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艺术的解读之旅

  原标题:城市文化与艺术的解读之旅

  

  《城市纹章》套装(全三册)

  许瑞生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年1月

  ●马向明

  由许瑞生撰写的《城市纹章》系列第二部《欧洲城市制度的徽记》和第三部《欧洲城市的文化遗产》近日与读者见面了。这样,与2020年出版的第一部《欧洲城市历史文化密码》一起,组成了中文世界关于欧洲城市纹章研究的最成体系的专著,也是国内有关城市纹章研究的奠基之作。

  纹章(coat of arms)起初是个人的徽章、族徽、王室的符号,其后演变出宗教及机构的盾徽,在中世纪,由于城市法人团体的出现,便出现了城市纹章(coat of arms of city)。

  城市纹章是关于城市的集体身份标志的符号。到访欧洲的城市,我们都惊叹其历史文化元素之丰富,街头广场充满着各种传说和故事,特别是来到城市市政厅广场,典雅而古老的市政厅大厦,似乎总是想向你叙述这座城市的不凡历史和传奇故事。在市政厅大门的上方,或是阳台的上方,总会有一个独特而不容忽视的盾徽,这个盾徽不仅显现在市政厅的大门顶、窗顶,还会出现在建筑的顶部,宛如建筑的纹身——它就是城市的纹章。

  城市纹章的产生与城市获得自治权相关。中世纪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欧洲的许多城市从王公贵族手上获得了城市的自治权,从而产生了城市公共管理者和公共管理机构。新产生的市长和市政厅拥有城市的公共印章,这是代表市政厅的,具有合法性的标志,当然要具有可识别性和独特性。于是,城市纹章伴随着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出现而产生。因此,城市纹章是市政自治机构法人团体的代表符号,它首先应用于城市的公共印章,其后扩展到市政厅的建筑上、城市公共市政设施上使用。

  随着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城市的集体身份认同逐步形成,城市纹章,也就约定俗成地成为了一座城市全体市民集体拥有的独特图像标志。这样,城市纹章也就演化成了象征着城市荣誉和尊严的符号,传递着特定的城市精神。

  正是由于其特殊性,各个城市的纹章图案的设计,便是城市市政部门极其重视的大事,故城市纹章是城市文化和艺术延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理解城市历史和演变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欧洲城市纹章含义的过程,既是释解欧洲城市历史文化密码的过程,更是探索欧洲城市演变历史的旅程。《城市纹章》系列的第一部,便是这样一段关于城市文化与艺术的解读之旅。

  既然历史和地域传统转化为符号而进入到了城市的纹章,因而,通过城市纹章的符号解读,也就可以窥探一个城市物质空间背后的历史与传统,这是第一部最令我觉得有意思的一段解读。如德国的城市纹章寓意充满着对黑鹰和双头鹰的无限执迷,其背后是中世纪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印记。而法国城市的纹章中往往出现百合花,而百合花是法国皇室的象征,这反映了法国是欧洲大陆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权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而英国的城市纹章图形,没有像德、法一样与领主、皇族的传统纹章高度关联,而是在传统图形基础上加上了一些产业的元素——这真可谓工业革命的血液流淌在城市的骨子里。而东欧解体后许多城市的纹章是“考古”式地再现远古的历史——有趣地反映了城市对当代历史的态度。

  对欧洲城市纹章的解读,不仅仅是让我们看清城市的艺术特点及其渊源,还可以做得更多。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指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每一件物的背后都是一个由逻辑串联的事实图像。

  如果说世界是由各种事件构成的,那历史便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组成的。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卓越的叙述能力,使得读这一册书时,你仿佛在听一位历史老人在叙述他自身的故事。他带着你,在游历欧洲大陆和地中海的城市后,循着葡萄牙人大航海的脚步登录上下川岛,进而回到广州。在广州十八世纪的纹章瓷中,你看了在亚洲的欧洲纹章图景;而在欧洲城市博物馆里珍藏的外销瓷器中,你却看到了十八世纪的广州城市图景。这是第二部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黑格尔说,艺术是绝对精神的感性展现。城市纹章作为人的创造,是对现实世界的文化抽象造就的图形符号,也是城市精神象征的图形表达。而精神一旦产生,便又会对物质世界产生统摄作用。《城市纹章》系列的第三部《欧洲城市的文化遗产》研究的,正是城市纹章对欧洲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的影响。作者以深厚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对各类历史地图的解读,和对与城市纹章相关建筑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城市纹章这一精神符号对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和公共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在作者的分析中,城市纹章不是简单的符号,它宛如城市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城市公共场所中发挥出统摄的作用,使得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公共空间中得以显现自身。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欧洲的城市风貌是如此地具有历史感。

  每个城市的历史都是独特的,当每个城市的风貌都有自身的历史感,那一个国家的城市,就会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和特质。

  在中文世界里,对纹章的专门研究不多。从2002年开始有了对法国、英国文献的翻译,“城市纹章”的中文名词,便是首次见于法国纹章学家米歇尔·巴斯图鲁(Michel Pastoureau)纹章学著《纹章学:一种象征标志的文化》的翻译件中。许瑞生所著的《城市纹章》三部大作,可以说是中文世界中首次出现的城市纹章专著。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急剧的城市化进程,让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城市的风貌特色和城市的文化特质。许瑞生以丰富的史实和严谨的分析研究,通过《城市纹章》三部大作向我们展示了欧洲城市的特色如何源于自身的历史过程和地域特点,这种历史过程和地域特点又如何通过转化为符号而使自身在场于当下,当今我们见到的欧洲城市风貌,正是通过符号的中介作用,历史得以打开自身而向我们展现,而城市,正是在这种历史与当下的交融中,显得如此的精彩多样。

  中国地大而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城市的风貌,也具备丰富多样的潜质,潜能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能否从城市自身独特的历史过程和地域特质中吸纳养分来涵养自身。这是《城市纹章》三部曲给予我们的启示。

  (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