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主题征文大赛揭晓

  日前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主题征文大赛揭晓

  一批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

  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联、泉州晚报社、泉州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举办,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活动围绕“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乡村振兴、推动‘福狮’文化传承创新、各行各业本职岗位工作”等八大主题展开,得到全市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参与。

  征文大赛启动后

  共收到参赛作品752件

  主办方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分小学组、中学组

  高校职专组、社会组等四个组别

  邀请专家学者对参赛作品进行匿名评选

  经过初评、复评、终评

  共评出获奖作品76件

  其中一等奖12件、二等奖24件

  三等奖30件、优秀奖10件

  “我们这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奖金表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 ★

  主题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小学组

  一等奖(3件)

  二等奖(6件)

  

  三等奖(7件)

  

  中学组

  一等奖(3件)

  二等奖(6件)

  

  三等奖(9件)

  

  高校职专组

  一等奖(3件)

  二等奖(6件)

  

  三等奖(5件)

  

  社会组

  一等奖(3件)

  

  二等奖(6件)

  

  三等奖(9件)

  台湾剧

  优秀奖(10件)

  

  现在为大家展示

  部分一等奖作品

  ↓↓↓

  

  《泉州晚报》2023年3月2日第06版

  十年“镜头”,百年辉煌

  □晋江市深沪镇科泉小学?六年1班

  王欣怡

  十年,是历史年轮中的沧海一粟,但对于一座每天都在拔节生长的城市而言,却是一段沧海桑田的巨变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晋江人民砥砺前行、迎难而上、拼搏奋斗、再筑辉煌,创造了一个非凡的十年。在我记忆里,它如同无数个镜头闪过,记录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

  镜头一:悠悠时光,我的村庄

  我出生于晋江的一个小乡村——运伙村。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地处偏远,与深沪湾遥遥相望。

  虽然运伙村历史悠远,是一个以英雄之名命名的村庄,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生活不便,条件简陋,很少有游人驻足前往。十年前村里的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从村里到市区没有公共交通,私家车也只有绕行才能抵达,全程大约一个多小时。而现今,高耸的龙湖特大桥整整缩短了城村一半行车时间,完善的公交枢纽拉近了运伙村与市区的距离,宽敞的水泥道路上更是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日子的渴望。

  如今的运伙村,村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秉着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奋斗,早已变得安居乐业,焕然一新了。运伙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泉州市十佳美丽乡村等荣誉。干净平整的路面直通每家每户,白墙黛瓦的民居疏密有致,房前屋后种着各种奇花异草与村庄周边的绿化带相互映衬,恢宏至极!村里原有杂草丛生的荒地和废池塘都被改造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公园、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极大地改善了村庄原有的面貌,农村社保的福祉更是惠及家家户户,让村民实实在在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习总书记擘画的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镜头二:晨风晓韵,闪闪发光

  每个清晨,我都想推窗见绿、抬头看景、出门赏园、起步闻香,然而在十年前这还只是个梦想,村庄周边的公园寥寥无几,无数个清晨让参加早锻炼的人感受到冷清和孤独。而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十年期间,运伙村不仅物质层面发展了,精神层面也进步了。创造出了“一村三公园”的神话,郑友尚公园、许柴佬纪念公园、贤鉴公园三个公园连成一片,景观优美、植物丰富,座椅、篮球场、娱乐设施、运动场所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美不胜收,让村民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游园的乐趣。

  清晨,当我漫步在公园里,登高极目远眺,此处小桥流水、如诗如画,一幅幅3D壁画映入眼帘,开屏的孔雀、撒欢的梅花鹿、跳跃的鱼儿栩栩如生,还有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扑面而来,乘风破浪,令人仿若置身于童话世界之中。彳亍在运伙村的美丽乡村路中,廉政文化园、南音表演馆、体育文化展览馆等设施,令人应接不暇,宛如身处世外桃源之中。

  十年里,晋江市投入巨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市民的居住环境,让市民享受更多城市发展带来的幸福,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城市带来的无数个闪闪发光的清晨。

  镜头三:乡村校园,生机勃勃

  我的母校——科泉小学坐落在村庄之中,是一所默默无闻的乡村校园。

  我的老师告诉我,十年前走进教室,学生是乌泱泱的一大片,一个班55个学生,老师走下讲台互动都要侧着身子,不戴“小蜜蜂”上课啊,后排的同学就根本听不清。现如今,晋江市严控大班额,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早已全面清零。教室课桌间距大了,活动起来舒服多了,既整洁又有序。

  明亮也是我们小学这十年里的大变化。十年前,教室里使用的是普通荧光灯,不仅亮度不够,而且光照不均匀,稍微坐远一点的同学,就难以看清黑板上的部分板书。要是遇到雨天或阴天,教室里的灯光即便全部打开,也依然显得昏暗。现如今,晋江市所有教室都已完成照明改造工程。走进今天的教室、不仅亮度更充足了,而且灯光柔和,没有闪烁和眩光,切实保证了我们的视力健康。

  十年前,“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是老师的象征,老师们往往是“一支粉笔两手灰”,即使有投影仪设备,也往往是模糊不清,操作不便。十年间,得益于晋江市智慧教育的大力推进,我们小学的黑板实现了由“黑”到“白”的华丽转身——晋江市中小学的大多数教室都已经装备了希沃一体机。电子感应笔轻轻一点,课件、视频就脱颖而出,老师用手指直接在液晶屏上写板书,代替了传统的粉笔。不仅如此,我们小学还建设了智慧教室,让平板进课堂,开展智慧课堂教学,真是太神奇了!

  时光的沙漏,一点一滴,静静流淌;岁月的痕迹,一笔一画,细细描绘。十年来,晋江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让这座优美的城市绽放最耀眼的光芒。喜迎二十大,我们再出发!以最美的镜头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用今天的努力去浇铸明天的辉煌!? ?(指导老师:方胜南)

  (上下滑动阅读)

  踔厉奋发,一路向前

  □南安市罗东中心小学?五年2班

  黄泽宇

  新时代的十年,中国大地书写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奋进史诗。这史诗,在城市歌咏,在乡村吟唱,在我们的心中流淌着。

  春风缱绻,万象葱茏。走进我的家乡南安市罗东镇,宛如徜徉在无边春色中,气派的小洋楼与红砖白石的古大厝交相辉映,花木扶疏的公园与活力四射的运动场互为映衬,新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罗东镇地处南安市西北部,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山里分布着优质的花岗岩和乌青石,是令人向往的宝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的石材业曾造就罗东的一时辉煌。那时,石材厂林立,机器隆隆。经过切割、打磨的石板材畅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罗东赚来了大把大把的外汇,加上针织业兴盛,罗东虽然偏远,却声名远播。

  然而,矿山的过量开采和无序管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极大。粉尘弥漫在空中,蓝天被遮蔽,清澈的溪涧变成浊流,庄稼枯黄不长,耕地大量撂荒。村民们不敢开窗,不敢喝当地的井水,苦不堪言。

  经济在腾飞,环境更要保护。罗东镇认真学习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心重现绿水青山,把生态环境的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踔厉奋发、一路向前,在罗东,人人都是家乡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2010年起,罗东关闭矿山、恢复植被、淘汰排污大户、培育优势产业,重新描绘乡村画卷,把全镇划成以荆坑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以银河新城为主的美丽宜居区、以埔心为主的田园观光区三大区域,并且采取措施,让区区联动、协调发展。乡镇投资2000万元,建设芦溪罗东段10公里长的河堤,清淤排污,疏通河道,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山水含情,日月带笑,为时代的建设者喝彩。经过10多年的整治和建设,如今的罗东山川秀美、林茂粮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诞生大峡谷探幽、广峰寺朝圣、良庵祠谒祖、银河新城观光、柑橘园采摘等项目,游客接踵而至,年平均游客超5万人,年旅游收入达200万元。乡民们富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年人均收入达4.8万元,罗东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指导老师:倪艺婷)

  (上下滑动阅读)

  与梦相遇 一路花开

  □泉州五中桂坛校区?九年11班

  黄蕾萱

  我曾经相信梦想的神奇力量,但从来没有直面自己的心灵,勇敢实现梦想的脚步会如此坚定美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十年,我从一个天真懵懂小小班的幼儿成长为有凌云壮志的初中生,是泉州这片热土给予了我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养分。这十年,也是泉州不断创新、奋勇争先的十年。当我在蓝天丽日下,骑着共享单车穿行在美丽泉州的大街小巷时,我看到的不仅是旖旎的风光,更感受到了幸福泉州扑面而来的无穷魅力。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风华绝代的古城敞开博大的胸怀,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

  十年前,我就读的幼儿园——泉州附幼,毗邻西街,在古香古色的小巷深处。曾经,狭窄的巷子挤满了“叮里当啷”骑自行车的家长,幼小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凹凹凸凸的青石板上,而现在,附幼门口早已拓宽成大路,车辆川流不息。

  西街更是革故鼎新,人声鼎沸。对西街精心保护和修缮,“修旧如故,以承其身”,给游客“身在当下,心在历史”的特殊体验。我曾多次参加古城泉州讲解的中英文视频的拍摄,深深地感受到泉州多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它们打开了欣欣向荣的复兴之门,留住了古城千年文化之魂。

  十年间,泉州改造的不仅仅只是文化街区,还让老旧小区蝶变成美丽家园。早在2000年,泉州就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以“下绣花功夫”的韧劲推进美丽社区的建设,创新探索“管改运一体化”改造样本。雨污分流、智慧用电、消防整改、厨余环保驿站、露天停车位,安装新电梯……2017年起,五年来,泉州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83个,惠及居民17.3万户,如今的小区孩童快乐地嬉戏玩耍,老人安祥地闲话家常,我看到了幸福泉州的模样。

  环湾而建,向海而生,文化街区和社区的改造,只是泉州在潮起潮落的改革大潮中更新成长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仅十年间,东海、城东、江南新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让161.5平方公里“新月”般的中心城区日渐丰盈成240多平方公里的“明月”。泉州城乡在统筹融合中释放张力,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迅速,城市一点点“生长”,“生态美”的城乡底色更加鲜明。

  十年来,我以一个孩童稚嫩的目光凝视着我生长的这片热土,十年的蜕变,凤凰涅槃,让我对古城泉州欣喜、赞叹、钦佩、自豪,泉州在追梦的征程中从未停歇。作为一名泉州青少年,我一定要把好好学习、努力拼搏的奋斗之梦融入泉州日益发展的建设之梦,汇聚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国之梦!

  面朝大海,砥砺奋进,强国复兴有我!(指导老师:林秋平)

  (上下滑动阅读)

  寻

  □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九年14班

  洪佳妍

  一条条小街大道,见证着我的成长,印证着泉州的变化。

  ——题记

  疏雨滴梧桐,淅雨沥青竹,骤雨洗藕花,品香茗一盏,步履于古街,恍惚,愁绪万千,一时,感慨千许。

  日落——

  一扇小窗,一声戏腔,一片浅光,一曲新凉。奶奶在看戏,在学戏。

  “说什么西风又送梧桐雨,怎禁得并蒂莲接并蒂蓬。”秋雨逗落,闪在梧桐叶上,滴在奶奶的哀叹声中,霞光给她的脸上的皱纹染了色,一道一道。仿若皴开的水彩。

  奶奶喜欢看戏。

  忆中,奶奶经常带我去看戏。看美人花旦,品跳梁小丑。奶奶不会唱戏,仍旧看得一脸沉醉,却一脸哀愁。醉戏前戏后,哀花开花落。村子里的戏台早已被水泥铺成大马路,声音宛转的戏腔也被立体环绕式音响代替,这一份传承后继再无人。

  秋雨,凉,模糊了远方缓缓升起的炊烟,模糊了梧桐生长的方向,模糊了花甲老人疲倦的双眼,也模糊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模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转角,偶见,未完工的戏台傲然挺立着,带着份倔强。是他们,在倔强的寻找,寻找……即使他们不懂戏。

  月夜——

  一月柔妆,一诗哀伤,一品茶香,一斗芬芳。爷爷在读诗,在品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爷爷喜在竹林中读诗。月光将他的银发染了光,一层一层,颇似旧纸上的向苇,泛着茶香。

  爷爷独爱东坡先生的《赤壁赋》,却未曾有幸见得此情此景——

  “赭红色的陡坡直逼着浩荡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供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仰望。”余秋雨笔下的赤壁,势大而成熟;爷爷心中的赤壁,不过是苏东坡的精神寄托罢了,爷爷同泉州成长了六十余年,望着一群又一群年轻人带着诗心振兴乡村,见证着泉州由小村小巷一步一步向城市进发。爷爷笑了,或许,诗,茶,泉州,便是他精神之寄托。

  竹影密而散,出而静。爷爷独坐其中。他,在寻找,寻诗心,寻茶道,寻下一片竹林,下一片绿水长流。

  夜半——

  一墨痴狂,一页昏黄,一笔幻章,一时迷茫。我在习字,在传承。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月夜,美好而纯粹,漾着墨香,荡出旖旎的梦。茶白的月光,满进庭院中,透过窗台,闯入书房,映着字帖上的一撇一捺,一横一竖,那是我成长的轨迹。

  藕花自淤泥而出,洗于清涟之中,同一届匹夫无差。我亦是如此。

  我自幼便与书法结缘。

  “仰视则迢递自寻,下临则峥嵘千仞。”轻翻欧阳询的《九成宫碑》,细细品咂。笔锋尖而润,圆而顿,雅适。笔触间那似千里之云的飘逸,如大江东流的雄势,仿峭壁悬松的劲直,若千古绝唱之放荡不羁。貌似中华传统文化,神如中国精神。

  月白从小灯下溢出,混着墨香,泛着纸光,幽微地,渐洒于木桌边,皴在旧墙上,收于夜之静谧,之沉沉。之旷达,蹙眉,抿唇,我在左手轻轻暗柱砚台,右手拿起久违的那只紫毫。一拿一放间似乎还残留些许往日的余温。此刻,决定重拾起——

  平纸,研墨,落笔,静待谧香……或是多日未练,一笔一画间透出笔对我的不满。斜映的光点着歪扭的笔顺,心中也多了份失落。拾起旧纸一瞧,寻?阵阵酸麻从指尖蔓延至手臂,细密的汗珠于鼻尖额头渗出。寻?寻!寻回那份初心!寻回正宗的传统文化!提——顿——按——收。每一笔都倾注着所有的执着,横——折——撇——捺,每一画都凝聚着中国精神。

  数次日渐西出,月光散褪,终日与墨香为友,与书房为伴。看鱼肚白现于东方,天外云卷云舒;观地平线散于海岸,庭前花开花落。

  可——我在寻什么?又是何物值得我寻?

  那条古街,亦是风华正茂,伴着戏腔,泛着茶香,屹立在小小的乡村之上。乡村的泥泞少了,戏台多了;忙人少了,闲人多了。人们不在忙于繁琐小事,心静了。戏腔,诗心,茶道,紫毫,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共同取得的成果,是泉州思想上的大变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发展。更是中国精神!

  中华文化印证着泉州的成长;泉州的变化见证着中华文化的成熟;中华文化的成熟奠定着中国精神的发展。

  三者缺一不可。

  或许,这便是“寻”的答案。亦或是我们开辟的新出口。但此“寻”,将永不停歇!

  散光点梧桐,微光撒青竹,强光映藕花,街,依旧是那条街;人,仍然是昔时人;心,带着份戏韵,和着诗意,向上进。

  此“寻”值!(指导老师:张勇)

  (上下滑动阅读)

  强国有我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泉州科技中学?八年2班

  涂诗涵

  飞机翱翔于碧海蓝天,高铁驰骋于神州大地,舰艇穿梭于大洋深处……

  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卓越的继承人,我们时刻准备着——做新时代好少年。

  争做好少年,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一抹鲜黄的身影以青春的姿态映入我们眼帘——杨倩。比赛中,杨倩前几环的成绩并不算完美,但这丝毫不影响杨倩的心态,坚定自己平时的努力训练一定可以拿到好成绩。事实证明拥有坚定信念的她最终以251.8环的好成绩获得金牌。坚定的信念犹如黑夜中的指明灯,一直指引着杨倩前进。杨倩读小学时,四处招收优质学徒的教练虞利华一眼就看中了她,不仅是因为杨倩小小年纪就展现出的天赋,更是她眼中对射击的那份坚定——仿佛一把利刃,深深击中了教练的心。就这样,伯乐虞利华教练收下了杨倩,在往后的日子里,更是在杨倩的心中种下一颗“为国争光”的种子。岁月里,种子开始发芽,杨倩更是懂得,成长过程中任何磨练都是值得的,所有的努力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2012年,杨倩第一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初次大战的她获得亚军;2014年的浙江省运动会上,杨倩一口气拿下了三枚金牌;2015年12月,取得了“国家级运动健将”的称号;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为国家拿下第一枚金牌。

  就是这样一个面对任何处境都拥有一颗良好心态的女孩,在她追梦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她坚定的信念激励我们前行,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榜样,我们应该像杨倩那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争做时代好少年。

  争做好少年,我们要有坚韧的毅力。

  浩瀚的宇宙中,一双充满坚韧的眼睛凝视着这颗神秘而蔚蓝的星球,它的主人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王亚平。她曾说:“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条长跑的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王亚平辉煌的背后,有着数不尽的汗水。王亚平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家中有个妹妹。普通的家境并没有使她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劲改变,她从小勤奋好学,成绩突出。17岁的王亚平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空军招飞选拔,顺利地通过了苛刻的测试,成为中国第七批的女飞行员之一。1998年,王亚平得到一次试飞的机会,顺利登上了蓝天,也正是这次机会,让王亚平深深地爱上了天空。后来她刻苦学习,从军校顺利毕业。当她在电视机前看到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从此她在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立志要成为一名女航天员。追梦的路总是漫长的,王亚平一直等待机会的到来,从未放弃过她的梦想。她艰苦训练,拥有坚韧的毅力,最终于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成为我国首位太空教师,2021年10月-2022年4月,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成为我国首位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员。

  即使王亚平在追梦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但她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就像她说的“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我们也应该向王亚平学习,即使追梦路上有许多荆棘,只要我们不放弃,勇于战胜困难,梦想就离我们不远。王亚平之所以有所成就,是因为她有着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应该跟紧时代的脚步,以坚韧的毅力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行,走向未来。

  争做好少年,我们要不断创新。

  金黄的稻田里,人影婆娑,一双粗糙的手用一颗种子点亮了整个世界。一粒种子,一个好品种得来需要不断实验不断探究。1960年,袁隆平爷爷无意中在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稻”,惊喜充满心头,开始了水稻之路的实践,到了第二年发现这种水稻产量特别低,这也启发了袁隆平爷爷去思考去探究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才能养活庞大的中国人。自此袁隆平爷爷时常弓着背在稻田里研究,终于发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接下来的日子里,袁爷爷查找各种资料,反复实践,又捣鼓了两年,理论上终于培育成功“杂交稻株”,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理论到实践,历经千辛万苦,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终于在1976年,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里竟长出了饱满的颗粒!袁隆平爷爷的实验取得伟大的成功,1981年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袁爷爷也被人们称作“杂交水稻之父”。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创新成就梦想。

  袁隆平爷爷的一生,是步履不停的一生;袁隆平爷爷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袁隆平爷爷的一生,更是勇于创新的一生!袁隆平爷爷的一生,书写了创新的诗篇,照耀我们前行,让我们把胆小褪去,不断创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点亮我们的下一代人。

  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这些可爱的人,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训练了11年射击的杨倩,坚持了16年的王亚平,研究了68年水稻的袁隆平爷爷都是我们航行中的一盏路灯,激励着我们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追梦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敢前行。

  少年强,则国强,清朝危亡之际,梁启超先生发出了“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感慨;民族初兴之时,李大钊先生喊出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誓言。处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以先辈们为榜样,用奋斗点燃梦想,我们自信自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强国有我,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指导老师:彭月珠)

  (上下滑动阅读)

  一路走来的泉州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卢瑾

  “我在想,是不是有历史的城市,就这么具有前瞻性,其实美好生活可能在过去很多年,很多生活在此的人切身的感受里。”——白岩松

  一句“来买花咯,非常香”使我认识了这位阿婆,她已是期颐之年,见证着泉州一步一步的“成长”。二十年很长也很短,长到如今我才到桃李年华的年纪,短到呼吸之间就已二十年。而我的人生也会像阿婆一样经历过许多个“二十”。泉州花费二十年光阴申遗成功;从提出“晋江经验”到如今也已过了二十年之久。

  二十年的申遗成功是因为泉州持之以恒,终于让这座世界的古城成为全人类的瑰宝。曾阿婆对这座活着的古城有着自己不可言说的情感,她会因为这里是闽南文化的源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而引以为傲;会因为这里是国际闻名的花园城市而悦目娱心;会因为在许多地方看见石狮依旧屹立于此而抚今怀昔,毕竟“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曾阿婆在这古城之中生活了一辈子,也在这里卖了70年的花。她说,当年附近都是花田,周边的人都以种花卖花为生。她也接过这一营生,如今已与花结缘近80年。眨眼间,纷纷岁月如在眼前。

  在曾阿婆39岁那年变故发生,她的丈夫英年早逝,她只能依靠卖花独自抚养六个孩子长大成人。那时的经济失调、物资紧缺,泉州也根据当下的情况调整做出改变,生活也就越来越好。

  为了使泉州加快发展,进一步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在2007年便决定环湾而建,向海而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240多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以精确的数据串联起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条纹理。他们,是城市测绘员。

  测绘员小吴说:“十五年前站在东海大街,周边一片空旷。”十年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6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9.5%,海湾型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当时的东海片区、城东片区、江南片区的大部分地方空旷又清冷。

  五年前泉州城乡环湾建成区面积达214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4.5%。到了2017年,各种建设日新月异,许多新楼拔地而起。曾阿婆回忆起这里曾经都是花田,卖的都是自家种的花,不用到外面进货。沧海桑田,以前的花田,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同年东海片区环湾新城初具规模,城东片区俨然已成繁华街区,江南片区也摆脱了农村气息,一座新城飞速发展。泉州正在一点一点地为自己填充这幅“大画卷”。

  转眼间,悠悠岁月如同那在无声岁月中成长的泉州,悄无声息地改变。

  现在城市环湾向湾发展,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40多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9.7%。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环湾而建,向海而生,让泉州的生活环境变成了快完成的“大画卷”。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得生活更加便利;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让生活更有品质;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生活更富有“质感”。

  你若是来到泉州城的开元寺旅游,一定能在白色钟楼附近看见一位百岁老人在那卖花,到时请你停下脚步,带走一朵“见证历史”的花串。我想,阿婆现在卖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习惯把自己融入这座古城的车水马龙之中、融入那座白色钟楼之中,和它一起看着人来人往,感受着这座古城的烟火气息。就好似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泉州在2022年提出了“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奋斗目标,将围绕着22个遗产点来建设海丝名城,把泉州建设成为工贸发达、文化璀璨、百姓富足的21世纪“海丝名城”,加快谋划建设海丝中心城市。

  2022年到2026年,泉州“强产兴城”将取得重大成果。“海丝泉州”城市名片更加靓丽,“宋风闽韵”城市风貌充分彰显。立体化国际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双循环”商贸物流枢纽作用更加凸显。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汉字纵览千年岁月,横包四海乡音。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泉州,在当下熠熠生辉,也必将在未来闪耀寰宇!登上山顶的路途总是困难的,但登上了山顶,脚下便是沧海一粟。(指导老师:郑维林)

  (上下滑动阅读)

  我的中国情

  ——感悟新征程,做好接班人

  □永春职业中专学校

  林佳佳

  “情深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曾经的我认为自己的心会如一滩死水而泛不起一丝波澜,而今却久久不能平静。

  我叫小佳,一个瘦弱而又倔强的小女生。以前,我很不喜欢别人说起我的家庭,因为我家里经济比较困难,是低保户,家里还有一个生病的爷爷,生活过得很拮据,我最难受的是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我。受尽冷眼之后的我,说“心如死水”也不为过。但是,这一刻,看着面前的两份表格——贫困生资助表格和奖学金表格,我骄傲而坦然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切的改变源于“爱”……

  去年春节,村里来了一群人,是扶贫驻村干部,我远远看到他们赶忙躲进房间里,他们很热情地跟爷爷说话,竟没有一点官架子,还让爸爸带他们到田间地头走了一圈,最后还留下了几千块钱,那笔钱解决了我们一年的生活费。前段时间那群人又来了,他们送来了几袋米,几箱牛奶,还有几桶油,这让我感觉像是过年。那些村干部还教爸爸如何修整果园。爸爸跟我说,那些村干部是真的要帮助我们脱贫,让我要记住,他们都是党的好干部,长大了也要向他们学习。

  去年暑假,遭受中考打击却心高气傲的我,决定要出门闯荡,当我意气风发,背上行囊,踏出山村的那一刻,我怕了。难道我这辈子就要这样过吗?不?我不要!我要读书!我永远记得我折返回家,推门进去看到的那一幕:父母满是褶子的脸上挂着微笑。

  如今,我们家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已经是职业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了,在班级里面当生活委员。我喜欢学校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安心地学知识,不担心学费,因为国家减免了学费;我也不担心生活费,因为有了国家支助政策,每个月还能省下几十块钱拿回家;家里也不需要我担心,因为爷爷的药钱有了着落,爷爷生病住院和用药的费用,有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县里面还有农村扶贫补充医疗保险,爷爷每次治疗下来,基本上不用自己花钱了。爷爷开玩笑地说:“以前最怕生病了,现在有了坚强的‘靠山’,生病也不怕了”。

  所有的改变都在默默进行着,爱的种子也深深埋在心底。

  周末你可以在夜市里看到我,我和妈妈摆地摊,我一点也不觉得丢人,妈妈说的对,我们不偷也不抢,靠自己的双手换取报酬,我们不丢人。如今爸爸也有了果树种植新技能,他种出来的梨又脆又甜,口感好,水分足。今年脆梨大丰收,村里还和电商合作,在网上销售,村里还搞起了农家乐一日游,到果园现场采摘,吃大锅饭,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水果卖不出去了。爸爸说多亏的政策,加入了村里面果园合作社,除了有专家专门教如何种植,买果苗、肥料还有补助。妈妈还参加了县妇联开展的育婴师培训,妈妈很努力,一次性就考过了,拿到育婴师证书还能去申请补助,等于说不用花钱学到了新本事。

  今年七月份下起暴雨,我们家再也不需要搬到村部避灾了,因为我家也借政策机遇盖起了两层楼房,爸爸拿卖了水果存下来的积蓄,对房屋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家里添置了新家具。搬家那天我爷爷在房里默默地掉眼泪。后来我去叫他的时候,才发现爷爷怀里揣着两面红旗——五星红旗和党旗,爷爷喃喃到:“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啊!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啊!”

  现在的我内心可以用“波涛汹涌”来形容,感激、感动让我热泪盈眶。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不再对许多事情漠不关心,也不再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同学们说我变了一个性格,变得开朗热情了。

  是啊,谈起我们伟大的祖国,其实我想说的很多很多,但是语言却苍白无力,我想告诉大家,我的小“家”变了,我对大“家”深爱了。是的,情深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我想告诉大家,作为青少年,当你明确前进目标,筑牢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你就会充满力量,就会更好地感悟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学习新知识,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争做合格接班人,实现中国梦。(指导老师:郑梅芳)

  (上下滑动阅读)

  奋进海丝新征程 泉州申遗谱新篇

  □黎明职业大学

  刘文舒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了17年半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福建各地探索实践的点点滴滴,正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缩影。恰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赋诗:“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

  200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研究部署泉州项目申报世界遗产工作。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泉州的一名大学生,我真为此感到兴奋和自豪!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也彰显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卓越努力。

  泉州,又称鲤城、温陵、刺桐城,它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是宋元时期的世界第一大港,其堆积如山的货物和日益繁盛的贸易,吸引了一众海外商人云集至此,追求他们的幸福与梦想,热闹与繁华通过彻夜不灭的油灯和火把点缀,纵使夜幕降临,这座城市依旧灯火通明、灿烂辉煌,被马可·波罗等商旅誉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光明之城”。时至今日,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全票通过,成为了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

  泉州的申遗是特别的,它并不像故宫单以一个点进行申遗,而是整座城市成功申遗,那么这座城市到底承载了怎样的文明与内涵呢?

  作为海港城市的泉州,孕育出了面向蔚蓝的海洋文明,一开始的泉州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突出,但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多次的汉人南迁都将泉州作为了重要的落脚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泉州产生了碰撞与融合,大量的南迁人口不仅使泉州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分工,也让它成为了海洋商贸城市和南洋转口贸易的主要港口,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至此,泉州逐渐成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开启了属于它的大航海时代和大帆船贸易。

  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长安洛阳等地逐渐衰落,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南方诸港对外贸易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与鼓励,为了管理海洋贸易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主要负责海舶检查、缉私、办理海舶出海和返航手续、抽收货税和出售进出口货物、接待和管理外来来华使节商人等,即古代的海关。到了南宋时期,泉州市舶司的年收入已达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1/50,当时的泉州不仅远离战乱,也是当时最繁茂的海港之一,于是吸引来了南宋的皇室宗亲,建立起了专职管理皇族事物的南外宗正司,皇族们的到来给泉州的文化又带来了一次冲击,在经济上他们从中原地区带来了各种罕见的绫罗绸缎,以及刺绣漂染等先进技艺,为后来的泉州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打下了根基,在文化发展方面,随着皇族到来的还有各地的名儒大家来作为他们的老师,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南宋时期成了泉州历代进士人数最多的时期,并修建了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和儒家祭祀场所的“府文庙”,还带来了梨园戏、南音等宝贵的戏曲文化遗产,礼仪文化、祭祀文化等等,这些都因为南外宗的迁入在泉州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如果你倚在小西埕的街角,很容易就被带入到宋人李邴所说的“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情境中,面前展开一幅来自南宋的繁华画卷——大街小巷,货车、马车川流不息,男男女女迈着匆匆的步伐,皆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来自不同地区腔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商品货物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一片繁华景象……那时泉州的街道上有许多的生产作坊、手工作坊,生产贩卖着丝绸、陶瓷、铁器和中药等物品;有一条街全部出售纺织技术被誉为是奇迹的,种类不下二百种的丝绸,其质地之韧薄、织工之精巧、色彩之丰富以及纹样之雅致都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据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张星烺考证,在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中,如德文、英文中的“缎”一词,就是由“刺桐”的发音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见,泉州的丝绸在当时也是世界一流的,当时市集上所贩卖的瓷器多是在磁灶窑、德化窑出产的,在川岛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南海一号中,就摆放着密密麻麻的产于那个年代的瓷器,今天再看它,依旧釉色鲜亮,保存如新,很难想象这是属于八百多年前的物品。许多年后,随着贯通中西的“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让不少来自刺桐古港的器物屡见于海外的博物馆中,“碧落琼海共一色,珍瓷为媒传海外”,如今燃烧千年的窑火虽已熄灭,但卓越的制瓷技术,却在一代代匠人手中传承不息,延绵至今,沉淀为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手工业和经济形式……

  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泉州港成为了连接世界海上运输线路的关键一环,因其庞大的货物吞吐量,吸引了世界各地难以计数的船只停靠至此,摩肩接踵的各国商人整理货物埋头交易,由此,泉州汇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成为了其国内外商品的集散地,这样一座贸易发达、制造业兴盛的城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人来此淘金,不同的人种民族纷至沓来,各异的商旅学者接踵而至,优越的环境和包容的政策也让其中的许多人在此安家落户,落地生根,泉州成为了一座“市井十洲人”的国际大都市,在此定居的他乡异客们把泉州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起蕃坊、选蕃长、办蕃学,使泉州成为了一座传统与开放同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他们建教堂、立寺庙,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让泉州成为了一座极具包容性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有着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组群——开元寺,寺院中有源自唐代粗壮简洁的经幢,有始建宋朝相差十年的镇国、仁寿东西两塔,在开元寺的主殿,及大雄宝殿的须弥座底下,有极为罕见的用辉绿岩石雕刻的元代狮身人面像,在殿后还有一组带有印度风格的石柱,在它的四周还刻有闽南明清时期所大量运用的垂莲。大殿内的梁柱上、斗拱间,雕刻了一组24尊的“飞天乐伎”。这组雕塑结合了佛教的妙音鸟,基督教的天使,以及我国的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非常精美且极为罕见,在这里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古时候的泉州各个朝代间多样文化的交流,多种文明和信仰在此融聚汇合。道教的老君岩、儒教的府文庙、佛教的开元寺、摩尼教的草庵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等建筑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时至今日也依旧在向我们阐述着当时泉州港的繁茂与喧闹……

  时过境迁,许多事物发生了改变,但一首南音、一曲梨园戏、一场提线木偶,还是能将你拉回那座充满希望与活力包容开放的“光明之城”。透过这些华美的历代建筑和多样的文化遗产,勾勒出历史上泉州的繁荣景象,呈现出当时发达的海洋贸易中心全貌,记录了这座伟大的城市千百年来走过的足迹,我们仿佛见证了泉州港口的繁华兴盛;看见了集市数不胜数的上品好物;感受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它从一个边陲城市,一步步成长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他有着值得我们骄傲的过去,和始终掩盖不了的古港雄风。

  2021年3月赴福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福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今天,我作为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名青年大学生,深感自己肩负的使命,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所说:“历史就像一本书,在遗产面前我们要学会谦卑和尊重,不尊重自己历史和遗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泉州申遗成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保护这份珍贵的航海遗产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我们要奋力向前开启海丝新征程,创造泉州新篇章!(指导老师:方正)

  (上下滑动阅读)

  见证一次美丽蜕变

  □丰泽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

  郑剑文

  在清源山下,我遇见一次美丽的蜕变,这次蜕变时间跨度20年,这次蜕变美好而惊艳。

  20年前,我从南安调到泉州工作,刚到泉州一切都那么美好神奇,我踏遍了泉山晋水,我陶醉于这个曾经遍植刺桐花的古城,我知道这是一个曾经涛声如歌的东方大港,这是一座被儒风文气浸染过的刺桐古城。那天,我和同事到清源山脚下的北峰普明社区调研,站在一片刚被铲平的红土地上,项目负责人告知,这里将建一所民办大学。在场的人们或报以期待的眼光,或持有怀疑的态度。是的,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要矗立起一所大学谈何容易?

  然而我知道,这是一片浸染过儒风文气的土壤。千年之前,清源山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曾书香弥漫。脚下这片土地古时候又叫潘山,唐末五代时,这里曾有一座招贤院,那是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招揽中原避难的公卿名士之所,那也是古代泉州最大的书院,书院曾招徕了韩偓、王涤、崔道融等大批名士,于是这处荒野开始浩荡着书香文气。千年之前,文人雅士聚于书院,闲时吟诗作对,战时运筹帷幄,招贤院成了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藏着泉州悠远的历史文脉。潘山古道附近,郑成功曾焚过青衣,招贤纳士,挽狂澜于东南;朱熹曾题过字、讲过学,一时理学之风浩荡;而弘一法师也曾送过夕阳、听过笛声,让古城的文风充满禅意。是的,这是一片被文化熏陶过的古地,在这里新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也就有了深厚而久远的人文底蕴。站在空旷的土地上,我面向巍巍的清源山浮想翩翩,眼前似乎矗立起了一座座高楼、一片片花园,还有一群群绽放鲜花般笑魇的学子们,那时这里书声琅琅,花香阵阵,那也是我向往的地方。

  万事开头难,何况是创办一所大学?许多人在观望,然而当看到一座座楼房平地而起,一片片花园争相绽放,一个现代化的大学雏形展现眼前,人们欣慰地笑了。2002年夏季,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如期落成,2014年5月,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专升本工作,改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看着变得越来越美丽的校园,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泉信”,那就如称呼一个正值妙龄的邻家少女那般亲切怡人,人们不得不报之以惊羡的目光。

  那年初春,单位组织到泉信植树种花。春雨过后,土壤温润,暖风醉人,我们在校园后山种下了许多花树,我们希望能为校园增加一片绿意,那是我的真心所愿。学院领导介绍,学校遵循“知行合一”理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坚持知行合一,才能培养出一个道德、技能、体格、情感全面综合健全的人格。

  十年前,区里组织干部到学院参观学习。走进校园,所到之处百花竞秀、绿草成茵、树木苍翠,好一个花园式校园!学院领导笑着说,学院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专业群,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建有国家级、省级示范中心和实训基地,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那天,我们参观了实训基地,第一次近距离地观看了机器人3D打印技术,我们惊叹科技进步的一日千里,而这种科技力量正在泉信实验室里蓄势待发。

  去年盛夏,我们再次受邀到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采风。20年了,泉信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了!学院许副书记笑着介绍,这是一个知识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时代,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承“知行合一”,着力构筑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致力培养“实基础、强能力、能创新、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们要以今日之不变的努力学习,才能迎将来之万变的未知世界。他说,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目前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实现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引进和共享优质国际教育教学资源。

  教学楼前有一泓半月状的潭水,潭水清澈见底,旁边有座假山,有清泉带着银铃般的声音飞溅而下,一群刚下课的学生抱着书本从百花深处走来,落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有一个人顶着炎日,对着一株花树一边比划一边修剪着,那认真样子让人钦佩。我笑问:“那花工可真认真,顶着炎热日头修剪花木,不怕中暑吗?”许副书记一看也笑了,说:“那可不是什么花工,他是学院创办人郭小平啊!他就是以一个园艺师的心态来呵护培养每一个泉信学子的!”是啊,人不雕不成器,正因为有这么一群泉信人,用心地呵护着每一位学子,就如呵护着每一株花木,泉信才出落得如此动人,如此惊艳!走在园林小道,我发现即便是十分平常的松柏也经过十分精心的修饰,并展现出各自不同的优美姿态。是啊,只要用心呵护培养,即便是十分普通的人也能因人施教培训成才,这就是教育最好的理念。

  遇见泉信,遇见美好。20年,泉信从无到有,化蛹成蝶,成就了一个美丽的蜕变!而如今,泉信恰是少年时。

  (上下滑动阅读)

  漂洋过海只为你——

  用世界语言讲述泉州故事

  □黎明职业大学外语与旅游学院

  王强

  人类从远古开始,对于海洋,就充满着探索的热情。历史一页页翻过,人类漂洋过海,从事商贸、文化交流的海上交通路线,汇聚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家乡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的了解是左邻右舍的老人家谈年轻时过黑水下南洋的经历。

  1991年春节,站在海边家里的阳台上,远眺张灯结彩的后渚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方舟号就在那里。从《泉州晚报》了解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考察团,由杜杜·迪安博士率领,正在泉州考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考察团的到来,唤起了人们对古城复兴与重振海上丝绸之路的憧憬和期望。

  2012年,我计划考察泉州籍华人华侨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分布情况。在采访海外华人时,发现他们对故乡的印象模糊而遥远,但有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华人却因为泉州炒米粉让故乡印象鲜活起来。他开玩笑说:“恕我见识寡,我对家乡的印象就是祖母做的泉州炒米粉,用舌尖就可以品尝出正宗的安溪湖头米粉味道。”他说新加坡的肉骨茶与永春白鸭汤来自同一个地方,新加坡肉骨茶就出自早年移民新加坡的永春人之手。每次聚会,大家谈笑风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还发现,在足够远的时空距离来看,移民海外的华侨更加珍惜传统文化,对历史文化的价值看得特别真切。这些人与我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与传统,无形中将我们联系在一起。

  泉州成为“带我去体验中国”系列主题展览的候选城市,是经过调研后选择的结果。博物馆专家认为泉州更接地气、更有特色、更能代表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泉州的故事是中国上百个城市的缩影,保留了中原文化,又兼容并蓄海洋文明,代表传统与现代的中国。

  为了说服博物馆专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读到民国学者张星烺《泉州访古记》中的一段话,我自己都被感动了。“宋元时期泉州为第一大商埠,可谓宋元时代的上海;明中叶后之所以衰败,因晋江及海港日渐淤浅之故。葡萄牙人抵中后海外商贾皆集澳门,鸦片战争后商务又移香港;泉州逐日行凋零,无人知其曾为古代世界第一商埠。民国时尚能维持不致如邯郸、洛阳之凄凉者,南洋华侨不忘故乡之力。”我借用张星烺的提法翻译了奥地利学者萧婷介绍泉州的专著《世界商埠:10—14世纪的海洋泉州》与国外博物馆专家分享泉州昔为世界商埠,宋元时代的上海。由于无法陪同专家实地考察,通过微博联系了家人和泉州市民担任向导。最终,博物馆专家被泉州人的情怀所感动,选择泉州作为代表城市。这让我想起德国学者恩勒特教授在《走近泉州》一书中的一句话:“一个城市的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土地有多大,人口有多少,而在于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对他们城市的文化看法。”

  在泉州考察期间,外国专家选择了在洛阳桥边品尝过的海鲜鲁面作为代表中国的美食,因为其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先民自中原等地带来北方面食,而从闽南到台南移民也带去了来自山东的鲁面。台南与漳州因为是农耕社会,民风淳朴,至今保留古法,连名称也未变。泉州多海贸,生意人多,带来各地的食材与香料,泉州的鲁面则加入了海鲜、牛肉等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元素。一碗面即可向外国民众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

  2016年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参加丝路国际会议时,在古代丝绸交易中心的院子里看到来自福建的柑橘树,坚定了我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信念,即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共同发展。

  这几年从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走过很多国家城市,我跟着南安石材商人到印度,跟着央企到墨西哥,受侨商邀请到菲律宾,就像当年跟着泉州港始发的海船走遍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汪大渊。当我在机场候机时,忽然间发现连接泉州、澳门、菲律宾等城市的密集的现代航线与古代丝绸之路有高度的重叠。古代丝绸之路将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与城市联系在一起,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又将联系起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人们,促进合作共赢与美好生活的愿景。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先民衣冠南渡,从中原南迁到泉州等闽南地区,然后因为禁海,又迁移到温州、潮汕、澳门、海南、台湾等地谋生或过黑水下南洋。现在泉州的乡亲遍及世界各地,尽管身在异乡,但乡音未改,故乡情怀始终未变,那就是当年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交流积淀下来的文化与传统。于是,我决定出版一本书,以《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本书讲述泉州故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从家乡泉州与福建人海外传奇的故事中看到了星辰与大海。

  古城古港风华正茂,千年海贸历史塑造了闽南人始终秉持的合作共赢理念与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拥抱海洋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追求合作共赢与美好生活的泉州人的成功故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扬,这是对中国梦最好的阐释。

  (上下滑动阅读)

  来源:泉州晚报

  编辑:黄诗艺

  审核:肖国敬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