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走天下|壮锦成“金” “95后”小伙织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崔文灿

  图/受访者提供

  不久前,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职教赛道传来好消息,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毕业生冀麒宇带领的《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项目荣获金牌。

  “互联网+”大赛被视作高科技成果的展示大赛,作为赛道内唯一的非遗类项目,冀麒宇的项目最初并不被人所看好,但这位清远连山走出的壮族小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充满信心,决定一试。

  给冀麒宇参赛底气的,还有多年来他和团队对壮锦生产的四大创新。经过数年苦心经营,近两年来,壮锦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对此,冀麒宇深有感触:“作为非遗传承人,非常荣幸我们能成为这个大赛里非遗文化项目的标杆。希望我们所提供的经验将来能帮助到其他的非遗文化项目。”

  

  冀麒宇

  四大创新改良壮锦生产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清代时,因备受乾隆皇帝喜爱,壮锦成为唯一进入故宫的少数民族织锦,经历过“寸锦寸金”“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的辉煌时期。但随着时代变迁,壮锦日渐衰微,逐渐被新兴纺织品所取代。近些年来,会做壮锦的人越来越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岌岌可危。

  今年27岁的冀麒宇,是壮锦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的幼年时代,是在太姥姥、外婆和母亲一梭梭彩线、一脚脚织机中度过的。

  冀麒宇的家族是清远连山县唯一坚持织壮锦的人家。冀麒宇的太姥姥,出生于清朝末年,织了一辈子的壮锦,经历了它的繁盛与衰微。2009年,当这位壮族女性生命走向尽头时,对身边的人和事都不再记得,却唯独记得壮锦需要后继有人。弥留之际,她拉着后辈的手问:“你们还记得怎么织壮锦吗?”

  那年,冀麒宇14岁,正在读初二,也正是太姥姥的离去让他下定决心,要将壮锦作为一生的事业。高中毕业后,冀麒宇选择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这所高职院校轻工纺织大类专业排名全国领先,服装类设计是学校的最大办学特色,艺术设计专业也能贴合壮锦设计。

  冀麒宇回忆,在学校,他把每一次作业和课题都往壮锦专题研究上靠拢,壮锦也为其专业课提供了很多灵感。每当把壮锦的纹样运用到设计作业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进入学校之前,冀麒宇思考的是怎么样传承壮锦织技,那么入校后,在老师们的启发下,他开始思考如何创新,“非遗想要传承,就要让它融入生活中。”

  彼时,壮锦的生产确实面临些许问题。

  首先就是织机的复杂和昂贵。一台壮锦织机均为手工组装而成,价值三四万元人民币。织机的组装非常复杂,会操作的人少之又少。这样的高门槛决定了培养织娘十分困难,教会别人织锦最短也要耗时一年半载。但经过改良后的织机,较从前简化了一半步骤,从织锦“小白”到能上手,三到七天时间足矣,且织出来的壮锦和从前无异。

  其次,冀麒宇和伙伴们进行了面料创新。从前的壮锦虽美,但面料难逃厚重之感。通过现代纺织技术,加入生物蛋白纤维混纺后,如今的壮锦成品仅有两张A4纸那么薄。

  再次,染色过去也困扰着壮锦生产者。传统的壮锦为植物染色,且仅有黑、红、黄、蓝、绿5种颜色,各项材料配比均靠经验,这就导致成色不稳定。但在科技加持下,媒染剂和辅助剂让壮锦从过去5种颜色变成200多种颜色。

  最后,则是设计的创新。在学习老师指导下,冀麒宇按照潮流趋势,将各类纹样形成数字资源库,如今资源库里集纳了3万多种壮锦纹样,蔚为壮观。得益于前三项的创新成果,他们所设计制作的壮锦,从服饰到家居家纺,运用的场景得到拓宽。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党总支书记黄婷如此评价冀麒宇:“除了学习家族几代人那里流传下来的技艺之外,他更多地结合学校的专业优势、教师资源优势深入学习织锦的创新技法,通过四大创新构建了他自己独有的创新体系来引领壮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合作和发展。”

  

  冀麒宇在“互联网+”大赛展示的部分作品

  壮锦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大创新”降低了壮锦的生产难度,也拉动了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这项事业中。

  大学毕业后,冀麒宇回到家乡,在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太平村办起了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以技术入股、劳动力入股、土地入股的形式,对低收入家庭留守妇女进行工艺和知识培训,号召村里妇女不出村落,灵活就业,用织壮锦的技艺实现家庭增收。如今,冀麒宇的合作社带动了900多名织娘致富,学员普遍一年增收5万多元。

  壮锦带动乡村发展,激活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成为清远连山的真实写照。

  今年,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冀麒宇和织娘们连夜赶制成的一幅壮锦作为广东代表团的礼物亮相香港。成品不仅有万字纹、寿字纹等经典壮锦纹样,还融合了木棉花和紫荆花元素。冀麒宇将这幅作品取名“万寿花”,寓意内地和香港同胞友谊结万年。

  冀麒宇透露,设计、制作这样一幅作品原本需要一年时间,但接到制作任务时,距离7月1日回归纪念日仅有一个月时间。这原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冀麒宇和织娘们昼夜赶工,24小时不停歇,轮番上织机操作了整整3个星期,终于让“万寿花”“盛开”在香港。一位香港市民告诉冀麒宇,看到壮锦时的那刻,有了一种乡愁,文化和民族之间的情感就这样被牵连在一起。

  如今,冀麒宇所在的合作社正牵头规划连山县“壮锦之乡”,壮锦博物馆预计今年年底开馆,活动中心、研学基地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冀麒宇说,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致力于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为更多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助力乡村振兴。

  

  冀麒宇和团队的伙伴们

  新闻加点料

  “三导师”培养体系助力学生创业

  2016年12月底的毕业展览上,冀麒宇一幅8米长的壮锦作品吸引了师生目光,也引发了黄婷老师的好奇。彼时,黄婷负责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和冀麒宇一番长谈后,关于合作社的构想在两人脑海中渐渐清晰。合作社该如何运作?冀麒宇本人有什么优势?如何将村民整合在一起?一场创新创业的谋划蓄势待发。2020年,合作社落地,今年,冀麒宇的项目国赛夺金,黄婷认为这和学校的“三导师”培养体系不无关系——

  思想导师对创业人选的挖掘,可以判断这个人的优势、理想信念、做事的执著程度值不值得学校跟踪培育;专业导师均为行业专家,他们将指导学生技术创新、技术改革、技术引领,比如壮锦色彩的运用、织法的创新,都得益于学校技术导师和实训室、实验室的支持;企业导师紧跟产业先进动态,每次打比赛前的打磨、商谈、辅导,都给了学生新的思路和方向。

  记者获悉,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次获奖,是学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突出工作成果,体现了学校“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立足纺织服装办学特色的办学思路,同时标志着该校在落实新修订职业教育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