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不开心,却不愿意告诉父母?先解决情绪信任的问题
文/澳贝格格
小七幼儿园放学回到家后闷闷不乐的,小七妈妈就问小七是不是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可是小七低头不语,转身一个人去玩玩具了。
小七妈妈很担心,就一直追着小七问,可是不管妈妈怎么问,小七就是不开口,最后还生气起来。两母女闹得不欢而散。
小七为什么不愿意跟妈妈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概率是小七很少从妈妈那里得到情绪信任。
情绪信任,就是我们不管在外面发生了什么,都有一个能真正倾听我们的人,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包容我们所有的情绪,让我们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地把事情说出来,不怕对方PUA我们。
情绪信任,就是不管孩子在外面发生了什么,父母对孩子总是充满理解,虽然父母会教导孩子行为上要做一些修正,可是在动机上妈妈对孩子充满理解。
孩子在外面遇到事情,不管好与坏,尤其是不好的,他都不告诉我们,因为只要告诉我们,我们要么没有回应,要么吼他,要么骂他,要么跟他讲道理。这样孩子就会失去倾诉的意愿,情绪也就无法发泄。
比如,小七在幼儿园跟别的孩子发生了争吵,他回家告诉妈妈今天我跟别人打架了。
妈妈劈头盖脸就问:“你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架?你不去惹人家,人家会跟你打吗?你不要总觉得别人不好,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或者说:“打人是不对的,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动手打人。”
或许爸爸会说:“你打回去呀!长手干嘛的,都不知道还手。”
这样就很容易把天聊死了。
其实孩子非常懂得判断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应该做什么样的行为,我们要做的是多跟孩子交流,并引导孩子讲更多的话,而不是自己一直巴拉巴拉地讲。
我们可以放下手头的事情,先给孩子一个拥抱:“你和同学打架了?有没有伤到哪里?痛不痛啊?妈妈很担心你。”
孩子本来以为自己要挨骂的,没想到妈妈不仅没骂我,还很担心我,我不该让妈妈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卸下自己的“武器”,安心地跟我们交流了:“这里,被打的时候有点痛,现在已经不痛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问原因了:“我知道你平时都不会去打别人的,这次是不是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情,你才动手打人的?”
孩子心想妈妈是理解我的,妈妈知道我一般情况下不打人的,我要把真实情况告诉妈妈:“因为我在玩玩具的时候,他过来抢我的玩具,我不给他,他就打我,我很生气,也打他了。”
“看来你真的是很喜欢那个玩具,而且你真的是气急了,所以才动手的。那后来呢?”
“后来,我告诉老师了,老师批评了他。”
“你们和好了吗?”
“和好了,他跟我道歉了,我原谅他了。”
“所以你们还是好朋友,对吗?”
“是的,我们还是好朋友!”
你看,孩子自己其实有自己的想法和解决的办法,完全不需要我们给他拿主意,他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
当孩子主动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不要直接给一个答案,或许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孩子不能接受的,那接下来可能进入到他反驳我们了。
我们一旦进入到“我一定要说服你”的执念里,就意味着我们和孩子站到了对立面,这是对抗的状态而不是沟通的状态。
面对孩子找我们谈心的时候,我们只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评价好坏或对错,我们就能拿到真实答案。
做一个客观父母,知道如何退一步,看清自己的孩子及其行为,知道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掺杂自己的情绪,能够针对孩子的情绪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否认孩子的情绪。
如果每次孩子跟我们沟通的时候,都无法从我们身上得到情绪信任,那么孩子以后在我们面前会活得很谨慎,还会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再告诉我们任何事情。
等到孩子的青春期,他一句话都不想跟我们聊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很抓狂,所以情绪信任要尽早地给到孩子,让孩子喜欢上跟我们分享生活点点滴滴的感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END——
举报/反馈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