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留学生,为何81%留在了美国?施一公:他们都有一个致命问题!为什么有很多的大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出国深造的时候,最后却选择在别的国家安居,一去不复返呢?

  清华大学的副校长施一公,曾评论清华大学81%的留学生都留在了美国这件事,所说的话真的是一针见血。

  施一公是河南郑州人,1967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父母的影子。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会间接的影响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

  施一公从小就听父亲讲数学和物理知识,尽管他年龄太小,也听不懂,但是他依然觉得搞科研很酷,搞科研的梦想从此在施一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父亲也成为施一公一生中最敬仰的人。

  施一公从小就聪慧过人,他在高中阶段就取得了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成绩,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

  在清华读书时,他的专业课成绩每年都名列前茅。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施一公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进行继续学习,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刚到美国学习时,语言不通成为他最大的阻碍,他给自己规定每天都要学习新的单词,不能因为语言问题耽误自己的学习进程。

  

  在科研上他勤思善学,孜孜不倦,导师对他青睐有加。毕业时,他的导师还公开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赤子之心毅然回国,教书育人

  尽管身在远方,却永远心系故土,就在施一公能够全力施展才华的时候,他委婉地拒绝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研究员的邀请,拒绝了美国提出的优渥条件,义无反顾的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

  在清华,施教授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他每天都在不辞辛劳的工作着,有时超过16个小时以上,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待在实验室里。

  

  施一公在国外时,就已经开始为中国的科研体制出谋划策,他还密切关注着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

  他坦言回到清华并不是为了搞科研,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只有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才能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在育人方面,施一公先生对自己的学生他视如己出,亲自示范给学生看,让他们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到位。

  他每天都会和学生在实验室里一起讨论方法、设计方案,一起做实验。施一公教授更希望能够用自己在外求学的曲折经历,给海外的中国学子做榜样,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如果自己能够正确引导,清华大学将来必然会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心里也满怀赤子之心,以天下事为己任,驱使着他们往前走,为中华民族崛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自己的力量。

  忧心教育,指出留学生面临的问题

  施一公在谈到关于清华留学生,为什么大多数留在了美国的问题时,他指出中国留学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过分安于现状”。

  他们习惯了国外不紧不慢的生活,无法适应国内激烈的竞争压力,即使是清华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遇到诸多的困难。

  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一些搞科研的大学生在国内科技和资金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支持,很大一部分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难度十分巨大。

  

  一些留学生脑子里,已经没有了奋斗和竞争的动力,回国的条件远没有在国外的丰厚,还不如安稳地待在国外。

  国家的富强是依靠无数的人才支撑起来的,人才却不愿回国。这说明我国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这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培养高精尖人才方面,我国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

  也有人在出国留学之后,愿意归国施展自己的满腔热血,但依然不乏有一部分人留在国外。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我们更要让他们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与责任。

  

  我们目前正是需要像施一公教授这种有担当的人,他能够放下名与利,毅然回国,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浪潮中。

  新时代下的青年,需要学习施一公教授的这种优良品质,心中有目标,眼里有方向,胸中有理想,脚下有定力。

  不安于现状,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

  学生的教育问题以及未来的选择问题,虽然会受到环境以及父母老师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本身。

  人生的选择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选择光明坦荡的康庄大道,也可以选择荆棘丛生的小路。

  

  当然也可以是平凡普通的一条马路,选择权在自己手里。就像留学生,他们可以选择留在国外或者回国,这都是他们的意愿。

  但是他们不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安于现状,温水煮青蛙只会让人丧失斗志。人的一生需要奋斗,每个人的人生从来都不应原地徘徊,而是继续向前走下去。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事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个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