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国赛捧杯!全省第二!
昨日
第十三届“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闭幕
华师团队在全国决赛中再创佳绩
以3银5铜的成绩位居全省第二
捧得全国“优胜杯”
3月17日至3月19日,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举行,大赛在数字化办赛、融媒体传播、信息化升级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探索,打造“挑战杯?元宇宙”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首次实现元宇宙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大赛自启动以来,共吸引全国32个省份和港澳地区 3011所院校、142.4万名大学生参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33万个,同期活动参与超300万人次,463个项目进入终审决赛。我校8个参赛项目(含2个国赛直通车项目)共夺得银奖3项、铜奖5项,总分排名广东省第二,再次捧得全国“优胜杯”。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群众性、客观性、交流性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激发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社会化能力。
下面
我们一起来看看
华师获奖的团队吧
银奖团队风采
绿防科技
——绿色可降解超防水纳米材料的开拓者
团队负责人:万博林
团队成员:项浩晟、黎彬、郑梓铭、陈基发、陈思艺、常天、郑安淇
指导老师:张振
学院: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项目介绍:现有纸基材料的防水处理多采用塑料淋膜工艺,但一次性塑料难以降解,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人体健康。绿防科技创新性提出从木浆和秸秆中提取纳米纤维素,经过表面改性等加工工艺制备出绿色可降解的超防水纳米材料,主要应用在纸基包装。项目核心成员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5项,发表10多篇SCI论文,团队发表15篇SCI论文。目前,团队已与8家企业签订意向订单和合作协议,项目应用前景广阔,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捷创科技
——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检测miRNA的肺癌早筛领航者
团队负责人:李舒晴
项目成员:邝志杨、黄颖杭、郭宝盈、马浩森、黄佳仪、尹小伊、赖众莹、肖倩怡、王正印、孙贝妮、吴楚红
指导老师:蔡松亮、郑盛润、张舒瑜
学院:化学学院
项目介绍:捷创科技团队针对现有肺癌早期筛查技术的痛点,设计出全新的检测池产品用于肺癌标记物miRNA的定量测定,为使用miRNA检测进行肺癌早筛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对标市场同类产品,本项目装置测试效果优异,成本低且检测时间短,适用于多种研究领域,能弥补甚至替代目前miRNA检测方面的产品,应用于肺癌早筛市场潜力巨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此外,团队现已与五所高校、七所企业达成了长期合作发展关系,团队成员致力于普及肺癌早筛,守护国民的健康未来!
易针鉴影
——高性能光声探针实现疾病精准诊断
团队负责人:陈诗慧
团队成员:任振烨、苏丹妮、许梓烁、黄储坤、何曼瑜、肖颖君、黄鸿彬、叶明炬、许金媛
指导老师:刘升建、李庆端
学院:化学学院
项目介绍:易针鉴影致力研发高性能有机分子光声探针,推动光声成像材料中国智造,助力实现2035健康中国计划。产品依托前沿光声成像技术,具备酯基取代策略、“D-A”给受体单体聚合策略和水溶液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工艺三大技术优势,成像更清晰、成像深度更大、生物相容性好,填补了超声成像、激光成像等传统成像技术难以满足的成像领域“应用空白”。
铜奖团队风采
华谱药检
——手性药物高效检测专家
团队负责人:张舒媛
项目成员:朱少丹、吴佳琳、陈思敏、蔡欣婷、赵欣怡、蓝宛榕、叶卓幸、肖镂钰、严逸伦
指导老师:章伟光、汤西豪、范军
学院:化学学院
项目简介:华谱项目团队是一支充满激情与创新的团队,致力于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高性能、高效率、低成本的药物检测与分离提纯产品,革新高效液相色谱柱,打破国外对色谱填料技术的垄断,助力生物医药发展新格局。依托广东省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华谱团队成员深耕手性色谱柱核心技术多年,创新合成工艺,现已研发出华谱系列色谱柱产品,提供高效精准的药物检测和药物分离提纯的中国方案。
华纳粒检
——中国多角度纳米测量仪器先行者
团队负责人:李静雯
项目成员:曾仕峰、邱斯杰、黄桂琼、方静敏、胡婧、徐炳权、林意明、方鹏超、石樱丽
指导老师:陈淼、韩鹏、屠新曙
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项目介绍:华纳粒检——中国多角度纳米测量仪器先行者,是专业研发纳米颗粒测量仪器,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权威、真实、准确的颗粒稳定性、尺寸等颗粒信息的团队。本团队在传统动态光散射技术的基础上扩展,研发了七通道硬件相关器以及配套的硬件与算法,于2021年7月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多角度动态光散射粒度仪,实现对颗粒的全方位检测。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测试,误差低于5%,符合国际ISO测量标准,实现非接触式、快速的准确测量。
佳材锂能
——高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引领者
团队负责人:林佳
团队成员:钟伟森、王子玥、纪洁泓、徐晶、彭盈盈、周阳、王可迪、钟超诚、傅莉、沈雯瑶
指导老师:林晓明、侯永雄
学院:化学学院
项目介绍:当前市面主流锂离子电极材料普遍存在密度低、比能量低等痛点。佳材团队致力于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制备锂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有效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锂离子电池储能需求。团队由跨年级、跨学科的成员组成,在商业化模块与技术模块各有所长,秉承为高性能锂电赋能的初衷与愿景共同前行。
益芯净水
——助力乡村振兴的净水“饮”领者
团队负责人:吴嘉乐
团队成员:雷可儿、彭懿菲、代芸、苗苗、杨思敏、陈然、罗宁
指导老师:应光国、杨海燕、崔惠斌
学院:环境学院
项目介绍:益芯净水项目基于广东省攀登计划立项,创新自主研发镧修饰的多孔陶瓷净水技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设计出固定式和便携式两种净水装置,定点服务于存在饮用水水质微生物污染的乡村地区;同时从装置推广、饮水意识提升、水质检测三方面开展服务,巩固提升乡村饮水质量。产品无需能源,滤芯可再生、无需更换,性能优异且价格低廉。项目致力于改善偏远乡村地区千万村民的饮水现状,成为乡村净水“饮”领者,助力乡村振兴。
卫涞环保
——全链条污水治理解决方案提供商
团队负责人:万鑫
团队成员:吴凤儿、徐舒蔚、黄志鸿、叶丹枫、张润生、邓浩仪、雷秋丽、张超、李峻朗、牛国强、王信之、项雪珠、郭梓伊
指导老师:黄明智、易晓辉
学院:环境学院
项目介绍:污水治理行业资源化利用率低、智能化程度低、缺乏全链条污水治理技术与设备。卫涞环保先后研发了四项污水控制及资源化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装备,可有效解决以上痛点。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对水环境治理及质量管控的差异化要求,卫涞环保可为客户提供上述四种技术单一、两元或多元拼搭组合的客制化服务,力求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多场景、全链条的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解决方案。
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
华师团队一路挑战自我
激流勇进
并肩作战
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
绿防科技
——绿色可降解超防水纳米材料的开拓者
力量:团结战万难
绿防科技项目负责人万博林感慨道:整个比赛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在团队作战中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其次是接触到了不同专业的小伙伴,了解了不同领域的知识,增强了临场应变和表达展示的综合能力。同时她还指出,在团队合作中时间冲突是较大难题,比赛会与备考、毕业等问题冲突,团队成员之间时间也较难完全协调,对此他们通过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
法宝:平衡和坚持
在采访中,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基础学业学习和创业比赛时,万博林建议可以将时间进行分隔,集中四天做科研,三天做比赛,时间不容易混乱;同时要有承受无数次失败的心理准备,更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恒心。此外,关于比赛方面,她认为创业型比赛的项目首先要有创新型核心技术,其次项目能够落地,最后组建创业队伍时可选择跨学科组建团队,各自发挥专业所长,团队整体实力会进一步提升。
学以致用助力民生,目光长远敢想敢做
指导老师张振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比赛给予了研究生一个将知识转化成技术,将技术运用于提升民生幸福的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能逐步体验到科研的社会意义。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忙碌在所难免,但收获也能令人欣喜。张振建议同学们,要敢想,更要敢做,思考自己的目标,做好时间管理,明晰定位,将目光放长远,不为自己设限,这样才能在科研与比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捷创科技
——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检测miRNA的肺癌早筛领航者
收获:纵有疾风起,并肩齐前行
“捷创科技——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检测miRNA的肺癌早筛领航者”,这支最初因学院浓厚科研氛围的引领而踏上科研道路的团队在回顾参赛过程时,百感交集:“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对项目内容的钻研、科研的攻关,更有心态起伏期、成员交接期、线上转线下等诸多坎坷和变数。”经过项目的不断打磨完善,团队成员真切地感受到:科研不是一个止步于实验室做研究的过程,还有着庞杂的后续工作。在这个坎坷的过程中,负责人李舒晴表示十分感谢团队成员的支持,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但志同道合最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并一路闯了过来。同时团队成员们都提到,指导老师蔡松亮的鼎力相助对他们来说更是像一颗“定心丸”般的存在。
建议:聚焦深凿,合作求索
谈及参与“挑战杯”等双创赛事,团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经验分享:首先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选题,需要经过市场调研、技术分析,明确其现实意义,贴切国情后细化到具体的某个领域再开展。第二要重视团队合作,发挥队伍所长,跨学科组队则更加注意角色定位。最后是要善于谦虚请教,主动向指导老师及校外创业导师进行探讨,从专业老师和创业者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潜心求真一路向强
蔡松亮副教授认为参加“挑战杯”是一次重要的实践锻炼机会,备赛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蔡松亮在指导项目中非常尊重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个人的意见,因为比赛需要师生双向奔赴才能取得更好成绩。蔡松亮建议参赛同学要在科研实践中出成果,并根据自身现实条件和特长,在团队里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既能凸显自身价值又增强团队整体实力。同时,蔡松亮强调,参加比赛要有理想但不能功利,既不高傲,也不自卑,谦虚好学,不停向强者看齐。
易针鉴影
——高性能光声探针实现疾病精准诊断
起点:志同道合,多元发展
许梓烁是项目创始人,初入大学的一次“挑战杯”项目路演观摩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通往科研道路的种子。许梓烁与展示人苏丹妮结识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于彼此都对创新创业赛事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开始分工从技术端和商业端两个方向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队友,最终构成了现在这支包含由化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学院等5个学院学生组成的多元队伍。作为唯一一支从“国赛直通车”闯进决赛现场的项目,成员们坦言一路走来,有过辉煌也捱过低谷,但不管成功还是暂时落败,他们都始终坚信:奇迹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再小的努力,乘以365都会无比显眼。
建议:保持热爱,无问西东
问及做项目的经验,许梓烁表示,做科研需要耐心、细心和强大意志力,只有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才能够收获成果。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当确定了阶段性的目标,则要学会合理分配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上时间,若是想要加入科研工作,首先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能够运用知识、发挥特长的赛事,明晰自我定位。此外,还需主动关注比赛资讯,放平心态脚踏实地,不断归纳总结比赛密码,方能在赛事中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九层之塔起于累土,金字塔非一日之功
指导老师刘升建教授认为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过程中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学生的表达、展示等综合能力都会得到提升,更能够深入了解技术方面的知识。刘升建建议有参赛意愿的同学,大一大二应尽早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寻找志同道合团队成员,多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发现问题,并在实验室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同时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为大三大四参加比赛奠定基础。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大一大二基础虽然薄弱,但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将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不沉溺于无意义的事物,能力便能不断得到提升。
一次次出色的表现
除了师生们的辛勤奋斗
更离不开
学校多方面的鼎力支持
以赛促学,不断前进
作为“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华师共推荐8个项目参加国赛(含2个“直通车”项目)。为全力备战本次赛事,自2022年6月完成国赛项目推荐以来,校团委以每周一次的打磨频率,组织专家就文本撰写、PPT制作、项目路演、答辩技巧等方面对国赛入围作品进行了20余场院校两级打磨。同时我校全力做好国赛“直通车”工作,共12支队伍积分排名全国前1000,最终2支队伍进入国赛网评,为“直通车”入围国赛网评数最多高校之一。
长期以来,华师高度重视双创人才培养工作,以创新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抓手,为学生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实施学校学生课外科研“卓越英才计划”,建立了“院级立项-校级立项-省级立项”的三级学生课外科研体系,包括各学院的科研培育计划、学校“金种子”项目培育、课外科研一般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报省级“攀登计划”立项。截至2023年3月全校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累计超过3000项,逾万人次参加了校级课题研究,为“挑战杯”系列竞赛培育一批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
近年来,学校“挑战杯”赛事累计获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广东省特等奖51项,保持全国竞赛发起高校资格。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累计获得全国金奖3项、银奖9项、广东省金奖33项。2019年首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团体总分排全国师范院校第一;2020年首捧“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2021年再次捧得“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2022年第十七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6项国赛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夺得全省唯一的国赛特等奖,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再捧“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
九秩芳华
华师学子正当时
适逢九十周年校庆
让我们一起沐光而行
策马扬鞭自奋蹄
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