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挖出一口金丝楠木棺材,重达1500斤,揭开千古“黄金头”谜案

  自古以来,神州大地上的奇闻异事数不胜数,其中有神神道道的寻道者,也有遁入山林不知所踪的才子佳人,但更多的却是和金银珠宝有关。

  譬如南宋丞相史嵩之的故事,便在当地茶余饭后为人所津津乐道。

  传闻这位名盛一时的丞相劳累一生,最终病死于床榻之上,其家人便按照当时的葬礼习俗,将其停棺数天后再选良辰吉日下葬。

  然而没想到的是,刚过几天,这个丞相的头颅却不翼而飞,现场还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仿佛是这个头颅凭空消失一般。

  

  而之后不管是官府,还是江湖上的奇人异士,都没能找回到史嵩之的首级。

  为了避免尸身留太久出现变故,他的家人不得不用黄金铸造了一个“头颅”,然后派能工巧匠,按照史嵩之的样貌雕刻上去,最后让史嵩之身首合一,安然下葬。

  这个故事长久以来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谁也没能想到的是,千年之后的一场盗墓案,却意外揭开了这个“黄金头”的故事。

  2011年,宁波余姚的一个小镇上,出现了一起盗墓事件。

  

  由于小镇深处山林当中,周边邻居大多数都是熟面孔,因此当地人对外来面孔十分敏感,在这里居住了好几代的他们无意中就发现,经常有些人鬼鬼祟祟地前往镇子附近的一个山丘上,不知道干些什么。

  这种鬼祟的举动很快就引起了镇民的注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好事者便也趁着夜色偷偷上去一探究竟。

  但没想到的是,这一探,就此解开了一桩千古谜题。

  原来,村民发现这群人是盗墓贼,而他们在干的事,自然就是挖掘古人的坟墓。当警察和考古学家赶到的时候,这群毛贼早已听到风声跑走,但盗洞及当中的坟墓陪葬品却留在了原地。

  

  经过专家们的紧急抢救发掘,发现在盗洞底下是两座清朝的坟墓,而在清朝的坟墓底下,居然还有着一个宋朝的坟墓。

  由于清朝的坟墓长时间与外界进行了接触,其中的文物已经大部分出现了风化和破损,但埋在底下的宋朝坟墓却带给了专家们惊喜。

  原来,这座宋朝的坟墓主人,正是南宋时期的丞相史嵩之及其夫人。

  在专家们打开史嵩之的坟墓后,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被尘埃覆盖了数百年却没有遮掩其光泽的棺木。

  

  经过专家们的鉴定,这副棺木居然是采用金丝楠木打造的,并不像其他常见坟墓那样用寻常楠木打造。

  要知道,金丝楠木是我国特有珍稀植物,由于少虫害且木材质地良好,在阳光下常有金色浮现在木材表面,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常被用于皇家仪式、官庙建造等高级场合,并且在使用规格上也颇受限制。

  一般的大臣在葬礼上使用算是逾矩,被发现后,其家人是要被加以惩戒的,哪怕是有功的大臣,也极少能够使用全套打造的金丝楠木。

  然而史嵩之的棺材居然全是金丝楠木,甚至重达1500斤,真正价值不可估计。

  

  这个发现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史嵩之作为一个南宋丞相,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配享皇家待遇的功绩。

  且这金丝楠木都有如此的价值,那么棺材当中是否还有价值更胜于此的东西?难道说在民间流传的所谓“黄金头”是真的确有其事?

  这让专家顿时提起了精神,于是在准备万全之后,便正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棺材。

  得力于金丝楠木打造的棺材,内部史嵩之的尸身保存的相当完好,并没有出现腐朽或是虫蛀后无法辨认的情况,史嵩之的尸身也展现在了专家们的面前。

  

  与传说不同的是,史嵩之的尸身并不像是民间流传的那样有着黄金打造的头颅。相反,他的头骨不仅保存地相当完好,甚至由于脱水的关系,他面部的肌肉居然还有所保留,没有完全受到风化的影响。

  随着棺材的起盖,这个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谣言终于得到最终的答案。

  但既然历史上并没有出现史嵩之头颅不翼而飞的事情,那这个谣言又为什么会出现呢?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对于讲究丧葬的中国人来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已经刻在了骨子里。若无深仇大恨,怎么会有人凭空污蔑史嵩之身首异处,不得好死呢?

  

  这还要从历史背景入手。

  史嵩之作为南宋的丞相,这个地位在太平盛世算是文臣之首,但在内忧外患的南宋,这个位置却并没有想象地那么好坐。

  根据《宋史》记载,史嵩之担任丞相时期,南宋在军事上还不像后来那么虚弱,对外胜败两分,依然有一战之力。

  而史嵩之在1233年曾与蒙古人签订合约一起攻打金国并收复失地,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大胜之后,当时的统治者宋理宗便打算撕毁条约背刺蒙古,进一步收复洛阳等失地。

  

  史嵩之作为当朝丞相,在仔细衡量过利弊之后,便选择当了“主和派”,没有同意皇帝的看法,而是坚定地选择与蒙古和谈,待休养生息之后再另做打算。

  于是史嵩之在史书当中就被扣上了求和派的帽子,最终被皇帝冷落,在家颐养天年。

  而黄金头的传说,很可能来自于两种因素。

  第一是当时的宋朝官员贪腐风气盛行,时常贪墨军事资金或是垄断土地以满足家族利益需求,使得当时的上下阶级矛盾极其锐化;第二种便是史嵩之作为“求和派”,在当时的社会风气看来,即使算不上奸贼,但绝对也说不上是忠臣。

  

  于是在两者交集之后,便以讹传讹出现了黄金头的传说,并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当然,历史的真相已经被掩埋在时间的尘埃当中,考虑到史嵩之在史书上并没有得到过多的赞誉,同时也没有得到皇帝赏赐的记录,他虽然没有用黄金制造的头颅,但却有皇帝丧葬才配使用的金丝楠木,恐怕这个传说当中的部分描述,或许还真的不是谎言。

  但不管怎么说,专家们在考古过程中的发现,还是为这个流传数百年的“黄金头”谜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