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府兵制”的产生与瓦解有何历史意义?

  全文共1810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军事是维护统治者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古代,更是无可替代。

  唐朝是一个拥有一千二百多万亩土地的大国,它的疆域的扩展和边境的战争,是不需要向朝廷报告的。

  

  而唐朝的军队大多都是来自于草原,为了抢占主动,需要快速的做出应对,同时又要确保一个将领能够在不招募士兵的前提下,打出一场胜仗,同时又要确保一个将领能够在不招募士兵的前提下,打出一场胜仗,同时又不能对朝廷构成太大的威胁,因此,唐朝才有了现在的军制。

  唐朝的户口系统比较健全,郡县也是按照一定的级别进行分级的。这就为府军制的推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这一次的“府兵制”,其实质就是将士兵和农夫结合在一起。一旦发生战争,农民们就会离开他们的家庭,去参加战争。

  这样做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国家不再需要养军队,而是可以投入更多的财力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唐代的国土面积和繁荣繁荣,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了“府兵制”。今日,我们将见证唐朝军制的建立与废除。

  

  第一,按部队招募新兵

  府兵制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重要的军事体制。在唐朝初期,国家建立了一套以征募兵役为主要内容的府兵制。唐朝官府根据具体情况,将普通百姓按财富高低分为九等。

  家中有三个男丁,家境一般,家境一般的,都要出一人,这个人被称为“府兵”。以那时的人均寿命来看,府兵就是终身服兵役,这是一种强制士兵在五十八岁以前退伍的强制要求。

  唐太宗贞观时期,府县共675个,分上、中、下三等。八百人,六十万人。

  

  第二,军械的事情,就交给朝廷去做了

  大唐的兵马有些特别,以往的兵马,兵马都是由朝廷供应,但是现在,大唐的兵马,却是要配备弓弩,大刀,还有一顶帽子,还有一种叫做“九斗麦”的兵马。

  这些军火平时都是掌握在地方官方手中,如果发生了战争,他们只需要拿着官方颁发的军火证明就可以了。另外,对于那些在边界驻守超过一年的军人,也会得到政府的补助。

  由于府兵的武器、物资都是由朝廷提供,朝廷只要对他们加以管理、奖赏即可,这种供给方法给唐朝省下了一大笔钱,一年粮食十二石,一年绸缎十二匹,相当于六十多万大军。

  如果整个国家的军队都要靠国家来支付,这是一个很大的开支。如果能推行府兵制,那么所有的开销都由府兵制承担,那么就能减轻朝廷的负担,将更多的钱财用在经济、文化和民生上面。

  

  在唐朝,兵制下,兵员自备,但兵制下却有一种特例,那就是御林军。

  北衙禁军隶属于大唐帝国,总人数超过三万,和一般的兵马不一样,北衙禁军属于自成体系,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有朝廷供给,而且还有赏赐,全部都是官府出的钱。

  第一个问题:“府兵制”的承传和对魏晋南北朝军事体制的发展

  从北魏开始,府兵制就已经形成,自北周至隋炀帝,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到了唐朝,府兵制已经趋于成熟。

  唐太宗、李世民等人制定了一整套的军事体系,使大唐得以大一统,然而,这一体系的确立却未能持续很长时间。

  隋文帝时代,唐朝继承了隋朝与均田制相结合的传统,直到唐朝,这使得府兵制更为稳定,但同时也使得军力衰败。

  

  第二,“府兵制”在贞观年间达到了鼎盛

  李世民登基后,将隋末年的藩镇一扫而空,创建“真”国。贞观时期,大唐北方有突厥,东方有高句丽,为守卫边关,扞卫帝国的战略,于是将原来的军事重地,改成了“折冲府”,以长安城为重地,轮番镇守边关。

  但在唐朝,大部分的军人都是富庶的农夫,没有皇上的号令和兵部的“虎符”,是无法调动军队的,否则就会被当地的将领所把持。

  战争结束之后,就连具体的日子,都已经定好了。可以说,在李世民的时代,大唐的兵马可谓是如日中天,对于这一点,唐人引以为傲。

  

  第三、“均田制”的解体导致了“军伍”的消亡。

  唐朝立国之时,边塞局势紧张,而府兵制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唐军的兵力不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

  唐高宗、武则天时代,由于战事较少,所以军部的弊端也就显现了出来,军部的兵员经常无所事事,不受重视,甚至出现过逃兵的情况。

  唐高唐宗睿宗时期,由于“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府兵制”逐渐走向了没落,而这种没落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奢侈和土地的兼并而引起的。

  到了玄宗时代,因为边境线越来越长,兵役越来越多,大唐再也无法维持边境线的稳定,最终,兵丁被征召入伍,兵丁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唐朝前期,府兵制对开拓边疆,巩固边疆,节约军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由于其建立在均田之基上,属于“军农合一”,面对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使其丧失了发展的基础,最终走向了崩溃。

  参考文献:《唐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