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学旅行的特色大学科技研学-汇景研学
原标题:高校研学旅行的特色大学科技研学-汇景研学
高校研学旅行的特色大学科技研学-汇景研学
上海交通大学位于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是教育部直属,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七所“211工程”、首批九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6年(光绪22年)由清政府创立、盛宣怀督办的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之一。
研学旅行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名校氛围,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在一流学府参观校园,走进图书馆,瞻仰大师风范,近距离接触3D打印、船舶科学,并动手制作一架船模。
一、 活动特色
★名校游学:邂逅上海交通大学,体验名校氛围
★图书馆参观: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感受伟人精神和情怀
★董浩云船舶馆:了解中国船王一生传奇,学习船王爱国精神
★交大午餐:享用上海交通大学午餐,我是小小大学生
★3D打印:尖端技术,3D打印技术认知
★船舶科学:交大优势学科船舶海洋工程,体验大学课堂,我是小小大学生
★船模制作:研学导师指导,了解船舶原理,动手制作一架小船模
二、行程安排
【9:00 抵达上海交大】
抵达著名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研学导师讲述今天的活动安排、强调在游期间的安全守则。
【9:00—10:00 交大校园——亲密接触,参观校园】
上海交通大学诞生于1896年,初名“南洋公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等办学传统,为中华民族造就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她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10:00—10:30 交大文化——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图书馆的建筑外形简洁、庄重,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面向华山路的红色外墙上隐约看到钱老微笑的面庞,眼光向前,似乎正凝视着玻璃幕墙中显现的“两弹结合”导弹,体现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理念。
图书馆总用地面积9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馆藏钱学森同志文献、手稿和书籍61000余份,珍贵图片300余张,实物近700件。馆内设有多功能厅、专题展厅、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
【10:30-11:00参观校史馆】
1996年4月8日,容爱国主义教育与校情、校史教育于一体的交大校史博物馆在交大徐汇校区老图书馆内正式落成,展厅面积有六百多平方米,内设“校史陈列”、“交大两院院士图片资料展”、“林同炎教授展室”三个基本陈列。以学校建立发展为主线。分解放前、解放后及校友等部分,展示各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图片、史料等内容。
【11:00-11:30参观董浩云船舶馆】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于1896年)联合创办,设立于交大新中院。楼高二层,西式建筑,内有天井,是学校早期学生宿舍,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充溢着历史的沧桑况味。
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内有中国航运史馆和董浩云陈列室,将作永久陈列。中国航运史馆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及航海贸易物品,概括反映了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
【11:30-12:00学士服拍照】
参观结束后,让我们的研学导师带领大家穿上学士服,学士服是学位获得者在穿戴的表示学位的正式礼服,是其获得学位的、有形的、可见的标志。今天我们在上海交大穿上学士服合影,今天我也是大学生啦!
【12:00—13:00 午餐】
在上海交通大学食堂品尝美味午餐,亲身感受上交学子的生活氛围,用心记住我们在上海交大期间的点点滴滴。
【13:00—13:30 交大科技——近距离接触3D打印】
上海交通大学在3D打印领域成果突出,3D打印的出现,颠覆了原有的工业生产思路,被称为是工业4.0时代的先驱,未来3D打印机会为走进千家万户,一起在交大观看3D打印接的工作进程,了解先进的3D打印技术。
【13:45—14:15 交大课堂——上海交通大学强势学科:船舶海洋工程】
上交船舶与海洋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众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以及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力在国内傲视群雄,无可匹敌。我们邀请船舶海洋工程的研究生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课程,要知道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都凝结着上交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智慧。
【14:15—15:00 亲手制作——水陆通行船模】
水陆通行空气动力快艇采用了空气动力推进,能够在水面和陆地上纵横驰骋。让我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学习制作这款船模,了解其中一些特殊设计的流体力学知识。制作完成后,进行陆地航行比赛!
【15:00—15:30 集合、自由合照、返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