形式共享此次交通文化的饕餮盛宴。项目组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为海外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汉语、了解当下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机会。

  差异的文化碰撞火花,隔阂的语言挡不住对中国的热忱。汉语这一世界桥梁,将扁平的地球的两端连接起来,建筑和谐美好的天下一家。作为共促和平发展的心灵之桥,语言相通帮助人们拉近心的距离。学好汉语,更加深感悟中华民族的和合思想,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渊源和诚意。为传播中华语言文化、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积极有力的作用。(王琦?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