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委制定香港接收方案,忽略了武力准备,邓小平板着脸说了2句话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序幕。经过22轮的艰难谈判,到1984年,双方终于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确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回归香港。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现场

  从这之后,我国开始做大量准备工作,而英方为了不让香港顺利回归,不断制造摩擦,尤其是在驻军问题上设置了诸多障碍。而涉及到主权问题,我国也做了相应的应对方案。而邓公在看了相应的应对方案之后,严肃地说了两句话。

  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中央做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实现祖国统一”。

  此时,英国政府也开始不断试探,我国对于香港问题的态度。1979年,英国政府派出了当时的“港督”麦理浩来到北京,麦理浩试探地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香港“续约”的要求。

  

  对此,邓公明确地表示:中国到时候一定要收回香港主权。此后,我国加快了制定对港政策的步伐。而英方在了解到我国的态度之后,也开始了动作。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敲定了访华日程。

  当时,英国刚刚赢得了马岛海战的胜利,正是神气的时候,撒切尔也希望以此对中方形成一定的威慑,使我们在香港问题上作出让步。然而,邓公并没有做出让步,而是摆出了强硬的姿态,表示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由于中英双方的意见不统一,此后的谈判一直进行地十分艰难,双方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谈判,进行了22次波澜迭起的较量。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我方始终坚持立场,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而在我国坚决的态度之下,终于有了让人感到满意的成果——1984年12月19日,中英正式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了香港的回归时间及主权归属。

  然而,虽说如此,英国政府内心是不愿意放弃在香港的利益的,他们搞起了各种小动作,尤其在驻军问题上大搞文章。

  二、驻军问题

  英国之所以拿驻军问题做文章,是因为驻军问题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是维护我国领土的象征。邓公曾在接待港澳代表的时候,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表示:“香港是要驻军的,既然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驻军?”

  

  当时,在驻军问题上,英国人态度强硬,每每一有谈判,他们就提出不要驻军。其给出的理由是,怕影响香港经济,怕香港人信心不足,担心我军纪律不好。

  从表面上看,英国人似乎是为了香港好,但其实英国人是想把香港变成一个虽然不是直接统治,但是还能够继续施以影响的“领地”。

  面对英国人这般的狼子野心,我国的态度很明确——“如果我们放弃驻军香港,那么实质上就是屈服英国人”、“主权都收回来了,为什么不驻军”。

  我国官方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表示,香港回归后,香港驻军是一定要的,要是不驻军,那中国的主权该如何保障?但英国人仍旧不死心,以恢复港人信心为由,不止一次在驻军问题上搞小动作。

  

  对此,中国政府一边对外重申自己的态度——不会放弃在香港驻军,一边召开关于研究驻军问题的会议。

  当时,总参谋部领导和总参作战部门,负责香港驻军准备工作,经过多次的开会讨论之后,制定了一个大体的计划:1992年订出方案,1993年开训,1994年至199年组建训练完成,1997年进驻香港。

  三、邓公做出批示

  大体的计划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具体实施了。对此,1990年6月,杨尚昆强调:“要考虑香港驻多少部队,我想海、陆、空三军,都要有一这么个小分队,要准备好。”遵照中央的命令,1991年香港部队组建工作开始启动。

  与此同时,具体的驻军方案也差不多已经起草完毕。

  

  邓公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解决香港问题的每一步进程,尤其关注香港的驻军问题。在1992年10月,接连两天,邓公都谈到了香港回归问题。他说:“有一个问题,现在该决策了,就是香港问题。离1997年收回香港,只有5年不到的时间,要做好多准备工作,这方面的脑筋动了没有?具体工作该怎么做?”

  为了了解到具体的情况,邓小平找到了当时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提出看一看接收香港问题的军队的方案,也就是驻军方案。刘华清很快把军队接收方案呈给邓小平审阅。

  邓小平看完后,眉头骤然拧起,他对刘华清说:“这样不行,软了。”原来,邓公发现驻军方案总体的思路是:和平过渡与和平接管,没有做更复杂的考虑和准备。

  英国人向来畏威而不畏德,如果只是使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英国人心里被震慑的感觉就少了三分。因此,不管最后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驻军,都要多准备一种方案,这样也可以减少来自英国的驻军阻力。

  

  刘华清

  于是,邓公便对刘华清说了下面两句话:

  其一、军队只准备和平接受而没有准备武力接收,是不行的,要准备武力接收。其二、在1997年7月1日这天,香港必须回归。到了这天,不管英方以什么借口做拖延,拖延香港回归,部队开进去,一锤子砸死。

  邓公强调:“我们态度可以斯文,但是语言一定要明确……我以前同撒切尔说过,如果谈不成,我们就要考虑在另外的时间和用另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准备,才能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

  邓公深深地清楚: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对无赖的、强盗似的英国人不能只用软的手段。这位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敌人依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敢于亮剑的精神。

  

  刘华清和邓公分开之后,迅速召开了会议,在会议上传达了邓公关于香港驻军问题的谈话。与会人员认真讨论了邓公的相关指示,认为原先只用和平过渡的方法是不足的,方案的制定必须要做更复杂的考虑和准备。

  从这以后,中央调整了驻军方案,做了多手准备,放在那里,有备无患。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多一手准备,多一分威慑。

  在回望历史的时候,人们会发现香港回归极其平稳,所有接收按部就班,没有出现纰漏,安稳到甚至在接收英军营房时,刀、叉都洗得干干净净,餐巾包也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

  要知道,按照英国人的秉性,他们要是无法在大事上恐吓你,也会在小事上恶心你。如今,这些餐具却如此整齐干净,让人颇有种英国吃错药的感觉。

  

  其实,不是英国人“吃错药”,而是他们得知了中国有“武力”接收香港的打算。当时,武力接受方案的出台之后,便被香港新华社分社的一个内奸告诉给了英方,英方没想到我们还有这一手,直接被震慑住了。

  或许,这个内奸是想让英方做好与中国动用武力的准备,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英方在得知我方有动武的想法时,直接怂了。

  四、进驻香港,香港回归

  1993年,根据新改好的驻军方案,在组建驻港部队时增加了兵力,以时刻做好随后武力威慑英国的准备。

  1月8日,中央正式下达了关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命令。驻港部队是执行特殊使命的部队。所以,入选的条件和要求,必须要有极高的政治素养与过硬的质量。

  

  根据这一原则,入选的驻港部队,大多是战功卓越的英雄部队。比如说,驻港部队步兵旅是从“红一团”中挑选,“红一团”可是从“秋收起义”中走出来的部队。再比如说,驻港部队海军,是从在“八六海战”和西沙海战中,建立过卓越功勋的部队中挑选出来的。

  在驻港部队组建完毕之后,为严格管理驻港部队,适应香港社会法制的特殊情况,驻港部队从组建之日起,就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专门研究制定了《香港驻军军人道德行为规范》。这样的驻港部队,获得了香港人民的一致支持。

  时间很快来到了1997年6月30日的晚上,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深圳更是大放异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华灯齐放,在一座座“凯旋门”下,十万深圳市民冒雨为人民子弟兵壮行。

  

  当晚8点20分左右,39辆军车,509名官兵,驻港部队的先头部队,首先进入了香港,为解放军后续进驻香港拉开了序幕。

  23点50分,中央香港会议展览内,一片肃穆、安静,这里,即将举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交接仪式。

  6分钟后,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象征着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开始;59分,英国国旗缓缓降落,五星红旗缓缓升起。

  这一刻,一日长于百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香港。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下,冉冉升起,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也同时在驻港部队14处军营里冉冉升起。

  此时此刻,神州大地沸腾了,“中国万岁”的呼声响彻夜空!香港,东方之珠,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归庆典上,83岁的卓琳站起了身,她看着这伟大的时刻,不禁湿润了眼眶。这泪,为香港回归而流,为完成了邓公的遗愿而流。

  邓公一生都想见证香港回归,在1992年,邓公南巡来到深圳时,久久眺望着香港不忍离去,他说道:“我一定要活到1997,在香港回归之后,到香港的土地上去走一走。”

  然而,在香港回归前夕,邓公因病猝然长逝,他最终未能亲眼见证香港回归祖国。邓小平逝世之后,其妻卓琳便决定完成邓公的遗愿。从香港回来之后,她十分高兴,不断地对儿女说:“我实现了你父亲的遗愿……”

  

  邓公对香港有着极深的感情,所以格外关注香港,在香港回归的进程中,从1982年会见撒切尔夫人,到1992年,指导驻军方案,让军委做好两手准备,可以说,邓公主导着整个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虽多有波折和僵局,但邓小平都以极高的智慧,以及高超的斗争艺术一一化解,同时打破对方的幻想,让局面朝着对我方有利的方向前进,就比如驻军方案,他提出的准备武力接收,便是如此。如果当时我方没有做这样的准备,那么或许香港回归时就不会如此平稳。

  

  这也教会大家一个道理:与文明的国家交往,有文明的手段;与英国这样的流氓国家交往,要有文明的手段,更要有“武力”的手段,该硬的时候就硬,如此,才能击倒一切试图挑衅我们的敌人。因为,在绝对的实力与骨气面前,所有的敌人都将是纸老虎,而中国人民也必将稳步达到民族复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