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资助了8年的女生,去做家庭主妇了”

  

  作者:sixer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在开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能接受由你资助8年的女孩,大学一毕业就做家庭主妇吗?

  最近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小红书吵翻了。

  来源:小红书

  01

  资助8年

  毕业就嫁人

  资助人说,那时被资助的女孩才初三,上课时她父亲冲进来,拽着她就走。

  女孩扒着桌子苦苦哀求父亲和老师,让她继续读书,她不想过着村里其他女人辍学打工、嫁人生子的日子。

  资助人听说后,她决定帮女孩一把。

  起初,她工资不高,省吃俭用拿出一半。

  这一坚持就是8年,直到女孩大学毕业。

  为了不给女孩增添心理负担,资助人和女孩几乎不交流,只有逢年过节,会发短信祝福。

  今年也不例外,资助人随口问了工作情况。

  女孩却说:

  “我没工作,要结婚了。”

  资助人十分震惊,女孩随后和她解释,自己出身不好,学历也很普通,只靠自己前途渺茫。

  她知道自己年轻漂亮,婚姻对她来说是二次投胎。

  另一半比她大13岁,经济富裕,她认为他能改变她的命运。

  男人着急要孩子,所以她要尽快怀孕,为他生几个孩子。

  来源:pexles

  女孩说了一句话:

  “我只是在把握一次改变我命运的机会而已。”

  资助人看着她朋友圈里晒旅游、奢侈品、备婚的照片,心中五味杂陈。

  她失眠了好几天,情绪很低落:

  “难道是因为她选择的人生和我想的不一样?”

  但随后她又否定自己:

  “我又没资格期待别人的人生!”

  其实站在资助人的立场上,我很理解她的感受。

  她从来没有期待女孩要多成功。

  她们有着类似的童年,作为走出来的人,她希望对方可以有更灿烂的人生,和自己一样。

  结果毕业后,她却...

  网友们吵翻了天,说她在出卖自己、傻,甚至为她悲哀:

  

  来源: 网络

  不管怎么说,这是女孩自 己的人生,我们 不否认这个选择,而要去看她做出这个选择的心路历程。

  02

  选择背后

  本质是恐惧

  分析原因,一般要结合她的成长经历。

  但我们不知道女孩更多的成长细节,只能看到她在课堂上,被父亲公然拽出教室,她无助哀求的情节。

  我们可以通过这场互动,勾勒出一个她和家庭之间的最初客体关系版图:

  对于父母来说,女儿是嫁人的工具。

  父母照顾她、供她上学,像一场冰冷的投资。

  荣格认为,当孩子的最初客体关系十分冰冷时,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会生出“弃儿心态”。

  来源:pexles

  艾丽丝·米勒在《天才儿童的毁灭》中描述了这个心态:

  孩子天生需要父母的爱,但父母的爱有条件。

  若孩子接受这个条件,他会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取悦父母。

  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成为什么人,父母才会爱他们。

  这时,孩子的虚假自我发展,这是正常的心理过程。

  然而,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给孩子正确的回馈。

  对于将女儿看作投资工具的父母来说,他们给予爱的条件十分苛刻、甚至忽视孩子的需求。

  女儿认为自己是弃儿,虚假自我发展更甚。

  她恐惧,她必须牺牲所有,换取父母的一点怜爱和认可。

  这种习惯会延展到日后的每段关系中。

  荣格将其叫做“权威情结”——许多女人都有这种情结,她们会先从父母那、继而从权威人物(事物)那企求爱或认可。

  其中权威可以是伴侣,是一切地位比自己高的存在。

  面对对方的高地位,女孩不得不阉割掉真实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符合对方偏好的欲望工具。

  来源:pexles

  就像取悦自己的父母一样,求得伴侣的爱、认可和尊重,甚至是生存权。

  读书对女孩来说:

  是为她的漂亮、年轻增值,这符合有钱人的偏好,也符合父母的条件。

  只有这样,她才会得到足够的爱和认可。

  03

  恐惧之下

  是女性困局

  这不代表当家庭主妇是错误!

  我们只是担心,被恐惧侵蚀的女孩,可能因此面临巨大的心理困局:

  “无法自我认同”。

  埃里克森认为,人一生的自我认同有四个发展阶段:

  1.扩散状态

  这个状态下,人们不能自我探索,也不能自我决策,总是在想“走一步,看一步”。

  2.取消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们仅仅是根据父母(权威者)的价值观做决定。

  父母(权威)是什么样,或父母(权威)要求是什么样,她就是什么样。

  她对自己的认知和选择,都依附别人,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

  3.探询状态

  这种状态的人会努力探索真实的自己和未来方向。

  她能认清自己的迷茫,却暂时没有应对的能力,她会焦虑,痛苦。

  一旦坚持下去,她最终能走向真正认同。

  来源:pexles

  4.认同状态

  这是“知命”的好状态。

  她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也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因此她每一步都坚定,不易受外界影响。

  曾看过一个研究,一线城市的保姆,日工作8小时,月薪2到3万不等;而家庭主妇作为全天候无休的工作,折算过来,工资将是保姆的3倍。

  这意味着,主妇的价值若用金钱衡量,将超市面上大多数工种。

  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选择,家庭主妇们大都综合考虑了现实和情感原因,牺牲自己:自己暂无工作能力、孩子需要良好教育、照顾双方父母、减轻伴侣压力等。

  但很庆幸,她们大多数处于探询状态,有良好的自我认同。

  即使没工资、没人理解、面对独立、尊严缺失的迷茫。

  她们仍然坚信,家庭主妇只是阶段性的职业。

  一旦有机会,她们一定会步入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电影蜜蜂

  来源:小红书(两位家庭主妇,都在强调外出“工作”)

  我们再对比一下,前面的女孩,她要用生育“拴住”男人,她的自我认同可能是完全依附父母的:

  我是取悦他人的工具。

  “只要我按他们要求的做,我就能得到爱、认可,避免被抛弃。”

  这正是自我认同中的取消状态。

  可怕的是,伴侣可能会利用恐惧、需求约束她,将她仅剩的自我认同完全剥夺。

  最常见的手段是:如果不听话,伴侣就会收回她最需要的东西:爱、接纳和尊重。

  这相当于二次抛弃。

  这可能会让她彻底放弃自我认同,从取消状态退步到扩散状态:认命。

  心理咨询师于玲娜认为,这是一种心理惯性,和学历高低无关。

  她见过很多学历高、经济独立、伴侣出轨的来访者,第一句话是“怎样才能让他回来?”

  来源:pexles

  她们隐藏着自己真实的愤怒和悲伤,理智地否定自己,表达自己对伴侣的依赖:

  没人会接受离异带娃的女人;是我这段时间做得不够好;

  在恐惧下,她们不得不抛弃自我认同,压抑自我感受。

  这对她们来说,是一场灾难。

  04

  如何打破

  女性困局?

  有人建议:向男人学习。

  

  来源:网络

  no!大no特no!

  女性主义疗法认为,如果女性只学习如何做男人,她们的选择会越来越小,她最后会很难成为完整、真实的人。

  她们没有变成男人,而是借着弃儿心态,获得了一个看似强悍、光鲜的外表,但内心仍旧匮乏,无法认同自己。

  甚至她们会因无法成为男人,而变得“厌女”,这是更令人惋惜的局面。

  因此,我们要先学会认同女性的、真实的自己。

  有2个方法:

  1.找出“弃儿情节”

  回顾人生,大到读书、工作、择偶,小到购物、做饭...

  有多少事情是为了取悦他人(父母、伴侣、社会)而做?

  又有多少事情是为了“自己”而做?

  来源: pexles

  当代“独立女性”流行一种说法,打扮得性感漂亮不是为了取悦男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取悦心中那个从小缺乏关爱的自己,并非真实的自己。

  你可以放弃取悦,观察它们的特点,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减少被抛弃的感觉。

  2.学习女娲之道

  历史上的女娲,作为大地之母,有两个最强大的技能:

  创造生命;修复破损。

  泥点一挥,数以万计的生命被创造出来;

  战争来临,她直接平定了天下,修复被破坏的家园。

  她解决的不是人类之间的冲突,而是解决人类整体的生存危机。

  来源:pexles

  因此真正的大女人,不一定是披荆斩棘的职场强人,她也可以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

  认真地创造并养育后代,支撑并修补破损的家庭。

  且成功掌握女娲力量的女性,不光可以修复家庭,还能修复自己。

  既然父母的爱不存在,不如以自己为女娲,让自己重新出生、重新长大一次。

  请带着对自己最深切的慈悲、关怀和不加批判的观察,往前走吧。

  人因选择而得到自由。

  讨论女性主义,从来不是讨论她应当做什么。

  而是通过讨论,赋予女性更多选择。

  让她能从众多选择里找到存在的意义,找到生而为人的自由。

  来源:pexles

  References:

  1.马思恩.《缠足幽灵——从荣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省追求》

  2.田静.温尼科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早期教育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6):7-10.

  3.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therapy-types/feminist-therapy

  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7557078/answer/2925559214

  ?壹点灵心理服务平台?

  好口碑,服务用户超过3000万人+

  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你1v1深度访谈

  ▼帮您一起探索并疗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