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否有必要呢?

  幼小衔接是什么?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核心是这年龄段幼儿的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现在国家正在严查幼儿园小学化,也逐渐取缔机构式幼小衔接班,孩子是不是不能进行幼小衔接呢?幼小衔接有必要吗?对孩子好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一组真实的调研数据: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在对北京全市150家小学进行数据调查显示:

  23.4%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56.7%的孩子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不出色;70%的孩子表示不喜欢学校生活,其中31.7%的孩子厌学,这一比例在高年级更明显。

  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龄孩子是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出现了问题,而学习适应性问题出现,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幼小阶段的过渡没有做好。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孩子入学后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多是由于幼小衔接不当所致。在中国,很大一部分是4个老人,加上父母两人带一个孩子,这就导致了一代小皇帝的诞生。大家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不知道孩子最应该拥有的不是溺爱,迁就;而是正确的引导。而对幼小衔接家长有两大误区导致日后孩子小学适应问题:

  1、家长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衔接。

  2、家长崇尚“快乐教育”

  其实从教育方面讲幼小衔接应该叫“儿童入学准备”。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上幼儿园前,我们都会带孩子适应环境,也会要求在正式入园前进行适当的试园,缓解孩子环境转变带来的心理不适产生的焦虑、哭闹等。同样的道理,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改变,而且会对孩子影响巨大,我们为什么会对这种准备产生怀疑呢?孩子的入学准备是一定要做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一】

  六六和轩轩都是5岁,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最近他们特别喜欢玩拼图,经常比拼谁拼的快。六六第一次拼不过轩轩之后,每一次拼图都会不如轩轩,于是她和我说,不喜欢拼图,也不愿意和轩轩玩了。其实,孩子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她的不喜欢只有两种,一种是难度太低,没有挑战性,所以他没兴趣。另一种就是难度太大,他完成不了,没有自信心了,所以他没兴趣。六六显然是后一种,害怕面对失败、怕输。如果我们不去干涉她,她就会形成习惯性失败、习惯性放弃心理模式。于是,妈妈就开始进行了科学的干涉。首先给她买拼图,从30块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也一级一级的陪着她,鼓励她。在和她的比赛中,不是故意输给她,而是用160块和她的80块进行真实的比拼,让她赢的真实而快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帮助他一次次打败妈妈,建立自信心。在赢了很多次以后,六六和轩轩的比拼中她也不怯场了,拿到同难度是,她也能赢。

  【案例二】

  国际著名《Science科学》杂志刊登了一个科学研究结果,指出人类大脑中存在一条“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科学家告诉我们:“过去的成功经历会通过改变动物的生理结构,从而引导其赢得下一次竞争,这叫胜利者效应。“胜利者效应”是基于大脑的一项科学实验结果。简单的说,就是先前胜利的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

  当家长在孩子挫败时适当给予帮助,协助孩子体验完成一件事情的快感和满足感之后,有助于孩子建立“我可以”的正向心理暗示,从而促进孩子具有独立完成事情的信心和能力。进而扩散到整体自信度和挑战完成新鲜事物能力的提升,也就体现出“胜利者”效应。在上边的案例中,原来比较强的轩轩,可能比六六强的并不是很多,对于六六来说,稍微努力一下可能就不是输的局面。我们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建立“我可以”的心理机制,同时教会她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让自己变成“我可以”,而不是放弃。这是给孩子心理和能力上的双重帮助,对于她是受益终生的。在孩子未来的几十年中,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她绝对做不到每次都赢,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些事儿、一些人他穷其一生也赢不了。但赢不了就要放弃吗?不是的,我们要通过引导告诉孩子,她自己有进步,有成长,努力了就比以前的自己强,持续性感受到成长是可以给孩子很多自信心的。

  从儿童心理发展来讲,帮助孩子进行幼小有效的衔接是有必要的。国内的小学,是孩子不得不直面的第一个竞争环境,因为有成绩、有排名。我们家长可以说不与别人比,但他所处的学校环境是处处在比较的,是我们家长不能帮助孩子改变的,上边说到的“胜利者效应“是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

  幼儿园和小学孩子所面对的环境、习惯、能力、学习方式、评价标准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幼小衔接家长不能给予科学的引导,最初进入学校时做题做不好、适应环境也不好,导致成绩不好,就会让他习惯性的觉得自己不行,后期改变起来建立信心就会比失败前更难。其实对于孩子不是成绩好坏有多重要,而是在取得成绩过程中持续拥有在克服困难后感受到的成就感和快乐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孩子在K12阶段可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和源泉,也是我们幼小衔接的意义所在。

  中国古话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讲的是这个道理。孩子上学也是这样,在入学之初,要尽量让孩子处于更容易取得好成绩的状态,语文、数学、英文三门功课,在幼小时,尽量帮助他准备的好一些,在具体知识的储备上,在适应学校生活的作息时间上、课程纪律上、学习习惯上,这些事情如果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在准模拟环境建立起来,当进入真正的环境中时,因为应对自如,使他变得更为自信,从而在“胜利者效应”下,可以拥有挑战更大困难的信心后,家长就可以适当放手了。理论上讲,不管孩子的初始条件如何,都可以通过后天的手段帮助孩子跨越心理障碍,走向连续成功的良性循环。

  上面是从孩子的心理机制方面讲的。我们现在再从从儿童成长机制方面讲讲做幼小准备的重要性。大家了解儿童的敏感期吗?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汇总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0-6岁的孩子就是依靠敏感期来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对应的敏感期内,儿童的某项能力会容易发展。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理解能力好,学习能力强。

  5-6孩子所处的年龄段有5个敏感期,其中,大家看下 5.5岁-6岁是数理概念敏感期,5-6岁书写、词汇扩充的敏感期,这些都是孩子未来上小学的基础能力。所以,从儿童敏感期的理论层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不应该单纯的做游戏学习,而是要着重去发展数理关系(数学)和书写、阅读等等方面,会事半功倍。

  

  显然,我们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什么都不做是不对的,对孩子是不利的。具体来说,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会有哪些变化与不同呢?

  1、教育性质不同导致学习生活环境变化

  幼儿园“教养并重”,以生活照料和养育为先。幼儿园学习、生活环境趋于家庭化、游戏化,使孩子在环境中缺少刻板规则,相对宽松,学习对结果没有绝对要求。

  小学“以教为主”,有明确知识和能力目标。小学学习、生活环境不再去强调生活照料和养育环境,趋于教受、学习状态,规则、刻板,严肃,对孩子纪律性要求高。

  2、教育内容、目标不同导致学习方式与习惯变化

  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学习方式还游戏化,课程目标是综合素质提升。因为素质类教育没有绝对性学习结果要求,没有客观性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对孩子参与度、专注力、自控力等没有明确的要求。在生活方面,没有严苛的规章制度制约,还有午睡,更宽松。

  小学阶段课程是学科的,教师讲授,孩子学习。每一学科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标准和评价体系。孩子大多数通过例题来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很强。因为学习成绩是孩子主要任务和评价标准,所以学习中要求孩子专注力、思考力及自控力,要付出相当的脑力和体力。

  3、教育形式不同导致心理承受力变化

  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比较多元和游戏化,孩子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枯燥,教学过程强调孩子的参与性,比较关注孩子情绪。对于学习压力的心理承受比较低。在幼儿园只要乖乖听话,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小学阶段的教学形式是讲授式,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听课、作业、检查及考试,过程比较枯燥,对孩子会产生自然的压力。老师重视孩子知识、能力培养,关注结果,对于学习压力的心理承受要求比较高。受到表扬的难度大,相反学习不好,反而会成为挨打、挨骂的理由。

  4、社会化要求不同导致自控能力提升

  幼儿园虽然也重视儿童行为规范要求,但纪律的约束性并没有那么严格,而学习是以兴趣为主导的,孩子对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方向可以自行选择,教师没有那么强的主导性。

  小学阶段对儿童行为与纪律有了明确的要求,更为强调秩序和服从。而学习方面要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要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自主性弱化,社会化角色增强。孩子必须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

  幼儿园和小学的这些不同,如果完全依靠儿童自行去适应和调整,而不给到科学合理的引导,孩子上小学之后就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应,而导致“开局不利”。相反,如果根据这些变化为孩子提前做好学习生活环境、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等科学准备,孩子就建立了“胜利者效应”,赢得开局,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那么怎么能做到在幼小衔接阶段给予孩子“助力”呢?应该从环境、知识能力、心理三个方面入手。

  1、搭建模拟环境:

  孩子的感受是非常直观的,环境的变化是孩子最先感受到的,对于环境的适应和喜爱,直接决定其学习的投入度和参与度。

  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养成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在过去的三年总已经是孩子的舒适区,对于舒适区的心理依赖和安全依赖比较强,我们一下子就打破这样的舒适区,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这就是不做幼小衔接的孩子上学初期出现的不适原因。我们要帮助孩子逐渐打破原有舒适区,建立新的环境。

  在幼小衔接上会从时间、学习时长、纪律规范等方面逐渐给予强度的调整,直至在小学前基本达成强度的平衡。

  2、因材施教做好知识储备

  比如六六很少玩拼图,带他建立对拼图的信心时,就是给他设置适合的难度,掌握方法后,一点点增加难度。至始至终都是在六六的自身水平能力内的,在她能力范围呢你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成功的感觉。而学习知识也是这样的。比如拼音,小学课本一上来就是文字的拼读,“学校”直接就是xuexiao ,孩子如果连aoe 都不会读,来声母、韵母的概念都不知道,显然直接拼读就是有难度的,拼不出来是非常正常的。而这会直接导致孩子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出现不喜欢学习,自卑等心理。在幼小衔接班,会开设一些拼音基础、算术基础、英文字母等课程,孩子可以提前预习一年级的课业知识。在真正上学时,就不会因为弄不懂课堂知识而丧失信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幼小准备时,我们就要开始一些拼音基础、数学基础,英文基础等课程,文化知识学习储备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学会怎么通过听讲学习到知识,而非游戏学习。这就是因材施教,符合孩子能力、心理的发展,这样才能既学到知识、有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机制。

  3、积极的心态:

  基于对孩子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循序渐进的调整,孩子有了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对待小学的生活与学习,有了如何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具备一定量的学科知识储备,、对于小学的环境、知识体系、学习方法有操之在我的自信,建立了良好的心理优势。幼小衔接给了孩子一个有效“缓冲期”,在这期间,孩子会基于小学的状态逐步带入,做好一件事情后,放大成就感和喜悦感,让孩子充分感知到“小成功”带来的自信,从而提升兴趣度,培养对小学阶段的心理好感。在这过程中,教学内容小学化,但目标非小学化,让孩子在这一变化中尝试挫折,但助力他找到方法,自己克服和成长。让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成为“胜利者效应”。

  为了实现孩子入学后较为快速的适应学科学习生活,现在做幼小准备需要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家长自身观念和意识。家长并没有上述讲到的那么专业的做法,但我们家长从自身观念和意识上必须是重视的,要在孩子入学前必须做好幼小准备工作,从观念和意识上一是不要再奢望孩子进入小学后会自动适应,二是对那些秉承“快乐教育”心疼孩子累的家长,尽快调整自己的思想意识,为了让孩子在今后漫长12年学习中与时俱进,现在就要先知先觉,先下手做准备。当然思想重视后,我们的方法一定是要符合孩子的成长特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是左就是右,比较极端都是不对的。思想重视后就是要用什么方式与方法的问题。

  

  做幼小准备现在有两个途径,一是上专门的机构做幼小衔机构,一是在幼儿园做,家长比较纠结的问题。其实这里讲的是,不是在机构还是在幼儿园,我们在选择学习途径时要看我们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谁能满足我的目标?做幼小准备的目标是:

  1.孩子健康过渡,可以身、心、智等综合方面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2.做好知识的准备,先行一步。

  带着这样的目标,我们看一看机构幼小衔接的优势和不足:

  1.机构是纯小学化环境和课程设置,没有考虑或者没有条件考虑过度,这违背了我们做幼小准备的原则,做幼小准备不完全是知识性,而是要考虑过度带给孩子的心理影响,就是前面讲到的,让平稳的打破孩子的一个舒适区(幼儿园),去建立一个新环境,是要在学习习惯、兴趣及知识上的准备。机构从师资配置(老师大多是小学老师,不具备衔接过度能力),环境是课桌式的,没有午休过度环境。

  幼儿园做入园准备有自身的优势,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园所都这样做。我们看一下,幼儿园做入学准备的优势。

  1、作为幼儿园,我们更懂大班孩子的成长特点。大班教学方向就是入园准备,在教委要求的大纲下,循序渐进的加入园所特色的准备课程,依据孩子的适应程度做合理过度。

  2、与机构过分强调小学的生活作息不同的是,5-6岁阶段的的孩子毕竟不是小学生,还是要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与发展。这时候,幼儿园的营养配餐、午休的舒适性就很好的帮助孩子的发展。比如午休我们的过渡不是从形式上都没有了(脑补一下趴在课桌上谁的不舒适性),而是从时间上进行逐渐的减少。

  3、在课程上,幼儿园保留了一日流程中运动的部分,幼儿园活动的场地一定比机构有优势。最重要的是课程中,在五大领域的游戏化课程基础上,会加强日后孩子上学后学科知识的基础。比如写字、比如拼音,上学后,对孩子的要求高,虽然小学也会教写字、教拼音,但教学时间是集中的,短的。真正教拼音才两周,之后孩子就要做大量的拼读了。还有写字,不会教你横平竖直弯钩怎么写,给练习时间,上来就要求你写字了。大班的所谓学科学习就是让孩子用一年的时间夯实这些方面的基础,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起点。

  总之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情,是否上幼小衔接要根据自身的环境和条件,个人观点,还是有必要的,通过幼小衔接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进一步的培养,你认为呢?有什么不同观点欢迎评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