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朱彦夫:18岁失手脚左眼失明;66岁出书57万字;为妻披麻戴孝

  2010年,妻子陈希永去世,朱彦夫不顾世俗非议,坚持为她披麻戴孝,这是为何?

  

  ①

  1951年,在长津湖战场上负伤昏迷的朱彦夫终于醒了过来。

  在昏迷的93天里,他先后做了脑颅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内取弹片、四肢反复被截等大小47次手术。

  他被救活了,却成了一个“肉轱辘”:无手无脚,断腿残臂,左眼失明,体内还有七块弹片无法取出。

  这一年,他只有18岁。

  

  “虽然成了‘肉轱辘’,但我依然是一名战士!即使不能为国效力了,也绝不能再给国家增加负担。”

  1955年,朱彦夫决定,放弃特护待遇回家。

  他的家在山东沂源张家泉村,当他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时,老人竟被惊吓地昏了过去。离家参军时,是14岁的挺拔少年;再回来时,却已手脚全无,母亲心痛欲绝:“儿啊,你没手没脚,回来可怎么办啊?”

  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朱彦夫独自躲在一间小破屋里,苦练生存技能。这对他来说,何其痛苦,何等艰难!

  回顾八个月的自理过程,朱彦夫列过一张表:情绪还算乐观,但起伏无常;身体虽然逐渐衰弱,但不碍生存;打碎饭碗141个,菜盘23个,茶碗七个;甩碎茶壶、暖壶各五把;泼掉饭菜上百次;摔伤冻伤用药治疗90余次……

  训练导致伤口复发,直到县民政局的武宪德来看望,才把他紧急送往医院,从而邂逅了善良的陈希永。

  ②

  陈希永是山东日照人,她的姑父正是武宪德。16岁时,她帮姑姑照料孩子,来到沂源,后来就在医院当了护士。当时,她21岁,面容姣好,个子高挑,性格又好,追求者不在少数。

  听说医院来了一个最吓人的人,她也跑过去看,但只看了一眼,她就再也放不下他了:他还这么年轻,以后可怎么过呀?

  从姑父那儿知道了他的经历,陈希永心里对他更多了一种莫名的牵挂。

  陈希永鼓起勇气,主动陪朱彦夫走路、聊天,帮他解闷。

  一次,谈到将来的打算,她吞吞吐吐低声问道:“朱大哥,你就不想找个人照顾你一辈子吗?”

  朱彦夫叹口气:“想是想啊,可我这样子,别人见了躲都躲不及,谁会跟俺呢?”

  “朱大哥,你是国家的有功之人,你愿意的话,俺想照顾你一辈子。”

  朱彦夫一脸惊愕,他想这姑娘准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

  “别犯傻了,俺这个样,你跟着俺会受苦的。再说俺这个人脾气倔,爱发火,还有许多缺点,你会受不了的。”

  陈希永真诚地说:“俺不怕苦。你为国家牺牲了那么多,俺吃点苦算什么呢?”

  望着姑娘坚毅的脸庞。朱彦夫的心弦被拨动了。

  出院后,一有空,陈希永就去看望朱彦夫。一来二去,两个人越谈越投机。朱彦夫这个铁汉子终于被姑娘的柔情所打动。1955年8月14日,他们结婚了。

  ③

  婚后,陈希永成了朱彦夫的手和脚。每天她帮他装假肢,穿衣服,用热乎乎的毛巾擦手擦脸,端上热乎乎的饭菜……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陈希永又是理家的能人,干活的好手,她把他们的小家收拾得温馨浪漫,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朱母干皱的脸上满是浓浓的幸福:老朱家真是烧了高香,儿子咋会娶到这么好的媳妇!

  妻子温柔贤惠,勤劳能干,朱彦夫乐得合不拢嘴,在睡梦中都笑出声来。

  不久,他们生下一个女儿,朱彦夫取名朱向华,含朱家人心向中华之意。

  

  ④

  自家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可家乡的贫穷深深刺痛了他,他不能无动于衷。

  要想富,必须有文化。朱彦夫决定先为村民扫盲。

  1956年,朱彦夫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托战友买回来几百本书籍,在家里办起了图书室。

  接着,他又筹备成立了夜校,没有教室,腾出一间仓库;没有桌椅板凳,个人自带;没有老师,就自己亲自上阵。

  写字时,他用残臂抱着粉笔,一会就酸痛肿胀。假肢戴的时间一长,双腿就磨得生疼,断腿处血肉模糊,惨不忍睹。陈希永心疼的眼泪扑簌簌直往下掉。

  人心都是肉长的,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957年,大家推举他担任了村支书。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一个好支书,就是一个好村子。

  朱彦夫意气风发,决心改造家乡。

  他拖着17斤重的假肢走遍沟沟梁梁,假肢掉下来,干脆就挂在脖子上,还发明了四种走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跪着走。

  一番考察下来,他决定先增加土地。他带领村民把长期荒废的“赶牛沟”整成了肥沃的土地,当年产粮2.5万公斤。

  

  张家泉村,村名里有泉,但村民用水都要到邻村去挑,朱彦夫决定上山寻找水源,彻底解决吃水问题。

  山高坡陡,陈希永担心丈夫,每次出门都跟着。当时她已怀孕数月,连日奔波劳累,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朱彦夫心疼妻子:“我一个人没问题,今后你就别跟着了。”

  “不,我要去。看着你,我才会安心。”风餐露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找到一股细泉水。当打出水井,地下水咕嘟嘟冒上来时,全村人欢呼雀跃,而陈希永却哭了:这水来之不易啊,丈夫为它双鬓霜染,又黑又瘦。

  有了地和水,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未通上电,朱彦夫又自告奋勇去采购通电用的物料。

  他穿的是木制假肢,又笨又重,装上两个小时就得卸下来,走不上一里路就磨得生疼。外出,为了不耽误时间,一穿就是几个小时,期间还要上下车、爬楼梯,断腿处总是磨得皮开肉绽,化脓发炎,但他都咬牙挺了下来。他说:“疼得狠,我才知道自己活着,只要活着我就能干。”就这样,一跑就是七年,终于备齐了物料。1978年,一条银线跨过一道道山沟,给张家泉村送来了希望和光明。

  ⑤

  朱彦夫当了25年村支书,没领过一分钱的报酬,就连出差费也是自己拿。残疾军人补助金不够用,陈希永就把抚恤金、卖猪卖鸡蛋的钱拿出来。她觉得丈夫做的是积德行善的事,必须无条件支持!

  

  困难时期,仅有的一点粮食,陈希永总是留给婆婆、丈夫和孩子,而自己偷偷吃树叶。朱彦夫发现了,再吃饭时,只吃几口便把碗推到她面前。推来推去,朱彦夫终于爆发了,大骂不止,还差点掀了桌子,可陈希永的心里却乐开了花:丈夫心里有我就足够了,再苦再难我也不怕!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什么活都是陈希永一个人的。她坐月子时,落下了一身病。肚子疼,就在火炉上热上一块砖,包上布在怀里暖暖;腰疼,就喝上几口酒,麻醉一下神经。

  有人同情她:“你可太难了!说你是寡妇吧,可你有男人;说你有男人吧,可又指望不上。你就不觉得苦吗?”

  陈希永说:“再怎么说,我是正常人,再苦也没有彦夫苦啊,他四肢都没了,为他受苦,我心甘情愿。”

  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都富裕了。朱彦夫用重残之躯托起了整个村庄。但这背后,离不开陈希永的全力支持和默默奉献。

  ⑥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朱彦夫退了下来。

  为了把当年战友们的壮举记录下来传给后人,54岁时,不顾医生的警告,他决定写书。

  他把被子放在断腿上,再把纸夹放在被子上,弓着背,低着头,用嘴咬着笔开始写作。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往往“拱”上好半天,才“拱”出一个字,而且时间稍长,口水便顺着笔杆流下,好不容易写出的字又被浸湿,变得模糊。

  

  在写作的过程中,朱彦夫仿佛又回到了战场。一天夜里,他在梦中喊叫着从床上滚下。陈希永被惊醒了,心疼地说:“你以后做梦了就喊俺,俺抓住你,你就不会掉下去了。”从那天开始,陈希永每个夜里都搂着丈夫的断臂睡觉,只要他一喊,就立刻将他抱住。

  1996年,历经九年,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正式出版。

  

  三年后,他又完成了24万字的《男儿无悔》。这两部小说一出版,一时洛阳纸贵,人们无不为他的事迹所感动,称他为中国当代“保尔”。这一年,朱彦夫66岁。

  可惜,在操劳了一辈子、最该享福的时候,陈希永却不幸患了肺癌。

  

  去世时,她对丈夫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别太累了,快回家去。”

  出殡那天,朱彦夫坚持为她披麻戴孝。

  他说,这一生,我最感激的人就是陈希永,我的生命能走到现在,完全是她的功劳。可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人也是她。我脾气不好,经常发火,可她始终一声不吭,心甘情愿地做我的出气筒。

  陈希永,你安息吧,你的柔情,不止朱彦夫懂,我们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