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博导发39篇SCI论文,将科研经验分享给学生
他发表SCI论文39篇,可供培养博士生的科研经费49.2万元,他是年轻的“90后”博士生导师,武科大机械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李梓响~
科研帮助李梓响从迷茫混沌中闯出。刚开始读研时,李梓响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曾对未来的生活有着迷茫。在不断的探索中,他逐渐发现自己在科研方面有些天分。人机协同双边装配的能力规划与作业调度,可重构人机协作双边装配生产与维护协同作业的智能调度优化研究,动态不确定环境下人机协同装配的知识型智能优化研究......他一直在科研路上前行。
“科研与教学可以并行。”李梓响说。作为青年教师,李梓响认为,导师的职责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分享给学生。
新一代的硕博士,在学术圈崭露头角:
博士生发表16篇SCI,研究填补领域空白!
陆帅华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2019级博士生,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与人工智能的交
叉算法开发研究。目前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5篇,一作总影响因子达114,总被引500多次。
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针对杂化光伏材料和低维磁性半导体的机器学习材料设计软件和材料数据库,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
东南大学是陆帅华高中时期的理想学校,在成功获得保研资格之后,陆帅华便坚定选择在东大继续深造,并加入王金兰教授的课题组,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算法开发研究材料筛选方面的研究。
研二时,他选择了硕转博,开始了“每天都在河边对着自己的倒影练剑”的博士科研生活。他深知做科研不能一直踩着前人的脚印,需要打破固有思维,做出自己的东西。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开始跨学科研究,博士期间,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针对杂化光伏材料和低维磁性半导体的机器学习材料设计软件和材料数据库,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
凭借着突出的科研成绩,陆帅华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双方导师的资助,在产生了40余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师从世界顶级物理学家、德国科学院院士Matthias Scheffler教授。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他说:“希望可以在国外继续进行科研训练,学成归来后进入高校,成立自己的课题组,将所学回报给祖国。”
博士毕业3年成为985教授
她获得国家优青项目资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佩瑶教授主要从事光电分析化学研究。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要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nalytical Chemistry、Small、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学术期刊上。
杜佩瑶2012年至2018年在南开大学硕博连读攻读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其间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联合培养一年半,博士毕业后在天津大学工作三年,2021年10月入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年获国家优青项目资助。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杜佩瑶说,一篇篇科研论文的背后是长期的汗水挥洒,“我每天都有一个计划表,何时做什么已经规划好了。在非工作日工作,凌晨休息都是常态。”
杜佩瑶做科研不仅勤在争分夺秒抢时间上,还勤在与同行专家的交流学习上,读研至今她已参加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先进材料与技术研讨会、环境与健康分析化学前沿会议等大型学术会议超过15场。虽然经常舟车劳顿,但她坚定地认为:“和领域内专家教授探讨学术课题,能够帮助我快速成长。”
优秀!博士生一作发4篇Nature子刊!
“未来我会把自己热爱的学术之路坚持走下去,也希望能继续开发出更有价值、更具实用性的前沿技术,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为人类健康带来福祉。”陈亮如是说。
陈亮,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李大力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编辑技术,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的身份在Nature Biotechnology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 上发表4篇文章;申请12项发明专利(3项为PCT国际专利,2项已授权);受邀参加哈佛大学医学院Genome Engineering Seminar并做报告;两次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还曾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华东师大优秀共产党员、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等荣誉。
成果背后是经年累月的艰辛
2018年,陈亮加入李大力教授的Dali group,正式开始研究生生涯。
起初,超高的实验强度令陈亮有点窒息。陈亮所在的BE小组平时几乎没有休息——太苦了。
但师兄张晓辉(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PI)的劝慰激发了陈亮不服输的劲儿。
在这种“拼”的工作常态下,我们成功开发了超高活性的胞嘧啶编辑器hyCBEs和双碱基编辑器A&C-Bema。两项成果分别刊登在Nature Cell Biology及Nature Biotechnology,并且Nature Reviews Genetics,Nature Cell Biology配发了成果亮点评述,成果也获得了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网等媒体报道。
与导师李大力(第一排为李大力,第二排左一陈亮)
陈亮希望可以从底层克服传统碱基编辑技术的缺陷,提供更具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型编辑器。
但新技术的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0年5月到8月期间,前期上千次转染实验的重复测试都没有好的阳性数据产出;2022年上半年疫情、胃疼/湿疹越来越严重、投稿也两次被拒……情况一度十分令人沮丧。
但最终,在导师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陈亮他们再次获得两个新技术的突破。第一个是成功开发新一代“精准安全”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9,将DNA/RNA脱靶事件降低到背景水平,有效解决了传统ABE潜在的各类脱靶隐患,理论上将为近50%遗传致病性SNVs的纠正提供了新的精准靶向工具,这项重要研究发表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另外一个是构建了第一个不依赖AID/APOBEC 天然脱氨酶家族的新型CGBE/CBE系列碱基编辑器Td-CGBE/Td-CBEs,有望极大提高将来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并且这种分子改造策略也为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及蛋白质进化工程提供新思路,这一重大成果近期刊登于Nature Biotechnology。
在学院领导和导师的指引下,陈亮决定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希望通过双创平台让这些新型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尽快落地,加速临床转化的进程,更快地走到人民的“身边”。最终,陈亮他们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全国金奖,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上海赛区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