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专家谈2020年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出题思路

  

  2020年6月6日至7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顺利举行。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组织各学科命题组专家就试卷命制过程中贯彻的出题思路进行了总结。

  政治:回应时代命题坚定四个自信

  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试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诠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和高考内容改革的新要求,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效果。

  试卷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价值导向,在情境性的基础上强调理论深度,以关键能力的考查为载体,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对学科教学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

  一、抗疫事迹入题,彰显制度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给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率先有效控制疫情扩散,为全世界的抗疫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这一背景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得尤为必要。

  材料分析题不仅致敬了抗疫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以鲜活的事例向学生展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政治与哲学两个内容领域的首次合作,要求学生用政治常识解读一线工作者申请入党和“火线”入党的数据,活学活用党的先进性、党的建设等相关知识,以数据敏感性和理论敏锐性,深切体会党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党对自身建设的高标准。哲学设问对同一材料进行了深度挖掘,要求学生阐释“火线”发展党员的举措如何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试题强调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火线”发展党员没有脱离普遍原则和要求。这对于中学哲学教学有一个导向作用,即对知识点的运用不能简单化和片面化,应避免教条主义的同时又不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

  二、坚持五育并举,突出价值引领

  试卷合理设计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情境,尤其加强了对体美劳育的考查和引导。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开卷以此为引子,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划时代意义;选择题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广大青年的谆谆教诲”为材料,反映了共产主义理想的代际传承。这些都重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实践过程。

  “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一题,史铁生身残志坚,笔耕不辍,用生命书写人生的华章,他的作品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其中所传达的面对人生苦难时表现出的乐观、坚韧、顽强、抗争与不屈,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激励他们为成就美丽人生而不懈奋斗,体现了美育与德育的融合。

  试题表述文笔晓畅,表达准确,又以辩证思维方法的形式之美,启迪学生的学术审美,譬如党对群众的感召力与对自身的高标准,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与人本主义的社会发展,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等,从中折射出对称之美和张力之美。

  三、聚焦上海发展,侧重能力考核

  除了抗疫事迹,全卷紧紧围绕一年以来的国际国内特别是上海的时事热点,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试题的设计方面,试卷突出了对于综合能力的考查。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今年正值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浦东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正以昂扬的姿态和骄人的成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论述题以此为背景,将浦东30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果全景呈现。在情境内容选取上,注重上海特点和战略定位,使学生从对课程内容的抽象认知回到对现实情境的具体认识,从对身处上海具体情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高质量发展的理性把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具体设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新时代的表现,经济与生态平衡、经济与社会同步,作为质量型发展的两个特征通过两段材料分别予以呈现,而实现路径的阐述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等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试卷符合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要求,能力结构、知识结构、难度结构合理,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在学理上经得起推敲,而且凸显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引领;不仅可以有效地遴选人才,而且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

  历史:知往鉴来 贯通启新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学科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以利于其全面发展与成长。命题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代特征、历史发展脉络,在中外历史知识比例、内容涵盖、题型设置、情境创设、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平稳的同时,遵循史学特质,对史学方法的考查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

  一、立足时空要素,理解历史变迁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的本质特征。

  命题考查学生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和空间联系,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例如通过综合历史地图的各项信息辨识王朝疆域范围,通过历史剧本场景串联历史地点,要求学生在建构历史场域中做出关于史事的正确判断。

  命题考查学生基于历史时间的纵向联系与比较,辨明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如以数据柱状图的形式呈现“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考查学生观察信息、运用所学把握历史特征的准确度。综合题第一题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主题,以提纲形式整理世界自15、16世纪以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内容涵盖“新航路的探索与开辟”“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经济全球化”等重大史事,在“15-16世纪”“17-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中期以来”四个递进的大跨度时段中集约所学,于大视野下展示历史时空的流变以考查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变迁的能力。

  二、基于史料实证,解释史事面相

  历史是基于证据和视角的解释,史料是叙述、理解、解释和评判历史的有效载体。有理有据地表达对史事的看法,从中发现问题,厘清因果逻辑,则是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

  如综合题“走向整体的世界”,收集文字、图像、数据等五则史料,考查学生比较和鉴别证据的意识。史事的面相错综复杂,综合题“史事的面相”将中学历史课堂专题教学情境迁移为考试题目,设计层递的问题链,以考查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合理运用常见史料的深层信息,看到史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避免在历史解释中断章取义、妄下断语。史料一出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也辑入高中历史教材第二分册“文献选读”栏目,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引用这则史料,以指导学生达成有关汉武盛世“国泰民安”的基本共识。而史料二(史料一的下文)则反映汉武盛世常常被忽略的另一面,“法律宽疏、豪强兼并”。如何全面呈现汉武盛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史料三即《资治通鉴》所载董仲舒上疏,在与史料二互证的基础上,可获得更为全面、可靠的历史认识。此题意在向师生传递:要搜集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史料,遵循多元互证、史由证来的原则,体会史料实证“实”之要义;要了解史料作者的意图,进而分析解读史料内容,准确理解史料的意义;要注重史学方法的教与学,在释史过程中体会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相。此题旨在考查学生习得的史学方法,观察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程度,由此提升历史思维品质。

  三、 发挥史学功能,关照社会现实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史学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历史学习,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命题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试题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达到考查学生素养的目的。如选择题中以“《史记》所载‘天下疫’”为情境,引导学生体悟史家对于重大灾害和民生疾苦的关切。选择题中考查对孟子“民本”“仁政”等优秀传统思想的理解,承接前一题目,亦是呼应党和政府在重大疫情面前“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的理念。选择题中考查辛亥革命首义城市,感悟“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引发“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共鸣。选择题有多道题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事业等知识的理解,这些都能与时下正在开展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相契合,以此回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今年适逢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综合题“上海的两次‘开放’”,通过呈现文字史料、数据资料、大事记等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区分上海历史上的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将城市的发展与国际形势和国家地位相联系,总结开放与城市特质的关系、危机与机遇的关系;体会开放意味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源泉和必由之路,同时也呼应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历史对现实的关照。

  历史蕴含着人类的经历、经验与智慧,要发挥历史学“知往鉴来”的功能,需厘清历史事实,理解历史变迁,阐释历史逻辑。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运用适切的史学方法,启发学生推理想象、独立思考、移情体会,形成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认知,也就实现了“贯通启新”。这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地理:体现育人导向 强调基础学力突出学科特点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学科试卷以其追求平稳、体现基础的风格,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试卷结构稳定

  2020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试卷结构稳定、合理,整张试卷知识覆盖面较广。试卷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侧重于基础型课程内容的考查,覆盖“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所有主题;综合题主要突出对“拓展型课程部分”的考查,考查内容涉及“地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区域开发”“全球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各篇。

  试卷从知识内容构成上来看,“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占50%,学习水平层次构成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大致占比为4:26:30:40。

  二、体现育人导向

  命题过程中,无论是试题的命制思路,还是试卷的整体设计,力求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高考改革的基本精神,增强立德树人的导向性。试题自然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如“各地的农产品支援湖北”的内容,既考查了农业地理区位的知识,又弘扬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团结奋斗精神。试卷反映了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成绩,如易地实现扶贫的举措,考查了人口迁移主要形式的知识。试题渗透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元素,如“我国和蒙古国合作发展”的内容,考查了学生对“一带一路”伟大意义的理解与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如“金星伴月”“岱崮地貌”“东欧文化”“高山湖泊”等试题均体现了审美情趣。又如“抗击洪涝”“产业发展”“牧业区位”等试题均反映了热爱劳动的情怀。

  三、强调基础学力

  试卷坚持考查基础知识。自然地理中具体涉及了地球运动、月相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岩石与地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天气系统、洋流、地域分异规律、资源与灾害、全球问题等;人文地理主要涉及了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功能分区、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产业结构、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地域文化、地理信息技术、区域开发案例等。这些知识内容都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

  试卷在地理基础知识中,突出了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如石灰岩、消亡边界、蒙古高压、河流补给、风海流、文化圈等都是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河流泥沙量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规律、月地关系、海陆风成因、热岛效应、锋面与天气、台风气压场特征等均为地理原理性知识。

  四、突出学科特点

  试卷命题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与人地相关性,力求与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区域性。85%的试题体现了区域性特点,即大多数选择题均基于一定的区域背景,如“吉尔吉斯坦的伊塞克湖”“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缺水的澳大利亚中西部”等。综合题全部是以区域地理为基础的,三道题目分别是“印度金奈的洪涝”“中国长三角的雾霾”“蒙古羊绒业产业发展”。离开了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审视与区域产业的思考,回答这些综合题都会发生困难。

  综合性。试题突出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比如,对“金奈洪涝灾害发生的成因分析”“对蒙古南北部地理区位差异的对比”,都要从多角度、多因素进行思考,其中的“金奈洪灾分析”需要从地势低平、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流流速慢、有海潮顶托等多种因素展开。

  实践性。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一是地图阅读能力,如“金奈湿地面积的变化”是造成洪涝易发的重要因素,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地图上湿地减少的事实作出正确回答。二是等值线判读能力,例如有的试题需要阅读等压线、等降水量线,获取与分析有关的地理信息,从而正确判断地理事物与现象。三是地理数据的解读能力,试卷涉及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PM2.5浓度季节变化图、产业规模趋势图等,它们所反映的地理事实,能够帮助学生有依据地分析问题。

  人地相关性。对学生人地关系认识的考查是试卷的“主旋律”。大部分试题都渗透了人地关系的内容与内涵,例如“长江泥沙量减少”的事实背后就与人类活动有关,还有“印度金奈的城市化发展与洪涝灾害的矛盾”“蒙古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长三角发展与雾霾污染的关系处理”等均涉及到人地关系问题,从中可以考查学生在人地关系上是否具有辩证的观念。今年雾霾一题还设计了一道开放性、思辨性的小题:为什么要“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通过写一段看法,考查学生在人地关系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理:立足学科素养 守正创新 稳中求变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学科试卷在延续历年风格的基础上“稳中求变”,契合疫情下的教育实际,适度创新,将核心素养的考查有机融入。

  试卷结构保持不变,计算量适中。在注重考查高中物理主干内容、基本方法以及实验技能的同时,强调“悟”“变”,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逻辑表达能力。试题与科技、自然、生活等场景结合,呈现形式新颖,凸显高中物理思想方法。

  一、试卷结构稳定

  从知识内容构成上来看,“力学”“电磁学”各约占46%、32%,“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各约占11%。学习水平层次构成中的“知道”“理解”“掌握”“综合”大致占比为10:41:41:8。试题的内容分布、学习水平及难度与历年基本持平,保持稳定。

  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题组成,各类题型均覆盖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内容,基于学生学力现状设计合理梯度。

  二、紧密契合学情

  1.依据课程标准

  试卷内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考查物理学科核心知识。

  2.匹配考试性质

  为体现考试目标——选材区分度,试卷精心设计提问角度与深度,合理设置难度梯度,使各类试题作答情况能有效区分不同学力的学生,为等级认定提供科学、可信的依据。

  3.紧密联系学情

  试卷内容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情况,关注新课标要求。不少试题来源于教材和市级在线课程,结合当下教学实际,力求体现对教学的引导,提升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1.一以贯之——重视基础 关注思维

  试卷继续传承历年良好传统,重视对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例如:“牛顿定律”“电场强度”等基本概念以新的情境或设问角度呈现,引导教学更多地关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运用。

  试卷延续对物理思维能力的一贯重视,着力考查学生的模型建构、分析推理、解释论证能力,如不同磁通量变化方式的比较,需要严谨的推理分析;单摆周期的确定要对能量变化过程有清晰建构。竭力体现评价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物理原理的内涵外延,注重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

  2.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动手动脑

  试卷考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将生活场景建构为物理场景并解决问题。例如“啤酒泡沫破裂的情境与半衰期相关概念的联系与类比”,以真实情境问题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基本实验技能的试题,让学生基于误差分析实验操作的失误,引导学生注重亲历实验过程;考查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迁移能力。这对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3.求通思变——内隐外显 形似神似

  物理观念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形成的观念是内隐的,使之外显才能进行有效的等级评价。试题通过对问题的阶梯设计,借助学生做出的判断和评价来外显其观念水平,而不是机械地记忆结论。

  对于历年涉及的经典物理模型,在考查方式上做了创新改进。神似形不似者有之,如“压强计算问题”呈现的图像类似于气体定律的状态变化。形似神不似者亦有之,如本质是“考查安培力”的试题,但配图类似楞次定律的判断电路。

  试题通过对核心主干知识的“变”与“不变”的考查,使内隐的素养得以外显,体现了素养培育在教学中落地的有效探索。

  考试改革的导向是加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本次命题力求守正中有创新,有机融合核心素养的考查,以期稳中有变地推动教学改革。

  化学:立足学科基础 考查关键能力 发展核心素养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立德树人的时代性,有机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内容,根据学科特点体现全面评价,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为指导思想,按照化学学科课程标准,以高中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学习内容为依据进行命制,充分体现了以下命题原则:以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试题坚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教、学、考”的一体化发展,立足化学学科特点,关注点面并举,强化基础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力求体现选拔功能,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立足学科双基,突出考查重点

  试题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发展。从考查内容的比例来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占14%,物质的变化占26%,常见的无机物占10%,常见的有机物占21%,化学实验占19%,化学、技术与社会占10%;既注意覆盖面,又突出重点。从考查目标来看,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48%,化学思维能力占21%,化学应用能力占31%;既强调基础,又体现区分选拔功能,凸显高阶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推动中学化学教学改革。

  二、聚焦学科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试题注重以学科知识为背景,考查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将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有机融合。例如,综合题“西司他丁关键中间体的合成”一题,聚焦有机化学的核心知识,以官能团的转化为线索,全面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有机物的性质和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等,学生需要提取试题情境中的未知反应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理解、迁移,并整合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构建整体解决方案;综合题“制备氯乙烯”一题,围绕转化率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所给图像的压强、温度等因素,从中体会控制变量研究的科学方法。又如,选择题中以“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为知识背景一题,引导学生分析所给图像中原子核间距和能量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再如,选择题以“化学平衡移动”为知识背景一题,考查学生辩证地思考反应物处于不同状态时,外界条件变化对平衡体系物理量的影响。上述事例,不胜枚举。简而言之,试题在聚焦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考查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

  三、创设真实情境,发展核心素养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试题以科技成就、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为载体,测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例如,选择题“研究铁在溶液中的腐蚀与保护”一题,创设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和保护的情境,考查了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甲烷的球棍模型”一题,考查学生基于模型解释现象,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多个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别从能量、速率和平衡角度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变化的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学科素养;综合题从设计实验方案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再如,试题涉及垃圾处理、杀菌消毒试剂、“人工肺”核心部件的合成原料,分别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认识化学学科的重大贡献等角度,考查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生命科学:掌握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创造美好健康生活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命科学试卷,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入手,基于生命科学在餐饮安全、医疗技术发展、花卉培育与园艺、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应用来组织测评所使用的情景素材,注重测评学生是否善于运用学科知识与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是否善于用学科思维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等关键能力;着重测评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理性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

  试卷既承担着检测学生学业水平的功能,也是进行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的载体,在发挥学业检测功能的同时,还承载着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功能。试题情景的运用与试题设问的设置,在引导学生展示学业水平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感悟生命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懂得运用所学生命科学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合理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

  试卷结构稳定:“生命的基础”分值约占36分,“生命的过程”分值约为50分,“生命科学的应用”分值约占14分。各册教材分值分布均匀,基础型教材分值约占75%,拓展型教材分值约占25%。

  试卷体现以下特点:

  一、关注社会管理,传达学科原理

  目前公共卫生安全的话题被全民广泛关注,尤其餐桌上的卫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试卷以“是否使用‘公筷’对菜品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作为情境,围绕微生物的营养、接种、筛选和实验设计等主干知识进行试题命制,引导学生展示在微生物主题下进行实验设计、问题分析的能力。在答题的过程中,学生需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公筷”对于菜品中细菌数量有何影响,需分析不使用公筷造成的菌落数增加的原因。通过对试题的解答,学生既完成了对所学微生物基础知识的运用,也理解了日常饮食中使用“公筷”的习惯对于公众健康的必要性。有利于学生将使用“公筷”的理念与背后的科学道理带回家庭和日常生活,对家人朋友形成影响,使人们的饮食习惯更加健康和安全,营造社会主义新风尚。

  又如在选择题中有机融入了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内容,通过我国在抗疫期间总结出的成功先进经验,考查学生是否能辨识其中的传染病防治原理,也体现了我国在此次抗疫中运用科学原理制定防疫方案的科学管理理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创设真实情境,测评创造思维

  试卷在编制试题时,通过创设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对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的归纳概括、演绎推理、模型建模、创造思维等关键思维能力进行测评。在真实情境下的测评一方面综合考查学生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另一方面也向外界传递“关注科学本质、注重思维品质、避免盲目刷题”的信号。

  例如,从“东方铃蟾的进化历程”切入,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测评归纳概括的思维水平;以“生长素处理对卷丹珠芽生长影响”的比较,测评学生演绎推理的科学思维水平;比较“互花米草入侵对九段沙生物多样性样地设置”的区别,测评学生分析建模的科学思维水平。

  同时,试卷重点测评了学生对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和方案设计的能力,也体现了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为生命科学技术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提供了事实依据。如试题在“公筷”和饮食安全的情境中,测评学生是否能选择合理的微生物接种和培养方法,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又如在探究“遮光对牡丹花期、花色影响”的系列实验中,激发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进行探究设计。

  三、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健康理念

  试卷融入了许多生活实践的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了生命科学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如通过对激素的调节作用的分析,避免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肥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饮食健康;以影响血压的因素及其调节这一知识点,设计运动导致低血压的情境,在测评学生是否建立了稳态与平衡这一生命观念的同时,倡导学生健康合理地进行运动锻炼,科学增强体质;利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鉴别医用双氧水效用的方法,学以致用。又如综合题中“消化道平滑肌活动的调节”一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滥用抗生素造成腹泻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知道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养成科学的用药习惯。

  四、渗透美学意蕴,激发文化自信

  试卷通过情境选择、遣词造句、图文编排等各个细节将传统文化和美学意境转化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试题的同时也能够有发现美、欣赏美和感悟美的体验。试卷排版中注重图片和表格的布局,插图均精心设计绘制,既能清晰地呈现试题的信息,体现科学性,同时又让学生在测评过程中感受合理的思维节奏,以及生命科学的精细之美。选择题中“芳林新叶催陈叶”一题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描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现象,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命之美与生命科学道理,也表达了对于青年学子不断超越进取的美好期愿。

  牡丹在中国已有千年的栽培观赏历史,古代劳动人民也创作了无数相关文学、美术作品,综合题选用“洛阳红”牡丹培育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作为情境,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和幸福生活的意向。此外,“宏观世界和微观分子的有机联系”“细胞周期的规律性变化”“遗传信息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准确传递”“人体对于内环境各种活动的稳定调节”等,材料的选择和试题的表述都渗透着生命之美,让学生浸润其中。

  五、体现学科价值,增进劳动意识

  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应用于生活生产,推动劳动实践的革新。试卷精选了生命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树立关心生活、热爱劳动的意识,发挥生命科学在劳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比如,通过“酒酿制作”一题,让学生根据酒酿制作工艺的介绍,结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应用,理解酒酿制作的原理,感悟劳动人民的实践智慧;如“利用遗传规律分析具有优良性状水稻的育种方法”一题,不仅仅是解决一个遗传问题,更是向学生传递生命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价值,以及通过科学劳动解决粮食问题的观念。

  六、紧跟学科前沿,拓展国际视野

  生命科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学科。试卷也体现了学科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试题的选材多来自于当下的社会热点、生命科学技术的前沿发展,特别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

  如综合题“人类遗传病的防治”一题,选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红绿色盲,教材中介绍其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疾病。试题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揭示了红视蛋白和绿视蛋白两个基因的作用,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红绿色盲的遗传机制,运用前沿学术成果对教材知识进行更新和补充。

  又如综合题“消化道平滑肌活动的调节”一题取材于我国科研工作者近年发表在国际顶级系列期刊《Cell》子刊上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不同调节通路的分析,测评学生对“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原理的应用,了解生命科学技术的前沿发展,拓展国际视野。

  总之,试卷本着注重关键能力,促进高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测评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突出生命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建设、发展革新、美好生活、健康生活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加深对于学科价值的理解,倡导学以致用、应用创新,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编辑:储舒婷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