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之窗]家校社协同、教师发展……书记校长热议这些两会教育话题

  前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值此之际,我们邀请高校及中小学校长就自己最为关心关注的两会教育话题,发表观点,畅谈感受。

  “教师减负”

  两会原声:

  民进中央:提交《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建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新时代教师发展要做到“经师”“人师”合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小惠)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教育话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有提案建议,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广大教师的共鸣。作为一名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了36年的校长,我对此亦深有体会。为教师减负成为热点话题,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教师这一职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爱和尊重,同时也体现出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更大期望。

  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教师的任务要从原来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扩展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能。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换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工作时间上不仅仅局限在“八小时以内”,在空间上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里,在身份上不仅仅是“教书匠”,而是要成为一专多能的“斜杠老师”:走进课堂是博学师者,走出课堂是实践导师,走进学生是良师益友,成长路上是引路明灯。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铸民魂。习近平总书记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职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作为教师,我们要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指示要求,做到“经师”与“人师”并重统一,互融共促,成为“大先生”和“引路人”,在忙碌中体味着教书育人特有的幸福感,同时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两会原声:

  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建议强化STEM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有限,尤其是高端人才、顶尖人才极度缺乏。

  培植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冒芽”的土壤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田俊)

  作为基础教育从业者,我们需要深刻领会基础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责任和使命,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科学和合乎教育规律的做法培植好拔尖创新人才生长的土壤,奠定人才成长的基础,努力完成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需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发现、唤醒和激励作用,尊重差异,发现潜能。在完成国家必修课程之余,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搭建更多的参与和实践平台,链接校内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和潜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要“经师”更要“人师”。“经师”拥有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科素养的形成拥有良好的理解,能超越对知识的传授和分数的追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沉淀学科素养。“人师”更是拥有让人尊敬的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追求高尚志趣,感悟科学的精神和魅力,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未来攻坚克难的韧性。

  拔尖创新人才的萌芽冒出还需要“松土”。统一的内容和要求得到的大多是“标准件”,在我们增加“科学教育”的同时,别忘记先做好“减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选择的可能。只有这样,“阳光”和“营养”才会进入,才会有消化吸收和生长。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需引导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进一步释放学校育人活力和办学自主。

  期待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优化大生态。学校要紧迫又坚定地走在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道路上,尊重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节奏,培植好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冒芽”的土壤。

  “教育信息化”

  两会原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处理好教育信息化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关系,要通过购买服务提供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让教育信息化真正助力教育公平,否则会制造更大的数字鸿沟。

  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校长 张文凤)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关注的两会话题是“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因为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咽喉问题。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双重赋能教育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数字化战略行动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如何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翡翠城小学教育集团内的六个校区分布在城区和郊区,发展极不均衡。我们从破解问题入手,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双师课堂”为载体,构建了项目实施的整体架构。聚焦“双减”背景下的集团提质,我们以信息化助推教学、教研、学习深度变革,助推集团教育优质均衡向常态化、深入化发展。

  构建人机融合共同体。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会让我们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原——因材施教。如在“双师课堂”上,学生借助智慧纸笔与教师实时互动,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课堂模式,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深度参与感。

  构建联合教研共同体。一体化联研聚集了教研员、专家、教师、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通过平台,成员校教师随时随地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多样的教学风格,这种“低成本、可复制”的“陪伴式”教研方式,会让更多的成员校教师更快的成长起来。

  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在“双师课堂”上,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一起深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组成流动的学习共同体。在“云端”,无边界学习成为可能。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对于基层教育者,实践最重要,我们先要动起来才能发现各种可能性。

  “双减”

  两会原声: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孟冬梅:推动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同时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提高教师开展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顶层设计 减负增质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党委书记、校长 张华礼)

  “双减”对于校长来讲是命题作文,是必答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增强“双减”政策持续推进的动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减负增质。简单来说,就是抓住三个关键词:教师素质、资源配置、观念认同。

  一、教师素质是关键。作业负担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量大,二是题难;针对量大,加大教研力度,在传统教研说课、备课、教法、学情研究基础上,加入对作业的教研,探索多元化的作业类型,同时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和调研;针对题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可能保证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线下、线上、视频资源等多种方式,提供课后作业的讲解答疑。

  二、资源配置是载体。校外培训负担重主要是补弱培优的需求所致。要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资源需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保障:

  首先是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其次是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空间,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学答疑等。最后是满足学生个性,学校在配置资源供给时既要满足需求导向,也要注重发展导向,五育并举,营造真正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课后服务生态。

  三、观念认同是保障。教师与家长的观念要统一,不同学科老师间的观念要统一,老师期待与学生自我认知要统一。学校要做到分层服务、定向服务,让家长和学生成为课后服务资源设计方案的参与者、服务资源的供给者,在满足课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和家长真正了解学校的课后服务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双减”在内容上是“减”与“增”的关系,在时间上是“少”与“多”的关系,在速度上是“慢”与“快”的关系,在效果上是“成”与“败”的关系。在四种关系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推动“双减”政策走向深入。

  作业小切口 “双减”大智慧

  

  (北京市延庆四中党总支书记、延庆四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杨红霞)

  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我校进行作业改革,以作业为小切口,增强“双减”实效。我们以凸显作业的“巩固性、实践性及拓展性”为原则,鼓励教师们设计“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出发点的作业。比如英语教师林红云为初三年级设计了“环境保护”主题实践作业,用“小”作业,走进“大”生活,孩子们以“学-思-行”的作业方式,意识到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应当从自己做起,用双手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落实立德树人的目的就是要起到“内化于心 外显于行”的作用,要让孩子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学会将学到的内容传达出来,展示出来。3月7日,初二年级举办了“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厚德人才”为主题的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活动,现场以猜谜语、诗朗诵、讲故事、抢答和歌曲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对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良好作用。

  遵循“五育并举”,培养有道德、有学问、有才干、会劳动的合格中学生。寒假期间,各年级组、学科组为孩子们打造了菜单式寒假实践作业:1500多名学生共唱国歌、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学做一道“拿手菜”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特色作业的多样模式,用更新颖、更有效的作业来引领学生提升学科素养,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增效。

  “教师发展”

  两会原声: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职前要强化教师教育,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把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师教育;职后学校和要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帮助和引领,包括加强培训、开展对教师评价的综合改革等。

  高质量教育呼唤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北京汇文中学校长 郭杰)

  “办高质量教育”需要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近几年,汇文教育集团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然而对集团化发展的真正考验是集团内各分校如何保持与本校同样或接近的教育质量。短期内,扩大集团办学规模意味着优质师资的稀释,如果不建立起强大的“造血”系统,集团办学就会迅速陷入“营养不良”的枯竭状态,这必将带来教育质量的滑坡。所以,学校不仅要能够培养优秀学生,同时也要能够培养优秀教师。

  首先,我们尝试探索更适切于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与时代同频发展的内涵式队伍建设的机制。通过科学的诊断,协助教师发现不同阶段的成长契机,将教师被动地成长,转化为教师主动想要自主发展。

  其次,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自觉践行以平等、尊重、包容为核心内涵的学校文化。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自我发展的动力强、标准高,对教育有自主认识和追求的老师不断涌现。

  最后,拓宽教师发展的境界与视野。汇文的教师既要有埋头实干的能力,又要有抬头看路的视野。学校逐步形成一套基于终身成长、与时俱进的教师发展课程:万春讲坛引领教育思考,科研课题推进教育教学探究,《汇文学刊》展示和分享教师教育教学探究成果,博远汇为博士教师发展搭建空间,集团学术委员会是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发展的平台。

  百年汇文以培养大先生为己任。而大先生的成长需要更广阔、更坚实的平台支撑,需要更长时间、更精细地打磨。未来,汇文将不断更新教师队伍建设理念,打造浸润式的教师成长环境,实现教师的幸福生涯,实现学习型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练好“三字经”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校长 张凤勤)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有几点简要思考:

  一、练好“专”字经,在“四有”好老师培养上下功夫。“四有”好老师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好老师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锻炼成长起来的。教师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二、练好“培”字经,在促进能力转变上求突破。如何更好地为教师发展赋能,如何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如何深化精准培训改革,都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要在保证教师培训质量的同时,满足教师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让教师自主选择,进一步推动精准培训改革,提升培训效率。

  三、练好“德”字经,在稳固思想意识上见实效。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育人观,端正教师的治学态度。《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指出,要将师德师风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如何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在保证公平的同时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有效考核,是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长期稳定的重要内容。

  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刻不容缓

  

  (北京市平谷中学校长 韩同宇)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青年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在此,我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爱生敬业,无私奉献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基础。敬业与奉献是一切的起点与基石,我们要在青年教师身上看到拼搏、敬业、爱生、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表率作用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真正的教育是塑造灵魂,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就需要优秀的人去影响。那么,让自己优秀应该是青年教师永恒的追求。

  三、格局、大气,是青年教师的必备品质。青年教师身上要有书卷气,要有学习意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与学识,用“宁静致远”的气质去深化感染学生,让书香与文明浸润学生心灵。

  四、青年教师要树立“无功便是过”的思想,争做学校发展的有功之人。青年教师要不断反思和追问自己:我为学生成长做了什么,我为学校发展贡献了什么,我在学校的价值是什么?学校应让工作认真、成绩优秀的老师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五、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升教学基本功,提高专业化水平。青年教师要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在各种活动中学习,成长为“脑中有纲、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的优秀教师。

  青年教师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生力军,关系到教育梯队发展的未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刻不容缓。

  “家校协同”

  两会原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学校是教育主阵地,必然要在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孩子、家长和教师遇到的挑战更多,尤其需要家校社协同配合。

  建机立制让家校社充分协同

  

  (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校长 王涵)

  今年全国两会,我最关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建设话题。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亚洲最大的社区——天通苑,这里人口密度高,人员构成复杂。生源多元,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均衡。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携起手来,培养孩子成为社会需要、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

  天通苑学校的家长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家校成长课堂以及家校共育的各种活动中非常积极,因此,学校就要花些精力在家长的培训上,只有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2022年底,奥北森林公园一期向公众开放,这给家校社协同育人带来了新契机,家庭、学校、社区都可以在这里各取所需,更方便联合开展一些教育活动。目前,我们已经在公园开展了体育、艺术、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我们还计划把书法、生物、综合实践课程、读书活动、义卖活动搬到公园里。让校门口的公园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潜,让学校的文化更多地传播到家庭和社区,让更多的家庭、社区受益。同样,天通苑艺术中心、体育馆都离学校不远,我们也将让这些资源为学校所用,以学校文化带动学生成长,以学生成长促进家庭和谐,以家庭和谐带动社会进步,真正实现“立足九年,影响一生”。

  校长的使命就是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为师生发展提供平台,为家庭进步创造机会,为和谐社会奉献力量。

  原文链接:[宣讲之窗]家校社协同、教师发展……书记校长热议这些两会教育话题

  (责任编辑: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