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经典战例之孙子兵法第十二篇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浅析:
在本篇中,孙武介绍了用火攻烧毁敌方的营寨、粮草、辎重、仓库、粮道等五种形式,指出了火攻必须具备的条件:要看天时,要选择有风的日子,要用兵配合等。但火攻的破坏性是很大的,无论是人还是物资,一把火烧光,就再也没有了。因此,孙子说,“火攻”不过是“兵攻”的辅助手段。这就是“借助”的思想,借助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条件,发展自己,打击敌人。
值得注意的是,孙武在篇末提出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观点,再次强调了战争对于国家、人民的重要性。这表明孙武对于战争持审慎的态度。
佐常言道,水火无情,军事家将之运用到作战中,常常会对战争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国演义》中,火攻战例很多,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而诸葛亮更是将火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官渡之战,曹操一把火烧了袁绍乌巢粮草;赤壁之战,曹操却被周瑜火烧了战船;没想到夷陵大战,刘备又被陆逊火烧连营。为什么三国三大战会连败于火攻呢?有人搞笑说,东吴小子简直是一群纵火犯,而曹操刘备两个老男就是不长记性,那么其中有没有些正经道理呢?我看是有的。
孙武在《孙子兵法》的第十二篇“火攻篇”中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有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因。”火人就是放火烧居民和城寨,如蒋钦、周泰火烧张英寨,夏侯渊火烧杨昂寨;火积就是放火烧敌人的粮草,如曹操乌巢烧袁绍粮草,刘封、孟达火烧曹操粮草;火辎就是放火烧敌人的车辎重物,如史涣放火焚粮辎,张绣火烧吴营;火库就是放火烧敌人的武库,如马超放火劫曹营,马岱放火赚孙礼;火队就是放火烧敌人的军队,这种例子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如诸葛亮火烧新野、博望、盘蛇谷、葫芦谷,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连营等。孙武所举的五种火攻之法,在《三国演义》中都有所体现,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的以火为号,以火为诱,火烧山林、谷口,都是对《孙子?火攻篇》的发展。
经典火攻战例
赤壁之战
曹操占领荆州后,准备率军东下,平定江南孙权。在诸葛亮、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决定抗击曹军,召回在外练兵的周瑜。周瑜先用计除掉了荆州水军首领蔡瑁等人,然后黄盖用苦肉计诈降,准备火烧曹军战船。由于北方将士不习惯水战,曹操接受庞统的计策,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起,铺上木板,以便进攻。最后,曹操战船被大火烧着,散又散不开,火势顺风蹿上陆地营寨,再加上孙权、刘备各路兵马的截杀,曹操八十万大军损失大半,仓皇逃回许昌,天下三分的雏形由此形成。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之间的巅峰对决,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第一战。在关羽的帮助下,曹操斩杀袁绍两员大将——颜良、文丑,挫伤袁绍锐气。不过,袁绍兵马多,粮草充足,能够打持久战。曹操眼看就要断粮了,袁绍集团的谋士许攸前来投靠,献计夜袭乌巢。那乌巢是袁绍的屯粮之地,却被曹操一把火烧了,袁绍集团因而军心溃散,被曹操一举击破。
夷陵之战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谏,率领大军伐吴。开始的时候,蜀军锐不可当,相继攻占峡口、秭归等地,大败孙桓、朱然,斩杀潘璋、马忠。此时,吴国求和,刘备却不懂得见好就收,反而严辞拒绝。孙权没办法,只好任命陆逊为都督,抵挡刘备。陆逊坚守不战,相持半年,刘备移兵山林避暑。陆逊瞅准时机,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刘备落荒而逃,没脸再回成都,最后病死在白帝城中。
上方谷火烧司马懿
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屯兵渭水,两军交战,互有输赢,但自从司马懿中计脱险后,魏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诸葛亮派马岱伏兵葫芦谷,派高翔用木牛流马运粮,尽管让魏军劫去。半月下来,魏兵截获粮草无数,且得知蜀军屯粮之所在上方谷,且诸葛亮不在祁山大寨。于是,司马懿吩咐诸将领兵劫祁山大寨,自己带两个儿子到上方谷烧蜀军粮草。到了谷中,山上放火,引燃谷中柴草地雷,司马懿父子眼看命丧于此,天上却下起雨来,救了司马懿一命。此后,司马懿龟缩在渭北大寨,无论如何不肯出战,硬是把诸葛亮给熬死了。
火烧博望坡
在徐庶的指挥下,刘备曾夺得樊城,大败曹仁。曹操挖走徐庶后,以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为副将,领兵10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吩咐关羽埋伏于豫山,张飞埋伏于安林,赵云、刘备诈败诱敌深入。夏侯惇见赵云、刘备军容不整,未战几回合便走,催促大军加速前进。夜深风起,曹军到得博望坡,刘封、关平放起火来,赵云、关羽、张飞三段厮杀,大败曹军,夏侯惇等人狼狈逃回许昌。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山第一计,树立了他在军中的威信。
火烧新野
诸葛亮在博望坡火烧夏侯惇10万大军后,曹操起兵50万想要一举扫平江南。南攻荆州,刘备驻守的新野首当其冲。此时,刘表已死,刘备却不忍心夺取荆州,只好带领百姓前往樊城暂避。诸葛亮吩咐赵云,在新野城内房屋上多藏硫磺焰硝等引火之物,等到傍晚曹操军队进入城中,借助风势放火。果然,曹仁傍晚引兵入城,被赵云纵火烧得仓皇而逃,又被关、张厮杀一通,损失惨重。火烧新野,直接给曹操来了个下马威。
火烧藤甲军
为了平定南方的叛乱,使南蛮王归降,诸葛亮费劲了心思,前后共擒拿了孟获七次。第七次时,孟获借兵乌戈国,搬来藤甲军,那藤甲军刀枪不入,十分棘手。诸葛亮吩咐魏延半月内连败十五次,诱敌进入盘蛇谷。那盘蛇谷内早已堆满柴草火药,周围埋伏兵马,等魏延出去后,伏兵扔下擂木炮石堵住谷口,射下火箭,点燃柴草,盘蛇谷立刻成了火海。可怜三万藤甲军,最后都成了烤肉。诸葛亮又派之前的降兵引诱孟获前来,将其擒住,孟获心服口服,从此归顺蜀国。
濮阳之战
曹操为报父仇,倾巢而出攻打徐州,吕布在背后捅了一刀,端了曹操的老窝。曹操闻讯赶忙回师,在濮阳城外却又被吕布连胜两场。曹操求胜心切,再次中了陈宫的奸计,被大火困在濮阳城内。典韦保护着他从北门杀到南门,出去时曹操却没跟上,还差点被吕布活捉了。后来,典韦又杀进城中,带他从东门突围,曹操又被大火烧了手臂,幸亏典韦和夏侯渊来救,他才得以逃脱。后来,刘璋手下的别驾张松在校场还拿这件事讥笑曹操。
徐盛大败曹丕
刘备死后,曹丕趁火打劫,发动五路大军攻蜀,没想到诸葛亮在家就挫败了他的计谋,更可恨的是吴国跟蜀国竟然再次结盟。曹丕暴脾气上来了,下令打造龙舟,要亲自带兵伐吴。当年周瑜手下的一个小将徐盛毛遂自荐,愿退魏兵。徐盛在长江沿岸插满大旗,又用青布裹着草人,吓唬曹丕。当时没有望远镜,隔着长江曹丕也看不清楚,就信以为真,下令退兵。曹丕被徐盛追杀到淮河,突然又冒出个丁奉,火烧芦苇,把龙舟也烧着了。最后,曹丕像他爹一样灰溜溜地回去了。
濮阳之战
西晋灭吴是《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战,临了也得让火再发挥一次作用。蜀国亡了,吴国的孙皓还是不消停,看谁不顺眼就杀谁。晋武帝司马炎一咬牙,下令王濬、杜预兵分两路伐吴。孙皓听信岑昏的计策,在长江埋下铁锥、横上铁索,妄图阻拦王濬的水师。王濬在木筏上安置大型火炬,撞断铁锥、烧断铁索,顺江而下,吴军望风而降,孙皓只好举白旗了,吴国就灭亡了。
评: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用“火”的地方有32回,除却第六回中董卓火烧洛阳,第29回中孙策火烧玉清观,第117回中魏兵蜀宫放火外,其余近30回都是以火为攻战之术,而在这近30回中采用火攻之术有40次之多。《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将帅兵士还是军师谋士,都喜欢放火,而且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周瑜、诸葛亮、陆逊、袁绍、姜维、司马懿等这些大人物都使用过火攻之术,而其下的蒋钦、甘宁、赵云、王平、吕蒙、丁奉、张球等大将自不必说了,就连最为卤莽的张飞也放了两次火,其中在第70回中的火烧张颌寨,还是张飞自己想出来的。可见在《三国演义》中“火攻”毫无疑问是其最为重要的战略战术,“火攻”不仅用的最多,而且用的也最为精彩。从火烧乌巢、火烧博望、到火烧赤壁,火烧连营,这些火攻不但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和脍炙人口的地方,更是中国军事史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