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可以带来什么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丰富的非遗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为非遗和旅游产业结合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充分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设立非遗工坊,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带动消费,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增收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就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并明确了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的具体要求,为“非遗+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全面优化,旅游市场迎来了强势复苏。今年春节期间,旅游业实现开门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为疫情以来的最高值,恢复至疫情前的88.6%。在这样的形势下,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旅游业中彰显非遗特色,大有可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丰富的非遗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为非遗和旅游产业结合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可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外出游玩已不再满足单纯的看风景。非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将非遗与旅游业有效结合,让旅游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影响力,能有效满足人们在旅游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旅游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方式之一。将传统工艺、传统民俗等非遗文化、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业,并在人们的旅游过程中展示,可以让原本“高冷”的非遗项目走进日常生活,有效实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保护价值。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还有助于带动就业。脱贫攻坚中,许多地区依靠发展非遗项目,带动当地劳动力脱贫致富。不仅如此,非遗在带动居家就业以及灵活就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充分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设立非遗工坊,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带动消费,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增收。

  不过,当前“非遗+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融合不够深入、同质化现象明显、特色不够凸显、文化创意不足等。

  实现非遗与旅游更好融合,需要彰显特色。各地应当立足当地历史和文化,挖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唯有彰显特色,才能避免非遗景区同质化、避免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实现非遗与旅游更好融合,也应与时俱进。比如,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向网民尤其是年轻人介绍非遗文化,让年轻人更好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吸引他们实地打卡旅行。同时,在现场展示中,也可以通过赏鉴别具匠心的非遗作品、示范各类非遗技艺,让游客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体验、领略非遗的技能魅力、文化魅力。

  实现非遗与旅游更好融合,还要遵循市场规律。可以开发一些文创产品,提升非遗项目的附加值。比如,从非遗等项目中汲取一些趣味元素,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旅游产品,进而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带动游客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非遗需要传承,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且,非遗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非遗+旅游”产业,能够为旅游景点注入文化内涵,让人们的旅行更美好,也将为地方经济发展、群众就业增收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