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华文化的内核和精髓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王德峰教授在复旦大学有过一次演讲。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中华文明追求的是生命情感的规范和升华,先贤用直觉的真理来讲述人生哲学;西方文明追求的是“彼岸世界”、理性逻辑、独立个人的理性契约,先知用推理的真理来构筑理性法则和自然规律。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怎么向西方学习都学不成西方人的根源?

  首先是语言。

  王德峰认为语言不是为事物贴上的一个个符号和标签,语言即世界,人在语言中,一个语言的消逝,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失,生命情感的特征的消失。汉语所积淀的是中国的思想和智慧,汉语所保存的是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

  中华民族是一个世界上很少的民族,就是无宗教。我们有佛教徒,我们也有基督教徒,但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是宗教精神,这个民族是没有一个最高的神来管人心的民族,所以这不是一个宗教的民族。

  中国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当然这个佛家是中国化了的佛学,中国化了的佛学跟儒家和道家结合,那是在宋明的时候,叫儒道释三家合流,共同形成中国文化之精神。

  

  

  1) 三句义:如来说,是世界,皆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句义是我们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逻辑。

  我个人原本的理解:如来说的“世界”这个概念不是指真实的世界,因为这个概念已经超过了(或无法涵盖)真实世界的本身,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只好暂时叫“世界”,也就是概念无法定义实体。

  王德峰的理解:如来说世界,这个世界绝对不是实体的世界,因为不是实体世界,所以才叫做世界,也就是万物皆空,或自性本空。

  王德峰教授的解释比较难以理解,他举了一个证婚词的例子,“如来说你们是夫妻,皆非夫妻,所以是夫妻。”什么意思呢?你们今天结婚了,马上要开始婚后的生活(是夫妻),婚姻的第一阶段一定是磨合期,你们也许会发现丈夫或妻子不符合你们的理想(皆非夫妻),正因为不符合理想,所以要相互包容相互体谅,有这种包容和体谅的正是夫妻(是名夫妻)。

  2)缘起性空,缘汇则生,缘离则灭

  “缘起性空”代表了世间万物的起源、发展和结局。

  缘起,王德峰教授解释是事物的真实实体,事物的真实实体怎么来的?“因缘起”,是各种条件、各种因素,因缘汇合起来的,事物本身是空的,正是这些“缘”汇集一起所以成就了事物本身,所以才会“缘汇而生,缘离而灭”。

  缘起性空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光子、电子、质子之类的量子实体,也容易想起真空场中的量子涨落,但我感觉佛家的缘起绝对不是讲的概率云。即便不是量子,而是固定不动的大石头,佛家说它本性也是空的,它也有缘起,缘起哪里?46亿年前太阳系内的巨型星际云。但是佛家告诉我们了“缘起”,至于是什么“缘”,“起”自哪里,有什么特征,全然不讲。

  

  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代表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

  王德峰说“住”是指“住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相,每个事物都有每个事物的相,即便每个特点都有每个特点的相,比如净相,善相,恶相,苦相,应不应该住相呢?不应该,即使净相、善相、帝王相、好人相也不应该住,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就是自本心,就是佛心,没有了相,才回归了自身。

  我觉得“应无所住”可能是中西方文化及价值认同的最大差异,西方追求的是“利己”的相,追求“理性”的相,追求“逻辑”的相,追求“契约”的相,但中国人追求的是“应无所住”相。

  4)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何其自性”代表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朴素的价值观。

  “何其自性”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心法,全文是“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每个人自性已经具备“生万法”的种子,每个人都能生万法,就是众生皆菩提的意思。

  如何得到万法呢?西方人采取的是从自然规律中寻找,而中国人采取的是从“自性”自我中寻找。如何对待人的权力呢?西方讲的是人人平等,而中国人讲的是“众生皆是佛”。如何对待烦恼、厄运、困难呢?西方人讲“彼岸世界,伊甸园,天国”,或者“科学,改造,进化”,中国人讲“烦恼皆菩提”,烦恼也是自性,自性就是菩提。

  朱熹建议《四书》的阅读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王德峰的建议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王德峰教授好像对朱熹并不特别推崇。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至善”是中国人的修养和作为。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之所以要“明明德”,是因为人有器质的一面,也就是肉体的一面。明德是天地之性,肉体给我们的是气质之性,私欲、懦弱、趋利避害会遮蔽明德,所以要“明”明德,这是“复性”之功夫,恢复人本有的明德,让它再次呈现。

  2)君子慎其独也 - 《中庸》

  “君子慎其独”是中国民族的道德修为、生命情感和人生哲学。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道须臾不可离。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即使独处,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的喜怒哀乐一定要表现出来,“节”就是节奏、节拍,“中”就是人的生命情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喜怒哀乐得到了展现,生命情感得到了规范和升华,那样才能“天地位,万物育”。

  3)诗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无邪”,“思”心中所想,“邪”是掩盖,“无邪”就是不掩盖,即“诚”,性情之正也,“思无邪”就是突出人的真性情。

  4)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是追求的“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王德峰也强调,此处的“君”是中华民族,这五种关系谈的是五种最核心的关心的交互、双向、共赴,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更不是主体支配客体。比如父子有亲,不是单方面的“亲”,而是父要“慈”同时子要“孝”,“夫妇有别”是丈夫要做好丈夫的角色,妻子也要做好妻子分内的事情。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家不问对错,追求的是人生的智慧。

  “反着道之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何伟大的原因,在最黑暗的时候心向光明,在辉煌的时候居安思危。困难是我们的恩人,敌人是我们的老师。一路顺畅不是好事,困难让你做的更好。

  任何事物想要长久存在都必然要保留自己的对立面,包括资本主义,包括西方思想,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文明,不可能只有一种思想,不可能只有一种智慧,文明同质,意味着人类思想的消亡。

  儒家保证你做事要正当,道家教我们面对反者道之动的世界,并不讨论善恶好坏,而是教我们怎么和世界相处。

  儒家让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使我们看到人生的有限性,看到人生之乐与自然之美;佛家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悲剧性,使我们心中有所敬畏,并且具备超乎寻常的忍耐力。

  有句话总结得不错,“儒家教我们拿得起,道家教我们放得下,佛家教我们想得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