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立|我看“85美术新潮”
?"側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有所思”?——我看“85美术新潮”
时间:2015年8月15日
地点:北京·汤立先生寓所
记者:汤立先生,当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美术史时,发现“85美术新潮”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作为一位中国画家,您是如何评价“85美术新潮”?
答:“85美术新潮”的出现是必然的。“85美术新潮”是突围,是美术界部分思想敏锐的理论家、画家乘国门洞开、对外开放之机、对于建国以来官方僵化的文化政策的一次机智的突围。“85美术新潮”就是西洋美术风潮,用当时的语言说:是弱国对于强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在文化方面的全方位的关照、学习与借鉴。“85美术新潮”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中国艺术呈现出多元格局,从这点上看,“85美术新潮”功不可没。
汤立 回声 68cmX68cm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有一得必有一失。来势汹汹的西洋美术思潮对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冲击是巨大的。一时间,反传统就是现代,学西方即为创新, “中国画必须与国际接轨”“中国画要与西方艺术混交才能重生与复壮”“中国画已是穷途末路”“革毛笔的命,革中锋用笔的命”等等大胆而又时髦的豪言把中国画坛冲了个落花流水。老画家们被冲的灰头土脸、一时间集体失声;中年画家唯恐自己作品不新,忙着搞水墨与色彩的构成实验,生怕被淘汰, 生怕与传统沾边,而急于转型,;至于大多数初出茅庐、缺少鉴别能力的艺术青年,则是在匆匆忙忙的、像走马灯似的“新思潮”“新观念”“新样式”面前兴奋、狂欢,狂欢之余又为不知该赶上哪趟车而无所适从,在游离与徘徊中荒废着青春;当年仅由湖北美协主办的湖北青年艺术节,五十多个展览同时开幕,连臭袜子前面点根蜡烛也成了展品。这股西方美术新潮整整折腾了十多年,而这十多年对于中国民族绘画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是两代至三代人。当年的新潮青年,现在已是五十多至六十岁,目前都是各美术院校、画院、协会的负责人、学术骨干,即便其中一些人已认识到传统的重要,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整体上的中国画传统的缺位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汤立??幻? 67cmX66cm
三十年过去了,目前,中国画坛状态很差。看看我们官办的各大画院所谓大牌画家的水平,与老一辈画家相比,其艺术格调、品质、功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连续数界的全国美展,中国画整体的萎靡不振已引起画界哗然,更谈不上有动人心魄的精品力作;再看看我们各美术院校培养的一批批中国画专业的莘莘学子,他们的作品从观念到技法所呈现出的,是西式面孔、西式倾向,而中国艺术最为核心的写意精神则荡然无存。中国画呈衰落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把目前中国画的衰落全怪在“85美术新潮”上,也不准确。起决定作用的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中国人中出现的严重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建国以来所实行的“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政策;全盘引入苏联的、60年一贯制的西式的中国画教育体系。而“85美术新潮”则是在中国画本已虚弱的躯体上又给了一记重拳。
汤立 月中影徘徊 68cmX68cm
记者:您所在的湖北省也是“85美术新潮”的重要发源地,请您谈谈您当年在湖北时的创作状态。
答:其实,我当年也是新潮的参入者。我所在的湖北美协创办了《美术思潮》。刊物以介绍西方哲学、文化、艺术为宗旨,包括西方一两百年来的各种现、当代艺术的流派、观念,历时三年,影响不小,后经湖北省委宣传部指令停刊。《美术思潮》最后一期纪念特刊的封面封底,刊登了为这个刊物作出贡献的主编、顾问、编辑和主要作者的头像。我的头像也在其中。因为,我是这个刊物的出资人,我所负责的湖北美术中心每年从创收的经费中拿出三万元人民币来资助《美术思潮》,当年,这三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刘国松当年不是提出要“革毛笔的命,革中锋用笔的命”吗?受其影响,我当年的山水画,就有在宣纸上拓、印、泼、撒、滴的多种实验,还发明了“肌理冰裂法”。我的山水画《梦》《幻》《风》《骨》《影》《无题》《回声》等,也是比较新潮的。
汤立??银色的梦 67cmx69cm
记者:?您当年应邀到几个西方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是这批创新的作品吗?当年搞新潮的人那么多,而应邀到国外举办个人画展可是极少的呀。
答: 是的。经文化部批准,1988年至1992年间,我应国外文化机构邀请到日本、英国、美国、波兰举办我的个人画展。画展作品以那批创新的山水画为主。我上大学学的是工艺美术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属于西画范畴。我的作品,是将西方美术的平面构成、色彩与我擅长的水墨画的构图和气韵相结合的“现代彩墨”。对于当年这批探索与实验性的作品,我持肯定态度。我的艺术观,包括我目前所持的坚定的民族文化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85美术新潮”。
汤立 浪漫三思 68cmX68cm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什么事情你都要去了解,你只有参入了,实验了、切身体会了,你才能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你没有参入,没有经过实验,没有切身体会,你会遗憾、会后悔的。到西方办展与交流,我尽量多地看美术馆,欣赏、感受西方各时期、各画派大师的原作、和各种观念与样式的艺术,我看得很认真,也欣赏了非洲艺术、亚洲的日本、韩国艺术,有了全方位的直观感受,也就有了比较与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回归民族原生态,回归中华传统文化本位。
这正是:側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有所思。
1994年回国以后,我回归于中华文化传统,我谢绝一切应酬和邀请,做寂寞学问,十年磨一剑,练书法、研读中国画史画论,画写意花鸟。
汤立 影 58cmx58cm
六年之后的2000年,世纪之交,我在母校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我的个人画展,展出作品是大写意花鸟画与书法,展览会刊上刊发了我的文章《中国画创新纵谈》,文章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我有时怀疑,在新潮美术盛行,艺术观念不断更新,美术作品以新、奇、怪、洋为时尚的文化环境里,有那些人会来欣赏和品位自己的这类作品呢?也许这些画根本为旁人所不屑,只落得个孤芳自赏而已。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汤立 新月 68cmX68cm
说来也怪,这些年,每当我提笔作画,胸中便澎湃着一股激情,在对笔、墨、宣纸的驾驭中玩味、陶醉、痴迷。笔与心灵沟通,心灵与自然契合,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我通过大量精美的画集与八大山人、齐白石等先贤对话、切磋,我也不时与米罗、克利、亨利·摩尔神会、交流。每当我有所感、有 ? 所思、有所悟,便凝神静气,展纸挥毫。霎时间笔歌墨舞,春风无限,一旦作品神完气足,心中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事实证明,上世纪八十年代鱼贯而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西洋美术新潮,不是革新中国画的灵丹妙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巨大惯性不会因为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而改变方向。中国画相对于世界上其它绘画样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认真地、深入地学习传统,研究传统,便会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像随波逐流的浮萍而失去方向,最终会丧失自身的躯体与灵魂。”
汤立 风骨? 67cmx68cm
记者:同样受85新潮影响,别人是向西方靠拢,而您却是彻底回归。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结果。
答: 是。我的文化视野,我的传统学养,我的文化基因,我的人生经历,决定了我的选择,我认定是对的,就坚持了。对于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选择靠拢还是选择区别,则代表了各人的文化认识与立场。
德国学者埃里亚斯在他的《文明的进程》书中提出:“文化”和“文明”是有差别的。“文化”与传统有关,是表现民族自我的特点,强调区别;“文明”则是与未来有关,是普遍的、趋同的。
美国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说:“社会的变革有着不同的‘节奏’……技术——经济体系的变革是直线型的,这是由于功利和效益原则为发明、淘汰和更新提供了明确规定。……这其中的含义是进步。但在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回跃,即不断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人们对问题的解答可能因时因地而异,他们采取的提问方式也可能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或者干脆创造出新的美学形式。但是其中确实没有一项清楚无误的变化规律”。贝尔的观点是:社会的、科学的发展是直线的,是先进淘汰落后,就像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一样,这是先进取代落后的直线发展,人们再也不可能倒退到原始社会了。文化艺术却不同,它“始终有一种回跃”,是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向前发展的方式。
汤立?古道驼铃声 68cmX68cm
对于这两位西方学者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当然,艺术是多元的,因人而异,有的人搞中西结合,以西洋画手法画中国画也无可非议。比方国人出国,有的吃西餐很适应,很舒服,我就不行,整天吃面包我受不了。人种不同、基因不一样,人的皮肤和眼睛颜色都不同,为什么文化要趋同呢?我认为文化还是有区别为好,世界文化还是多元和丰富多彩为好。
所以,在不断追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选择了在文化上追求差异。当然,我所说的差异不是排它,我也主张吸收西方绘画中的有益成分,但这不是简单的拼凑和生硬的结合,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适当吸收,不伤国体,张显中国气派。
有人说:“一百年前的马塞尔·杜尚的《小便池》改变了现代艺术的进程,”此话差矣。它是否能改变西方现代艺术进程我不计较,如果让一百年前的《小便池》来改变有着悠久灿烂文明的中国的现代艺术进程,这太滑稽了。
汤立?江南之春? 68cmx68cm