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资或改变贸易结构,增长经济?与东盟这样合作可行吗?
目前全球处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地区之间经贸联系在不断加深。中国与东盟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两者合作的前景也更加的广阔。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对于两个地区的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此可提出哪些可行性建议?
中国——东盟自贸区含有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市场非常广阔,也就意味着在国际上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与东盟国家都需要鼓励更多的国企走向世界,在自贸区中参与国际上的竞争,促进自贸区内的分工合作,加速本国的经济增长。中国与东盟之间需要奖励一些愿意走出去的企业,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支持。
国家可以通过减免企业税收、出台融资政策等方式去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资本的使用成本,使得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提升,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两个地区需要降低各个国家在进行海外投资时产生的风险,在签订合作协议时,需要重视保护协定的签订。
中国以及东盟地区都需要完善各自地区对外投资方面的法律政策,当本国的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产生纠纷时,需要给与本国企业一些法律上的援助,保障本国企业在国外的基本利益不受到侵害。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需要引导本国的员工去提高投资技术含量,通过投资一些中高级技术含量的项目产生的技术外溢现象,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人力资本,促进贸易结构的改善。
两个地区的合作应该从产业链的角度入手去深化双方的贸易,加速双方优质要素的聚集。尤其在重要产业和重要环节,需要加速中国——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构造,促进企业产业链的稳定性,提高竞争力,并建立有着国际竞争力优势的生态供应链,打造更为高端的产业要素,生产高端产品,在国际上创造出有着更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在打造产业集群时,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中国与东盟之间都需要围绕金融开放、人文交流以及投资贸易等方面去建立完全的机制。通过中国与东盟之间产生的陆海联动机制,双方存在的沿边开放等区域优势,在统管便利化、跨境结算、贸易新业态、跨境劳务合作、数据流动等领域去挖掘潜在的优势。
同时需要加快与RCEP,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将双方的合作融入到国际合作领域中。另外,合作的双方都需要促进自身的市场化配置,在人才、数据、资本、土地、技术等方面需要高效聚集,有效流通,创造出高标准的市场结构。
其次,需要建立国际上首屈一指的营商环境。双方需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对于东盟国家而言,需要不断的去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环境对于资本的吸引力。
对双方而言,需要加强市场的开放力度,不断的去完善各自的法律制度,建立起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各国法律制度的建设,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保护政策的建立。
再次,需要引进一些具有竞争力优势的龙头企业,在区域内构建一些全球化的贸易网络。双方需要设立更多的自由贸易区,使产业链得以延伸,并塑造商品的价值链。在自贸区内需要构建更高水平的物流体系,打造中国与东盟地区国际贸易物流系统,实现陆海联通的集成化建设,提高商品的通关效率,发展海陆联通为主的多样式的运输方式,促使商品航运系统要素的不断聚集。
最后,需要加强双方边境贸易的合作,促使现存的边民市民贸易以及边境上的小额贸易形势得到升级。在这些地方,发展一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促使陆海联通沿线的一些自贸区获得高效率的发展节奏,构造出通关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形成稳定发展的物流体系。
双方的制造业在金融危机出现后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被世界上称之为“加工基地”,虽然双方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比较频繁。但是目前的很多合作都是以怠工的形式去承接一部分低增值的产品,双方制造业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依赖于外部的资源。
因此,双方在合作时,有必要商讨如何依赖各个国家的制造业实力,提升自身的制造业实力,改善各自的产业结构,这也是今后的合作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需要加强培养各个地区的人才,尤其是科研人员的培养。在双方合作时,需要促进区域内人才的交流学习。人才资本是制造业发展的必要因素,人员素质得到提升,双方可以更好的开展交流合作,促进整体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使得价值链得到完善。
中国和东盟合作过程中,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是中国与新加坡地区,这两个地区有义务向其他的国家输入一些高端的发展性的人才,指导其他的地区去开展一些教育培训,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另外,需要支持区域内人才的交流和学习。加大对于留学生的奖学金发放的比例,促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制造业技术通过人才交流学习的方式得到迅速的传播。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双方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在东盟地区,各个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例如越南的人力资本较低,泰国、马来西亚地区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新加坡地区的高新技术较为发达,这些国家的不同优势促使自身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也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由于中国与东盟之间在制造业上产生的竞争,促使发达国家通过竞争可以将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多数制造业产生的价值锁定在最底端。因此,双方需要重视各个国家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重视整体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促进各国的制造业产生合作,提升中国和东盟地区的整体实力。
第三,打破传统的地域分割模式。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例如中国的市场容量优势、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自然要素禀赋、新加坡地区的科研优势以及越南、缅甸等地区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构建以中国、新加坡地区为核心的,其他东盟地区为生产基地的加工区域价值链模式。
在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消除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在制造业的发展上打破传统的地域分割模式,促进双方的贸易有更自由的合作框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推动各个国家的制造业的发展。
在农业发展方面,中国与东盟地区需要提升农业合作的质量。对于中国而言,需要加大农业合作贸易的资金投入。投入的资金过于分散会影响地区内的农业合作项目的发展,因此可以适当的增加在农业项目上的合作资金,对于一些有着地理优势的地区,可以成立专项资金,促进农业项目更好地开展。
同时,需要优化现有的部门和结构,对项目的投资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在重点合作领域上需要整合现有的资金平台,促使资金的集中化管理,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其次,在农业合作项目上,物流一直是各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难题,需要保障农产品的鲜活度,就必须要有有效的物流运输。
目前为止,在各个地区建立大型的农产品物流园区是解决物流问题的一个方式,但是由于中国与东盟地区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物流方面,建设资金有所欠缺,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因此可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物流问题,有针对性的去解决现存的物流运输问题。
再次,需要为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一些政策上的保障。中国与东盟地区开展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基础是地区企业的参与,因此有必要保障地区产业的积极性,在各个地区建议统一的管理机制,为地区产业展开跨区域的合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同时,还需要鼓励这些企业去进行融资,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些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迈出国门。最后,需要促使双方农业合作可持续发展。做好项目结束后的管理工作,各个企业之间产开合作提供必要的贸易渠道,提升农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目前存在一些平台,都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充分了解到各个国家企业发展的现状,了解自贸区建设取得的成就。这些平台虽然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但是互动性较差,企业无法从平台上获取需要的国外市场的需求,进而进行有计划的投资。
因此,各个平台需要重视互动版块的建设,通过这个版块,各国企业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加快双方的合作交流,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另外,各国官方需要重视企业的对外投资,为这些企业进行一站式的服务,减少投资流程所花费的时间,提高投资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中国与东盟地区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中国在东盟地区展开了较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合作,例如工业园区、道路桥梁以及港口码头等等。这些项目在东盟国家内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
中国与东盟国家展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双方的贸易发展,激活自贸区内的贸易往来,促进区域内的经贸发展。有关数据表明,在东盟国家,其能源需求每年都在以 5%到 6%的增长率增加,这些能源的需求对于东盟国家而言是一个挑战。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方面可以展开电源建设、技术合作等。
首先是电源建设方面,双方可以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等项目的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升能源发电的能力。在技术方面,可以开展能源开发方面、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的成本。
同时,双方还可以在区域电网上开展合作,实现东盟区域内的电网互联,形成电力互济的局面。双方在进行合作时,需要在政策上、信息上、技术上实现共享,拓宽能源合作的范围,建立电力合作的产业链发展,促使东盟产业的升级改造。
为了提升中国——东盟地区各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遵循国际管理,提升各个国家的国际化水平。在环保以及汇率方面指定有效的规避措施,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东盟国家而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花费较大,双方开展各个项目上的合作,盈利的提升有利于帮助各个东盟国家展开还债行动。降低东盟国家的违约风险,重视培养高端技术人才,促使企业更好的去解决国际投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